华侨博物院
华侨博物院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亲自创办的。他“倾资兴学”创办的集美学村、厦门大学就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实业为本、教育报国的理想。华侨博物院与集美学村、厦门大学一起,成为陈嘉庚先生实现其伟大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陈嘉庚先生亲手创办的事业,作为目前国内惟一系统展示华侨历史的博物馆,华侨博物院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在祖国的博物馆园地中,也是一枝独秀的奇葩。
中文名称:华侨博物院
类:别:历史博物馆
地:点:福建省厦门市
竣工时间:1959年5月
1、简介
华侨博物院
华侨博物院坐落在厦门五老峰北麓的蜂巢山下,也是陈嘉庚先生亲自择定的,院址一带当时还很荒凉,而他以其远见卓识,看出“这地方很好,宽阔又安静,地处市区与南普陀、厦门大学之间,交通方便。”当时的厦门市人民委员会仅一周时间就批准了陈嘉庚先生择定的院址,并在蜂巢山西侧划出土地近6万平方米,效率之高,反映了市领导对陈老先生建华侨博物院的全力支持。此后,陈老先生对华侨博物院的筹建过程,大到总体规划、建筑风格,细到选材用料、规格尺度,甚至陈列橱柜的样式,都亲自指导设计,巡视督办。华侨博物院陈列历史文物的橱柜,是以三座中国传统建筑的重檐屋顶和须弥座为基本造型和主体结构,两座泰缅等国建筑风格的展橱间以其间。在长达80米的展厅中,气贯长虹,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浪漫的南洋情调和谐统一,交相生辉。在以南洋华侨占海外华侨多数的当时,无疑为南洋华侨前来观览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那是一种祖国文化与侨居国文化共存的象征,也是“华侨创办”的匠心独运。
2、创建
华侨博物院
展厅大楼于1958年4月落成,这是陈嘉庚先生规划的华侨博物院5座大楼中的第一座。其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主体3层,白色花岗岩主体覆以红色大瓦,正面6层,绿色琉璃重檐屋顶,高23米,中西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气势雄伟。
为了让民众获得“直观”的教育,陈嘉庚先生在庄明理、张楚琨的陪同下,多次亲往北京等地征集收购文物,并致函南洋华侨社团征集文物和动物标本。华侨博物院现有文物及自然标本等藏品6000多件,绝大部分就是陈老先生当年讴心沥血搜集所得。他选定的古代文物以陶瓷器、字画、青铜器、钱币、雕刻品为主,不但种类具有代表性,而且在数量和品种上,具有能够基本反映这几类物品发展史的年代跨度。另有鸟兽类标本数百件,种类繁多,且有珍稀品种。这些,不但适宜对公众进行常识教育,而且也是中小学生学习历史和自然知识的课堂,甚至是高校对口专业的教学场地,外地学校也常有组织学生特地前来观摩学习。而外国文物,既体现了异域风情,又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华侨居住国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令人眼界大开。这些藏品,初具了4个馆中的3馆之基础。这批院藏文物,有不少的珍贵品,其中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文物出版社,1991年,北京)的书画就有14幅。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陶瓷组来院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就有9件,此外,尚有200多件省级文物。这些藏品,奠定了华侨博物院的基本规模。
华侨博物院建成后,陈老先生设立院行政委员会并亲任主任,聘请尤扬祖、肖枫、张楚琨、颜西岳为副主任,陈永定为秘书。1959年5月14日,陈嘉庚先生以86岁高龄,抱病亲自为华侨博物院的开幕典礼剪彩。建院初始,则先以这座大楼的3层展览大厅,陈列古代文物、南洋文物和动物标本。
华侨博物院因陈老先生于1961年逝世,原有的规划设计未能完成。1965年9月至1978年8月,华侨博物院闭馆。
1978年7月,根据国务院侨办的指示,筹备复展。至1981年2月华侨博物院重新开放。设《华侨历史简介馆》、《祖国历史文物馆》、《自然博物馆》3个展馆。1982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为华侨博物院题写院名。1988年7月20日,国家主席李先念为华侨博物院创办30周年提前发来贺信纪念。
3、布局
华侨博物院是一座魏峨壮丽、洁白庄重的民族形式大楼。在新建的牌楼式的大门上。镶嵌着廖承志先生题写的匾额。华侨博物院被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韩素英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历史博物馆"。这座博物院是陈嘉庚先生带头捐款倡办的,1959年5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面积2400平方米,展出各种资料、照片1200多件,珍贵文物2000多件,各种珍禽、走兽、水产标本1000多件,华侨历史陈列馆分五个部分。
4、展品
博物院三楼为自然馆。它是华侨博物院创办时陈嘉庚先生亲自确定的社会教育功能之一。本馆现展品600多件,其中兽纲有食虫目、翼手目、灵长目、鳞甲目、啮齿目、鲸目、食肉目、偶蹄目等。鸟纲有:雁形目、隼形目、鸡形目、鹤形目、鸥形目、鹃形目、鹗形目、夜鹰目、佛法僧目、裂形目、雀形目等。爬行纲有:蛇目。在上述各目中,有不少珍品,如新加坡虎、貘、蜂猴、鹈鹕、拟大须鲸、金钱豹、中华秋沙鸭、黄嘴白鹭等。
5、地位作用
华侨博物院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外联系的密切和交往的扩大,作为联系华侨华人的重要窗口,华侨博物院在弘扬嘉庚精神,展示华侨历史,反映侨史研究新成果,表现华侨华人的新贡献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侨史文物资料征集、侨乡调查、侨史研究、侨史展览等方面,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不懈努力,积累了大量的关资料、图片、照片、文物和实物,并具有一定的研究力量。华侨博物院逐渐扩大了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在厦门市委、市*的高度重视下,1994年35周年院庆之际,完成了新版《华侨历史陈列》。新版陈列以侨史研究的新成果为基础,充分利用院藏侨史文物资料,扩大了展线,扩充了内容和实物,辅以现代的展示手段,系统地将华侨走向世界的足迹、创业海外的艰辛、融合当地的过程、落地生根的选择和源远流长的亲情,作了系统形象的介绍。此外,还先后制作、举办了《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纪念展——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和《友谊·合作·机遇——参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东南亚华人》和《华侨华人人物展》等深化主题的专题展览。还与马来西亚南源永芳艺术基金会、厦门市侨办合作举办过《孙中山与华侨》大型国际艺术展。此外,还编写出版了新加坡与日本侨领的专集:《独木成林——孙炳炎和他生活的年代》和《陈德仁先生纪念集》。
华侨博物院已拥有一批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专业研究人员,研究方向长期坚持以华侨华人文化为主。华侨博物院的《华侨历史陈列》和有关其他专题展览,均是本院的研究成果。从今年下半年起,本院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在本院定期开设学术讲座,以推动本院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华侨博物院于1995年和1996年先后被确定为福建省和厦门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6月又被中宣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中国侨联也已将本院定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8月12日陈嘉庚先生逝世40周年纪念日举行了授牌仪式。
6、未来规划
展望未来,华侨博物院任重道远。在新世纪之初,在迎接中国*建党80周年和厦门经济特区创办20周年之际,华侨博物院也步入新的发展时机。华侨博物院今后的发展方向,要紧紧抓住“侨”的特色,以弘扬嘉庚精神为办院宗旨,充分发挥陈嘉庚先生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创新进取,再创优势。我们要以侨史研究为龙头,进一步做好华侨华人的文物征集、调查研究和展览宣传,完善包括《侨史馆》、《文物馆》、《自然馆》的基本陈列框架,拓展《华侨历史陈列》这一主题陈列的涵盖层面,继续办好《华侨华人人物展》,同时拓展其他展览领域。同时,把更多的展览办到海外去,把海外展览引进来。密切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合作交流。把华侨博物院办成更有影响、更有特色的一流博物馆,让华侨博物院真正成为华侨心中的家园,成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公民终身教育的课堂、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心,成为厦门市重要对外窗口,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