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之年
从心之年是古代的一个年龄称谓,指人70岁。出自《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中文名:从心之年
定义类型:古代年龄称谓
称谓类型:70岁
称谓来源:《论语·为政》
1、年龄称谓简介
年龄称谓是古代代指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2、年龄称谓来源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从心之年”释义从心之年是指70岁。《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3、资料语出
明·吴承恩《寿王可斋七帙障词》:“年由此晋,值吾师从心所欲之年;月极其良,当我佛应世而生之月。”亦省作“从心”。
唐·戴孚《广异记·丁约》:“及从心之岁,毛髮皆鹤。”
宋·苏舜钦《杜公求退第一表》:“实已年近从心,体素多病,自忝魁任,於今累年。”
明·李东阳《求退录》之八:“尚未从心之年,神彩精健,正当辅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