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磨黑镇

科普小知识2022-09-29 21:06:14
...

素有“滇南盐都”、“丽人故里”、“茶马古镇”、“革命老区”之称的磨黑镇,雄踞宁洱县东北大门。磨黑镇隶属于宁洱县辖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108.3平方公里,人口1.1万。地处国道213线公路边。镇*驻镇新路。辖星光、庆明、曼见、街道4个行政村。乡内有商贸、运输、建筑、安装和饮食服务等行业。农业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磨黑盐矿是滇南的主要盐矿之一。

中文名:磨黑镇

行政代码:530821102

身份证前6位:530821

长途区号:0879

邮政编码:665000

隶属政区:宁洱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云J

辖区面积:108.3km2

1、地方简介

磨黑镇隶属于宁洱县辖镇。清代为磨黑井,民国时设宝兴镇。1949年属磨黑区,1950年曾为县*驻地,1952年设镇,1955年县府迁驻宁洱镇,1958年划归灯塔公社,1961年析设镇。1970年再次划归磨黑公社。1979年由磨公社分出设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108.3平方公里,人口1.1万。地处国道213线公路边。镇*驻镇新路。辖星光、庆明、曼见、街道4个行政村。乡内有商贸、运输、建筑、安装和饮食服务等行业。

2、行政区划


磨黑镇

磨黑镇区划

530821102001121磨黑城镇社区

530821102201220曼见村

530821102202122星光村

530821102203220庆明村

530821102204220秀柏村

530821102205220上胜村

530821102206220下胜村

530821102207220江西村

530821102208220把边村

530821102209220芭蕉林村

530821102210220团结村

3、自然环境

素有“滇南盐都”、“丽人故里”、“茶马古镇”、“革命老区”之称的磨黑镇,雄踞宁洱县东北大门。东以把边江自然为界,与墨江县隔江而临;西与宁洱镇山岭唇齿相依,首尾相连;南与勐先乡、普义乡群山交汇,江水并流;北与德安、梅子乡山水相望。辖区面积507.03公里,横跨于东经101°08'至101°51',北纬23°06'至23°20'之间,昆洛公路贯通东北和西南,元磨高速公路横穿境内,交通区位优越。山区面积98%,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谷深,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全镇海拔在786米(嘎拉河口)至2271.6米(百草梁子)之间,属全年无霜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2℃,年平均气温21.6℃,年降雨量在1300——1400毫米之间。日照2900小时,气候暖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正南风。

4、资源物产


磨黑镇

土地、森林、水资源、热区资源、傣族、哈尼族文化资源是该镇的主要资源优势,其中以热区资源、森林资源、交通区位三大优势较为突出。

全镇土地面积76万亩,人均占有土地面积32.5亩;耕地面积38127亩,其中水田9666.9亩,旱地28460.1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98亩。适宜热带、亚热带农作物种植,待开发的农业后备资源较为丰富。

磨黑镇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森林面积32937.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0.78%,活立木蓄积量226.356立方米。植被多为针阔混杂林和灌木林,针叶林以思茅松为主要树种,阔叶林有椿、桦、柏、栎、栗多用材林,松脂年产量800000公斤。

磨黑镇水资源丰富,磨黑河和把边江穿古镇中间而过,镇境内建有小(二)型水库一座,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坝塘二个,蓄水量为8120立方米;灌溉水沟893条,每年可供水2672.3万立方米;境内建有一级、二级、三级电站各一座,装机容量分别为480千瓦、729千瓦和900千瓦。

5、区位优势

磨黑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元磨高速公路与国道213线与磨思公路交汇处;其中元磨高速公路自南北方向横穿全境,国道213线贯通镇大部分村组,镇西长2.78公里的公路连接线把古镇与磨思公路相连在一起;正在开工建设的昆曼高速路磨黑至普洱段与该镇新城区建设区域紧密相连。全镇127个村民小组实现通公路,通路率达到91.4%。多年以来,城镇建设得到加强,邮电通讯、文化教育、商业服务网点逐渐形成。

6、地方人口

磨黑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10195

男5280

女4915

家庭户户数3015

家庭户总人口(总)10061

家庭户男5183

家庭户女4878

0-14岁(总)2260

0-14岁男1206

0-14岁女1054

15-64岁(总)7060

15-64岁男3690

15-64岁女3370

65岁及以上(总)875

65岁及以上男384

65岁及以上女49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9376

7、城镇动态

磨黑镇“七到位”打好恢复重建攻坚战

景谷“10·07”地震发生后,宁洱县磨黑镇党委、*坚持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求党员*始终保持干事“5+2”,工作“白+黑”,宁掉肉不掉队的干事创业精神,以“七到位”切实抓好灾后重建工作。

包保到位。恢复重建工作实行镇班子成员包村、包组、包户,认真解决恢复重建过程中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全镇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任务。宣传到位。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广泛开展法制宣传和灾后重建政策规定。服务到位。对灾后重建工作开设“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为受灾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地服务。监督指导到位。包保*对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资金管理到位。根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要求分期拨款,张榜公布资金拨付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专款专用。纠纷解决到位。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化解矛盾,稳定群众情绪,确保全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档案资料管理到位。实行专人负责,镇、村两级同时建立健全完善恢复重建的原始档案,确保恢复重建全过程形成的照片、录像、表册、文件等痕迹资料完整、真实、准确。

8、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是唐代以后,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思茅通往昆明、*、澜沧、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马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是思茅物资交流、进行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

山间铃响马帮来,是50年代前的真实写照。在车辆如梭的今天,马帮已不再有,山林是听不到清脆的马铃响了。茶马古道显得更加寂静。但回荡动听的马铃声和赶马人的山歌依然记忆忧新: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山,普洱茶好人人爱,驮起茶叶到远方。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宁洱观音山寺

神秘、清幽的宁洱观音山寺,位于茶都古府宁洱县城以北约6公里的观音山上,为普洱市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佛教圣地。观音山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在以后的清康熙60年、乾隆17年和道光29年等历代均有修缮(有各朝代的石碑为证)。该寺院当时颇为壮观,红墙丽瓦,雕龙绘凤,贴金描彩,庄严肃穆,塑有观世音等诸位菩萨和弥勒佛祖、四大天王以及哼哈二将等众仙的法像,宛如仙家圣地。常年有超凡脱俗的僧侣住持、清斋教徒诵经念佛,祈求风调雨顺,太平吉祥。令人痛惜的是,如此一方净土圣地,竟也没能躲过那场“十年浩劫”,终使这座古老的宝刹毁于一旦,仅存的少许残垣断壁静静地躺在山野间二十余年,仿佛在向后人控诉着那场波及全国的空前劫难。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勤劳朴实的茶都古府人民竭尽全力来挽救宝贵的历史文化、追寻古老的文明,千方百计地修复和重建观音山寺等文物古迹,用特有的执着和努力,终于使这座著名的历史宝刹重现在美丽的中国茶城。

景东县文庙

景东文庙位于景东老城中心地段,左邻景东最高学府——景东一中,是滇西南最大的孔庙,又叫黉学,它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总面积5292平方米,曾多次遭战乱焚毁,又多次重修。最近一次是1984年由国家拨款重修,整座建筑为多级台阶庭院式建筑群。文庙背靠巍巍无量山,面临滔滔川河水,五条蛟龙朝圣人,一只采凤拜先师。自然景观十分优美。在古梅、苍松、翠柏的衬托下,更富有诗情画意。

文庙内有半池、棂星门、大成殿、厢房等建筑。其中半池是用条石砌成的一个月牙池,美观大方。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说,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鲁国的学校叫泮宫,泮宫前一个月牙形水池,称为泮池,孔子是鲁国人,在鲁国讲过学,所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后来人凡修文庙时都要修个泮池。当时学生进学校读书亦称入池。泮池周围有45根石柱和41块板石组成护栏,池上的石拱桥两边有6根石柱和5块石栏板,凡入此庙得从桥上走过,意味着过了石桥就要抛去一切私心杂念,虔诚膜拜,方能登峰造极、金榜题名。

9、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普洱茶

普洱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县,是茶叶的加工集散地;普洱茶产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自治州和澜沧江沿岸各县,多经普洱运销各地,普洱茶即因此而得名。早在古代茶古道那一段历史中,普洱茶就担任普洱茶属绿茶类,有散茶和紧茶两种,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茶的鲜叶作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后茶则是经过蒸软或炒软后的散茶,再装入模型内压制成各种陀茶、饼茶、方茶、砖茶等,有史以来久负盛名。《红楼梦》放的“女儿茶”就是普洱茶中的一种。据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说中写道:“小而园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圆茶也。”何谓“七子饼茶”普洱茶中大而圆的饼茶,以七饼装成一筒,俗称“七子饼茶”,其汤色黄而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而著称。

普洱飘鸡

从外表看瓢鸡与普通土鸡最大区别是没有尾巴。通过解剖后发现该鸡无尾椎骨、尾棕骨、尾羽、镰羽、尾脂腺,即瓢鸡没有鸡翘。由于没有尾巴和鸡翘,当地居民一直认为瓢鸡是不吉利的象征,因此该鸡只要稍微长大一点即被宰杀,导致瓢鸡数量长期不能得到增长。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毗邻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以及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根据历史渊源和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推断,瓢鸡是由于某些遗传性状基因发生变异,形成了无尾的特异体形,这些特异性状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得到稳定后而形成。

生活环境

据走访主产区镇沅县田坝乡、九甲乡当地饲养该鸡的农户(老人),“瓢鸡是由山上的野生小团鸡(无主尾羽)与本地家鸡杂交而来的。”他们反映其上辈人饲养的鸡中就有这种鸡,再之前的祖祖辈辈都饲养过这种鸡,说明瓢鸡来源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据镇沅县志记载:1941年全县养鸡10万余只,其中有少量瓢鸡。“瓢鸡数量少,主要分布于哀牢山区”。根据该鸡的历史渊源、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推断,瓢鸡的形成可能是该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基因发生变异,形成了无尾的特异体形,这些特异性状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得到了稳定。

普洱烟叶

在云南普洱,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林在地边生,烟在林中长”,说的就是生态环境对于烟叶生长的重要意义。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普洱烟区,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境内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达67%。优良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气候模式,为质量上乘、风格突出的优质烟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普洱市地处北纬23.5°,被认为是物产最为丰富的区域,也是生物繁殖生长的“黄金走廊”。这里的自然生态条件十分有利于农业及经济作物致香物质的形成和化学成分的协调。普洱大部分土壤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高,这些生态条件非常适合于优质烟叶的生产。

上一篇:倚象镇

下一篇:兴平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