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靖远平堡黄河吊桥

科普小知识2022-09-29 23:25:31
...

在黄河入境靖远的平堡乡,当人们走进乌金峡口时,就会看到一座巨大的吊桥,横跨滔滔黄河之上,高耸的桥墩,粗壮的钢丝绳,平直的桥道,构成了吊桥壮美的气势,与周围雄浑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赫然在目,不由令人驻足观望,为之赞叹。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桥”的平堡黄河吊桥。这是一座由当地农民自发修建的大桥,是中国农民聪明智慧和勤劳汗水的结晶。在平堡人的眼里,它永远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而在他们的心里,更是勿必用言语来表述的自豪与骄傲。

1、概况

平堡黄河吊桥,无声地向世人们宣告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黄河流出乌金峡,自南向北径流而下,将整个平滩堡包围起来。过去,这里还是个自然村,人在南岸,地在北岸,人们每天下地干活,必须渡过黄河,早出晚归。一道黄流,犹如天堑,阻隔着南北的往来,老百姓为此所困,苦不堪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历来以羊皮筏子、小木船摆渡,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改为钢丝绳扯船。但是,过河翻船的事故屡见不鲜。曾在清代乾隆年间,群众到北岸的剪金山赶庙会,由于众人争先上船过河,人多超重,船行河心时翻覆,致使150多人溺水而亡,造成了闻之令人悚然的灾难。据粗略统计,建桥前的十七年中,仅在汛期因生产渡河而发生的翻船事故就达十八次,平均每年发生一次。

2、由来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期待建桥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修建黄河吊桥的起由,来自当地一位农民突发的幻想。1965年,在白银公司露天矿为生产队积肥的平堡农民冉旭,看见堆积很多的废旧钢丝绳,他突然想着要是将这些钢丝绳连接起来,两端固定在黄河岸边,铺上木板,建成一座供行人和架子车行走的吊桥,或许是可能的。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乡亲,并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同时也得到矿山负责人的支持。就这样,平堡人自己建桥的行动开始了。

3、历史沿革

他们先是从省城请来了一位专家,实地勘查设计方案,接着派出代表和技术人员,前往天水等地参观学习,索要建桥图纸,并自发成立了公社*和群众代表共19人参加的建桥委员会,成立铁工、木工、石工、土建、点焊等施工组,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实施建桥计划。

1967年4月25日,一声炮响,建桥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但由于遇到资金不足、材料缺乏等实际问题,困难重重,大家一时束手无策。正在进退不前之际,得到了省交通厅的资金支持。1968年5月,东西两岸的桥墩基本建成,省交通厅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专程前来视察进展情况,当即做出决定,对该桥以单车道重新设计,将建桥工程申请列入国家计划项目,省计委下拨23吨新钢丝绳以及三材指标,从而使平堡吊桥的建造工程获得新的生命。

平堡吊桥是由当地农民自发筹资兴建,在得到国家的支持和附近厂矿企业的帮助下,依靠当地群众的力量来完成的,群众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整个工程所需三大材料,除了省上计划拨付的部分外,还通过组织人马分赴兰州、白银、靖远等地,四处求援,先后得到40多家厂矿企业的帮助和支持,从工厂的下脚料堆中东拣西凑,解决了不足部分。建桥所用的数百吨材料,均为兰州军区某部汽车团无偿拉运到施工现场。在进行主孔钢桁架铆固时,为保证铆固质量,省交通厅基建处无偿支援了一台空气压缩机,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在深达两米七的黄河边用砂土、麦草、块石加筑围堰时,每个班400余人,不分昼夜,埋头苦干。关键时刻,动员全村庄所有青壮年劳动力4000多人,投入工地轮流作业。由于没有机械设备,群众便用土办法自制铆钉模具,在土锻炉上用大锤打制大小铆钉2.4万多个,在钢件上钻孔共6万多个,加工连接铁件3千多片,其工作量以及架桥的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平堡黄河吊桥建设工程,国家投资总共27.5万元,其中地、县拨款4万元,省交通厅投资23.5万万,共用钢材163吨,木材350立方米,水泥330吨,钢丝绳23吨,石料120立方米,砂石3000立方米,移动土石方10万立方米,群众投入了18万个劳动工日。

吊桥为单链加劲钢桁架载重汽车桥,两端由高15米的索塔拖起粗壮的钢绳形成弧形,主桥一孔跨度130米,另有引桥3孔,主桥墩河床底面距离桥面8.04米,其基础为埋置式。桥身全长192.4米,桥面净宽4米,两边是0.8米宽的人行道。这也是黄河上游修建的第一座吊桥。

1970年4月27日,大桥全部完工,实现了平堡人“中国农民修大桥”的愿望。5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参加祝贺的群众共达3.35万人。通车后,先后有十一个省市和地区的人来到这里,临场参观,并索要图纸,以资仿照。平堡黄河吊桥的建成,实现了当地老百姓多年的梦想,结束了平堡人靠木船和羊皮筏子摆渡过河的历史,更创下了中国农民建桥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