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
靖远,中国西部一个文明古老的县份,黄河上游一方生机蓬勃的土地。她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甘肃省中部,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
中文名称:靖远县
别名:蔬菜之乡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甘肃省白银市
下辖地区:乌兰镇、平堡乡、糜滩乡
电话区号:0943
邮政区码:730600
面积:5809.4平方公里
人口:47.65万人(2012年)
方言:甘肃方言陇中片
火车站:靖远火车站
车牌代码:甘D
1、行政区划
靖远县辖平堡、糜滩、三滩、大芦、兴隆、双龙、石门、刘川、高湾、靖安、五合、东升、北滩、永新、若笠乡及乌兰、北湾、东湾镇,共15个乡3个镇,下设174个村(居)民委员会,1111个村(居)民小组。
2、历史沿革
靖远县
靖远县区位图经隋唐宋元朝代,境内长期处于争战状态,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清代顺治元年更名靖远卫,雍正八1年改称靖远县。此后,行政隶属关系多有改变,但县名沿用至今。
3、人口资源
靖远县
明朝以前,靖远县境无人口数量的确切记录,从一些史书中有关郡治人口数量的记载推算,此前的人口约在1—2万人之间。明朝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设靖虏卫,始有人口确切记录。据康熙《靖远志》载,正统二年建靖虏卫时有官户和军户共4787户,人口约2万。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共7183户,按当时户均人口推算,人数应在3万人左右。万历以后,靖虏卫有军民户计17784户,6万余人。由此可知,明朝初期,靖虏卫原有人口很少,后来人口迅速增加,主要为人口迁徙流入所致。在迁移人口中,或因服军役而来,或移民实边而来,或宦游经商而来,这是境内规模较大的一次人口迁入。
清朝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实行“摊丁入地”,靖远卫有2497丁,人口不足2万人。经“康乾盛世”时期的休养生息,人口迅速增长。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有36395户,248203人,为设卫改县以来靖远户口最繁盛时期。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西北回民反清起义,靖远遭遇兵燹,造成人口锐减,全县户不过千,仅五六千人。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有7550户,约4.7万余人。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靖远全县有9978户,46077人。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海原大地震,靖远损失人口3万余人。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因大旱饥荒,或饿死或出逃,人口大幅度减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靖远人口为7万余人。
1949年*成立,靖远县统计人口总户数21791户,总人口13.24万人。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37684户,总人口226068人。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得到控制。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74344户,总人口452395人。1985年,白银市恢复成立,从靖远县划出部分乡镇设立平川区,人数减少,全县总户数61847户,总人口35.55万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75758户,总人口395966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97342户,总人口463076人。2003年底,全县总户数104400户,总人口459334人。目前总人口为46.7万人。
4、区位优势
靖远是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和“旱码头”之称,白宝铁路、国道109线、靖天公路和刘白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程控电话、移动网络覆盖全县,京呼银兰光缆贯穿全境。
5、经济概况
靖远县
2012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4.41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一产完成18.53亿元,增长8.6%;二产完成15.59亿元,增长17.8%;三产完成20.29亿元,增长14.1%。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8.26亿元,增长18.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77亿元,增长74.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09亿元,增长18.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36元,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80元,增长21.05%。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体达3.35万多户,从业人数达到11.26万人,产值占全县GDP的57%,是甘肃非公有制经济十强县。蔬菜、养羊两大特色产业,瓜果、夏杂粮、稻米等传统产业,农业大县名副其实,靖远建成瓜果、蔬菜、水稻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地方农业名优特产品二十多个门类。靖远是甘肃省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区,被喻为“塞上小江南”,享有“陇原菜乡”的誉称,还是甘肃省重要的羔羊肉产地和集散中心,陇上佳肴“靖远羊羔肉”美味可口,是饮誉西北的地方美食品牌。地方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水泥、陶瓷、农业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独具地域优势。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快速成长,昔日“旱码头”情景再现,已跻身甘肃省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行列。
6、特色产业
靖远县
蔬菜、畜禽、林果是农业三大支柱产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7.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2.3万亩,蔬菜年总产量14.7亿公斤,年创产值11.9亿元。茄子、辣椒等25种农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先后被列为省级绿色食品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第二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是甘肃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陇上佳肴“靖远羊羔肉”是我国首例以哺乳类动物为地理标志保护注册的商标。全县羊只饲养量100万只,省内外经营靖远羊羔肉的餐饮企业达700多户,日上市羊羔肉6000多公斤,是甘肃最大的羔羊肉产地和集散中心。枸杞、籽瓜、水稻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37万亩、11.56万亩、4万亩,“石门大枣”、“靖远枸杞”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甘肃最大的优质枸杞、籽瓜、水稻生产基地。
7、自然资源
靖远县
黄河流经县境9个乡镇、154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光、热、水、土资源充足。全县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锰等10多种,非金属矿藏有煤、石灰石、坡缕石、陶瓷粘土、石膏、沸石等14种,近年来最新勘探发现的特大型坡缕石储量10亿吨,品位及储量均居世界第一。
8、地形气候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间。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无霜期165天,作物生长期在200天以上,年均气温8.9℃左右,年极端最高气温35.1℃,年均降水量240mm,年蒸发量1634mm,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小时。
9、历史人文
靖远县
靖远,钟灵毓秀,人才济济。历史上这里曾为边塞要地,人习武艺,不惮攻杀。自东汉末年至清代初期,将才辈出,风起云涌,先后有张济、张绣、郭斌、赵率教、吴瑛、路瑛、王进宝、潘育龙、宋可进等将帅之才二十多人,精忠报国,名垂青史。近代,崇文重教,学风蔚然,范振绪、陈国钧、朱铭心、苏振甲、张云锦、王定元等名流贤达,层出不穷,光耀陇原。现代,靖远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地区。一九三二年,陕西省委派遣谢子长、焦唯炽策划领导的靖远起义,是甘肃党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九三三年,王儒林、李慕愚领导建立的“西北抗日义勇军”,是甘肃省较早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一九三六年九月至十月,*率领的西方野战军(红一方面军)进驻靖远,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陈昌浩指挥红军在靖远虎豹口强渡黄河,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一批靖远籍青年学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成为领导地方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或为国捐躯,或功勋卓著。先烈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世代靖远儿女,奋发努力,自强不息。
10、名胜古迹
靖远县境内有古老的永和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庙洼山遗坟;有隋唐时期的寺儿湾石窟、北魏时期的法泉寺石窟等古老石窟艺术宝库,有春秋时代游牧民族的艺术杰作吴家川岩画;有永安堡、三角城等多处古城堡遗址;有钟鼓楼、乌兰山等许多古建筑群体;有红军西征强渡黄河的虎豹口等一批革命遗址和近代名人故居墓葬。乌兰山、哈思山、屈吴山、法泉寺、雪山寺、鹿鸣园以及黄河之上的铁桥、吊桥、水车等旅游胜地。
11、地方特产
靖远县
靖远枸杞:靖远枸杞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靖远县把枸杞种植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以基地兴产业,以产业带基地,着力培育枸杞优势产业,目前,枸杞种植面积达到2.88万亩。
小口大枣:甘肃省靖远县特产,因原产于该县石门乡小口村而得名。具有“久旱亦可结实”,鲜枣果大粒重、香脆可口,干枣久放不干、肉厚味浓、营养丰富等特点,是食用、药用兼可的优良食品。“小口大枣”先后获得“中国绿色食品-产品”、“甘肃省十大名果”、首届中国枣业大会“优秀奖”。小口大枣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靖远羊羔肉:羊羔肉,是甘肃特产,靖远为重要产地之一,其独特的滩羊品种与生长环境,靖远人独创的烹饪调制方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方风味美食。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经常食用可以达到滋补身心、强健体魄的奇特功效,令人百吃不厌,靖远羊羔肉美食因此名扬天下。靖远羊羔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二毛裘皮:系滩羔羊一月龄左右宰剥加工而成,皮板轻薄,柔韧细密,毛股紧密,花穗美观,成明显大波浪弯曲,俗称“九道湾”,美观大方,驰名中外。靖远是中国重要的滩羊、中卫山羊主产区,靖远裘皮加工历史悠久。一千多年前靖远先民就开始用羊皮缝制裘皮大衣(俗称“二毛筒子”),用羊毛擀毡等生产生活用品。,产品销往美国、意大利、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靖远县
北方铜鱼:鸽子鱼学名北方铜鱼,鲤形目,鲤科,亚科,铜鱼属,地方俗名鸽子鱼。因其形似鸽子而得名,体扁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体背古铜色。头小,口小呈马蹄形,具长须一对,头长为口宽六倍左右。唇厚,下咽齿末端斜切,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肉质细嫩鲜美,骨刺少。肉嫩醇香,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被视为珍馐佳品。是黄河中特有的珍贵鱼类品种,以味美肉肥著称。
哈思梨:属稀有珍品。因产于靖远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鸡蛋,质细味甜,香味浓郁,核小个头均匀,果肉水白色,剖切不易氧化,隔夜不变其色味,异于他果而著称,历史上曾是靖远县进贡品之一。冬果梨:当地俗称大果子,属白梨种,原产黄河流域,是靖远县果类产品中的名优品牌。冬果梨果肉呈水白色,细脆多汁,味道甜酸适度可口,宜于储藏。含水份85%左右,富含果酸、葡萄酸、蔗糖、苹果酸、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它不仅有鲜食之美,而且还有蒸食、煮食之妙。生吃可生津润肺,清除内热,熟食则滋补内脏,止咳散寒。鲜果贮藏到寒冬腊月,若将其掏空去核,再装入蜂蜜、冰糖等佐料,封闭其口,煮熟后即为香甜可口的“热冬果”,汤果一并食用,具有化痰止咳、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等特别功效,老年性哮喘以及气管炎病患者食用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