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县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东南部。都兰(蒙古语意为"温暖"),总面积4.52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7.41万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土等少数民族。县人民*驻察汗乌苏镇,距州府德令哈市205公里,省会西宁市428公里。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7℃,最低极端气温为-29.8℃,最高极端温度达33℃。年均降水量179.1毫米。
中文名称:都兰县
行政区类别:县级
所属地区:中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4镇、4乡
*驻地:察汗乌苏镇
电话区号:0977
邮政区码:816100
面积:4.527万平方公里
人口:近10万人(2013年)
车牌代码:青H
行政代码:632822
1、历史沿革
都兰县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类在都兰地区繁衍生息。
秦汉时期,为西羌驻牧地。西晋末年以后,都兰为鲜卑族吐谷浑所据。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隋击败吐谷浑,设西海郡。隋末,吐谷浑乘中原大乱,重返故地。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蕃灭吐谷浑,都兰属吐蕃辖地。
宋时,唃厮啰在河湟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辖有都兰地区。
元代在河州置“吐蕃等处宣慰都元帅府”,都兰为其所辖。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置安定等卫,都兰属安定卫地望。
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东蒙古亦卜刺、阿尔秃厮入据青海,都兰成为蒙古族驻牧地。明朝末年,蒙古和硕特部移牧青海,都兰在其管辖之下。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青海蒙古族编为二十九旗,并在藏族中设置千、百户。今都兰境内有右翼盟和硕特部西右后旗、西左后旗和香加旗,及日安、沟里2个藏族百户部落。
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并设“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青海办事大臣”或“西宁办事大臣”,管理青海蒙古族藏族的一切事务,都兰属青海办事大臣管辖。
1917年秋,在都兰寺(今乌兰县东5公里处)设置都兰理事,统辖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广大地区。“都兰”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温暖”,因地处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气侯比其它地区相对温暖而得名。
1929年1月,青海建省,次年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1932年县址迁希里沟(今乌兰县驻地),1938年青海省*在察汗乌苏(蒙古语,意为白色水流)设青海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时设置香日德设治局,实行保甲制度。
1945年,在察汗乌苏设垦务局,下设香日德、夏日哈、查查香卡、赛什克和察汗乌苏5座垦务局。
1950年6月正式成立都兰县人民*,驻察汗乌苏镇,辖4区1乡,其中,第四区(香日德)辖今都兰县地区。1952年9月26日,都兰县四区改设县一级都兰蒙古族自治区,属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区,治香日德镇。
1955年7月21日改为都兰县。1959年县址迁察汗乌苏镇,归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管辖。
2、行政区划
都兰县
都兰县辖4个镇、4个乡,107个村(牧)委会,5个社区居委会。
察汗乌苏镇:驻察汗乌苏,辖上庄、上西台、下西台、东山根上、东山根中、东山根下、东山根西、西园、北园、西星、上滩东、上滩西、下滩、西河滩上、西河滩中、西河滩下、沙滩、西建、西庄、中庄、东庄。新华街社区、和平街社区。
夏日哈镇:驻夏日哈,辖沙珠玉、联合村、沙柳河村、夏塔拉、河南、河北、果米、查查、新乐。夏兴街社区。
香日德镇:驻香日德,辖得胜、沙珠玉、察汗毛、上柴开、下柴开、中庄、柴兴、上柴源、下柴源、新源、新华、沱海、兴盛、永盛、联盛、幸福、香源、东盛、乐盛、香乐、东山、香盛、小夏滩。南北街社区。
宗加镇: 驻桑根洛克,辖农业村、西西、阿斯林、努日、纳木哈、布拉、沙日、托海、铁奎、田格力、哈西哇、乌图、艾斯里金、诺木洪。中心街社区。
热水乡: 驻东兰,辖智尕日、扎么日、赛什堂。
香加乡: 驻立新,辖科学图、艾里斯台、傲包图、柯柯哈达、德布生、呼里木图、柯克沙、陶生湖、阿木尼、孟克台、全杰、红旗、团结、立新、向阳、先锋、前进、红星、科尔。
沟里乡: 驻曲日昴,辖秀毛、热龙、智玉。
巴隆乡: 驻可可托勒海,辖乌拉斯台、诺木洪、哈图、夏图、伊克高里、布洛格、托托、科日牧业、科日农业、清泉、河西、三合、雅日哈图、新隆、河东。
3、历史文化
都兰县
都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县境东起夏日哈,西至诺木洪200余公里线上,分布着近千余座古墓葬和古遗址。至目前从吐蕃墓葬出土的丝绸品130种,还出土了汉代中原地区制造的漆器、金银器和古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彩色玻璃珠和铜香水瓶等,这些文物见证了都兰的历史和都兰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吐蕃墓群、吐谷浑遗址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人文景观相映成趣。鲁丝沟唐摩崖石刻气势恢弘,自然形成的岩石人物栩栩如生。科肖图景区夏日冰瀑与怪石相依并济,景象为世人惊叹。著名的香日德班禅行辕隐落于绿洲丛林之中,香火缭绕。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清澈见底,裸鲤群游。世界罕见的贝壳梁、海虾山印证了亿万年前大海和柴达木盆地的变迁。
4、社会发展
都兰县
素有柴达木"绿洲"之称的青海省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1500前,都兰县是"唐蕃古道"青海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至今出土的丝绸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图案之精美、时间跨度之长均居甘肃敦煌莫高窟、*吐鲁番阿斯塔那、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丝绸品之榜首,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
都兰交通便利,109国道横贯全境,乡村道路与109国道相互贯通。邮电通讯更为便利,兰西拉光揽线与109国道平行而行,移动通讯覆盖全区。龙羊峡至都兰110、330千伏输变电线路通电运营,电力供应得到保证。
5、人口与民族
全县总人口7.41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36万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19个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占12.53%、藏族占0.67%、其他少数民族占9.87%、汉族占56.8%。
6、地形与气候
都兰县
都兰县于1930年建制,隶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全县总面积4.527万平方公里,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36米,最低海拔2677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型气候。县域东临乌兰县茶卡镇,西接海西工业重镇格尔木市,北连海西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南邻青南牧区的玉树州、果洛州。年均气温2.7℃,最低极端气温为-29.8℃,最高极端温度达33℃。年均降水量179.1毫米。县域西部干旱少雨,日照充足,东部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4-5.1℃,年平均降水量37.9-180.5毫米,蒸发量1358-1765毫米,年日照时数2903.9-3252.5小时。
7、地方特产
都兰县
杂碎:指将煮熟的牛、羊的头、心、肝、肺、肠、胃、蹄等切片,舀上加了调料的汤汁,即可食用。杂碎柔、嫩、烂、脆,汤香味浓。是青海相当有名气的小吃。有些外地来青工作的同志,吃惯了杂碎,退休回到老家后对青海最留恋的就是“杂碎”。
青海花斑裸鲤:又称大嘴鱼,是鲤科裸鲤属淡水鱼类。主产于青海省玛多县内黄河段及札陵、鄂陵等淡水湖泊,柴达木盆地的奈齐河水系亦有发现。其肉质多脂,味道鲜嫩,富有营养,鱼子有毒,不能食用。鱼肉除鲜食外,还可干制、卤制、熏制及制成罐装食品,便于久藏及远销。
雪莲花:雪莲花大如莲花,叶色如碧玉,花序紫色绮丽,具芳香。自古被青年男女视作爱情的象征,又是名贵的药材。资源丰富,但未见园林应用。可引种于高海拔城市园林中的岩石园,供人们一睹芳姿。
都兰枸杞:都兰枸杞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特产。都兰县枸杞具有颗粒大、肉质肥厚饱满,色泽艳丽,大小均匀,无碎果,无霉变,无杂质,味甘甜的特点。
8、旅游景点
都兰县
诺木洪文化遗址:诺木洪文化遗址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部的诺木洪乡,是我国解放以后新发现的一种古文化遗存,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因首先发现于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诺木洪,故考古学上称之为“诺木洪文化”。
都兰国际狩猎场:西南部,分别划地19000公顷和25000公顷。猎场海拔3000——5000米,属昆仑山余脉布尔汗达布山区。猎场区内,山体高峻,表面多为风蚀岩。随山势走向,山坡有急有缓,阳坡陡峭,阴坡平坦;其间沟岔曲折,冈峦无立,晨雾氤氲,溪水潺潺。山柳、茅草丛生,岩羊成群出没,是猎手觅兽狩猎的好场所。
香日德寺:格鲁派寺院中的香日德班禅行辕由六世班禅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坐落于戈壁绿洲之中。历来为接待班禅等宗教界上层人士往返于*居住的地方。九世十世班禅均有在这里居住过。
热水温泉景区:热水温泉景区有热水泉眼20余个,均为涌动泉,泉水涌出地面形成水柱高20—50公分间,景象壮观。水温一般在70℃左右,鸡蛋入放入水中便熟。在该泉水中人常淋浴、浸泡能治关节炎,饮用能治胃、肠疾病。
热水古墓群:热水墓群有大小古墓2000余座。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其中织锦袜、丝织品极为珍贵,是我国1996年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这墓葬群中的血渭1号大墓系全国十大古墓之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察汉乌苏河北岸山前洪积扇平台上,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大墓结构风格独特,为我国考古发觉中绝无仅有。
9、历史名人
十代班禅
曲吉尼玛: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1883—1937),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本名仓珠嘉措,法名全称罗桑图丹曲吉尼玛格勒南结贝桑布,简称曲吉尼玛,中国前藏达布地方噶夏村人。刘家驹的《班禅大师全集》说,“寄父名当珍,母名当琼措姆”,“班禅生而母哑”。
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是中国藏传佛教杰出的领袖,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国务活动家,也是中国*的忠诚朋友。他于1938年2月3日(藏历十六绕迥之土虎年正月初三日)出生在青海省循化县一个藏族农民家庭里。三岁时被选定为第九世班禅的转世灵童,1949年6月3日,被当时的国民*批准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