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台州府城墙

科普小知识2022-09-30 10:06:19
...

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临海市,全长6000余米,现存5000余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尤以北部最峻。台州府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被中国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先生赞誉为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1、景点概述

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临海市,全长6000余米,现存5000余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尤以北部最峻。

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历史上曾多次拆毁、重建及修缮,元朝时期台州府城墙以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免于拆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瓮城,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能的府城城墙。


城墙碑石

台州府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被中国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先生赞誉为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2、建筑特点

体现典型的明清城墙规制特点台州府城墙规格与规划布局基本符合传统的礼制文化要求,与襄阳、荆州等明清城墙是同等行政级别的规格,只是较以往更高大、更坚固,具备明清城墙的典型城防单元和完善的城防体系,蕴含了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临海古城的选址考究,其城墙形式随山就势,并根据防倭的军事要求,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进行城防系统的创新,强化了防御效能,且与南方的地理气候与社会文化高度协调,具有南方城墙的形制特点。又因为滨江近海,其防洪抗倭功能特点突出,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具备缜密的城防系统临海虽仅为府城,但军事防御系统完整复杂且有创新之处,其所体现的建筑工程和军事防御技术水平并不亚于同时代的边界城墙与都城城墙。

运用高超的筑城技术台州府城墙用料考究、城砖砌筑方式和质量管理都和明清都城建设一脉相承,细节设计到位,体现了明清高超的筑城技术。

3、历史沿革

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郡守辛景在临海大固山筑子城抵御孙恩,台州府城墙的初始形态得以形成。

唐朝初期,临海升为州治,行政等级得到提升,城郭规模得以扩建。

唐朝末期,台州降宋时,拆除雉堞以示诚意。

北宋宋真宗时期,完全按原样修复了城墙,重建后,逐渐形成“九门”规制,包括外城的镇宁、兴善、丰泰、括苍、崇和、靖越、朝天七门及子城的顺正、延庆二门。

北宋庆历年间,暴雨引发洪水冲毁了台州府城墙,知州彭思雨修复城墙,“城筑高于前,而坚亦如之”。此次修复工程在原有夯土墙外包青砖,增强稳固性和刚度,西南临水面用条石砌筑,后来台州太守钱暄“增治城堞,垒石为台,作大堤捍之”,较大地强化了防灵江洪水的能力。另外,由于临海城内地势东低西高,北固山溪流汇聚在城东洼地,常因降雨而泽国一片(即东湖扩大前的水域),几乎无法居住与通行。因此,熙宁四年(1071年),时任太守钱暄根据历年的山洪的水流量和流向等情况,利用原有自然地理特点,将东城墙西移至东湖之西,并扩大原东湖水域,修整岸线,疏通东湖与灵江的水道,不仅解除了内涝威胁,而且为临海城东面增加了一条大跨度的天然揽胜门入口揽胜门入口护城河。由此,临海城墙的格局基本定型。

元朝建政初期,因统治需要损毁了许多城墙,临海城墙也因完善的防洪体系而幸存。

明朝,中国的东南沿海常受到倭寇偷袭与抢掠。临海城墙虽能挡住洪水,但无法抵御倭寇的袭扰,往往损失惨重。嘉靖三十二年,在受到倭寇多次掠夺而付出惨重代价后,遂于当年花巨资对临海城墙的城防系统进行强化建设。嘉靖三十六年,戚继光驻守台州抗倭,根据军事防御特点进一步改善临海城墙的防御能力。


城墙俯瞰图

清代顺治十五年,再次进行城墙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增高了城墙高度,减少了垛口数量,形成了较完善的防御体系和较强的防洪能力。

1956年至1958年,城墙东面崇和门及相连的约1800米的城墙被逐步拆除,故址开辟为东湖路和大桥路,部分城砖作修小高炉炼钢之用,而西、南两面的城墙防洪作用明显,北面的城墙在起伏的山脉中,因此避免了拆除的命运,剩余的城墙西、南段沿江部分约2370米。

1962年,临海县人民*把北固山东段(长100米,宽5米)城墙空地提供给军分区高炮营建停炮坪,当时北面城墙由于附近居民偷拆等因素已基本损毁。

1984年,在西城中段(原括苍门旁)开辟望江门,东、西分别连接巾山路和望江大桥。1998年,望江门改为单孔,加宽、增高并增设城楼。

1995年8月,临海市举行“临海建设名城,修复古城墙”动员大会,号召市民“我为名城献一砖,万民修复古城墙。”同年,台州府城墙修复工程动工。

1998年,历经三年,台州府城墙全部修复,首届江南长城节迎来了台州府城墙工程竣工剪彩。

城墙构成

台州府城墙由城墙墙体、城门、城楼、瓮城、护城河、护城桥、敌台、马面、垛口、女墙等组成。从其功能和军事防御重要性来看,大体可分为基本防御单元、核心防御单元。其中基本防御单元指的主要是城墙墙体和护城河;核心防御单元指的主要是城门、城楼、瓮城、敌台、马面。

墙体

台州府城墙总计长约6280米,城墙高度达到7米,设置了7座城门。城墙下宽上窄,呈梯形,顶部外侧设置雉堞,内侧砌筑女墙,墙身还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外突的马面。台州府城墙为夯土城墙,外包城砖。其夯土层最下端为褐灰土,质地最为坚硬,然后覆盖了一层20至30厘米的紫红土垫层,第三层为黄土层,表层为黑土层,使用了中间夯土外部砖包砌的方法。在建设方法上,台州府城墙将土和糯米或者胶泥均匀混合,然后夯打密实,自然风干后,坚硬无比,城墙的刚度和强度大为提高。

城门

台州府城墙城门原有7座,分别是东面崇和门;南面兴善门、镇宁门;东南靖越门;西南丰泰门;西面括苍门、朝天门。其中西南的靖越、兴善、镇宁、朝天是临江的主城门。在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沿江瓮城建立之前,不仅仅要防御敌军的火攻、攻城武器的冲撞,还要防洪、防水、防潮等。因此城门不仅采用了拱券形门洞,而且设计了高过城门洞口顶部的城门扇,并且城门两侧内壁自门臼向外扩至2.2米,扩深各0.4米,方便交通运输,并因此在上部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天窗”式空间。这些天窗尺度大概为4.3至5.1米长,2.2至2.65米宽,颇为独特。这是其他明清城墙所没有的孤例,其功能尚未有定论。

1984年后,台州地方*于城墙西面中段新辟望江门,在龙顾山北面,城隍庙旁新筑北固门外,在原崇和门遗址重建崇和门。望江门的开辟,成了望江揽胜之地,门上建楼。

城楼

城门上方建设城楼以防御和眺望。东汉后期至隋代开始,往往为二三层的多层建筑物。自唐至元,城门楼都是单层。明初,台州府城墙上就有7座城门楼,分别是惠风(崇和门)、超然(兴善门)、神秀(镇宁门)、靖越(靖越门)、霞标(丰泰门)、集仙(括苍门)、兴公(朝天门),均饱含寓意。

崇和门——惠风楼,位于城正东,近东湖,通护城河,筑有月城,架吊桥,俗称“吊桥头”。崇和门的命名是由城墙的建筑高大雄伟,匀称适当而得。惠风楼是以古城山水风光之美,把造城的实惠好处留给老百姓而得名。这正是天地合一,美不胜收。

靖越门——靖越楼,位于城东南,依巾子山近灵江。靖越门、靖越楼,门楼命名重复叠用,意在强调筑城抗敌,保家卫国,让老百姓更好地过上平安的生活。


兴善门一景

兴善门——超然楼,位于城南稍偏东,也是东近巾子山,南濒灵江。兴善门由于靠近巾子山,山上多寺庙,佛道的做善事给人们的启示,人要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在城中盛行慈善而得名。超然楼靠近巾子山和灵江,古城的山水风光又是超过寻常的,如此的美丽,应当保护。而楼又在城门上,有利于观看巾子山和灵江的风光,故而得名超然。

镇宁门——神秀楼,位于城正南,南际灵江,北通州治,俗称“大南门”。镇宁门镇定而宁静,它的涵义是让老百姓的生活有一个宁静安定的家园。神秀楼这个楼名的命名,是把一种愿望寄托于此,希望把鹿城的家园建设得神奇而秀美,让人看了神往。

丰泰门——霞标楼,位于城西南角,两面靠近灵江。丰泰门的命名,是从感受台州、临海的丰富物产,人民生活的安宁,祝福年丰人寿,生活安康。霞标楼的取名,标志着鹿城人民的生活如彩云一样,多姿多彩,无限美好。

括苍门——集仙楼,位于城正西,面对灵江。括苍门是以浙东南第一高山括苍山而命名的。集仙楼是根据传说中括苍山多仙人居住,他们在山中炼丹、练术,得道升天而得。括苍山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奇异秀美,让人遐想和向往。

朝天门——兴公楼,位于城西北角,西临灵江,北倚龙顾山,是一道天然雄关,俗称“西门”。朝天门凭借龙顾山的天险,雄伟壮美,把城门取名为朝天,更使城墙显得有气魄有活力。兴公楼的取名,是为了兴盛公益事业,造福古城老百姓,让老百姓永远铭记在心。

马面

马面是指城墙突出部分的城台,供守城士兵三面御敌。其间距根据弓箭的有效射程来设计,一般都在100至120米之间。台州府城墙上设置了大量敌台,仅临江面就有9个,可以更好地防御从东部海边登陆和灵江突入的倭寇突袭。其马面形制大都和其他城市类似,唯有滨江段城墙由于常受灵江水冲刷,因此,有6个马面设计为弧面或者斜面,有的甚至为半方半弧形,以减弱江水的冲击,强化防洪能力。台州府城墙上的“马面”,因东面城墙已毁,原有的数目已不得而知,而保存下来的“马面”都在镇宁门以西至朝天门一带。

第一个“马面”在镇宁门西面153.75米处,外凸6.16米,外端面宽马面马面(3张)4.2米,内宽7.5米,江上游一面呈弧形。

第二个“马面”与第一个相距223.5米,外凸6.4米,外端面宽6.6米,内宽9米,江上游一面为斜面。

第三个“马面”与第二个相距178.15米,外凸4.6米,内宽3.4米,外端与江上游不分面而合呈弧形。

第四个“马面”与第三个相距56.3米,外凸4.4米,内宽5.2米,外端与江上游亦成弧形。

第五个“马面”与第四个相距74.8米,外凸6.1米,外端面宽4.4米,内宽6.4米,江上游一面呈斜面。

第六个“马面”与第五个相距101.68米,内宽7.6米,外凸江下游方向8.2米、上游方向6.45米。外端反成斜面,宽6.7米。六个“马面”的独特形制,注定了台州府城墙的特殊性,即具有军事和防洪的双重功能。这是其它古城尤其是北方古城所没有的,“可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全国罕见”(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序》)。

敌台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在城墙上修建了13座双层空心敌台抵御倭寇。这种敌台跨越城墙内外两边,内部空间大,可常驻大量兵力,且能避雨御寒,非常便于瞭望、防守、传达信息。这种双层空心敌台,随着戚继光等人调驻北疆而极大影响了北方明长城的建设,不仅提升了防御能力,也创造了标志性的城墙景观。戚继光创建空心敌台,是其军事实践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对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学的巨大发展,是军事建筑史和城防史的重大突破。

瓮城


城门

设置瓮城是为了围剿攻向城门的敌军。台州府城墙的4座临江主城门(兴善门、镇宁门、靖越门、朝天门)都设有单瓮城,其形状大都为半圆形。只有镇宁门为半圆与方形之间,且瓮城内的西面加筑三道护城以防洪,并开设二门,门洞结构内大外小,内高外低,这与其他3座城门相似。

护城河

台州府城的护城河利用天然的河流——灵江。西南两面可凭江而守,而东部则有人工开挖的东湖阻隔,北部因有山可守,城墙随山就势的布局,和大小山体融为一体,不仅建设量减小,而且防御力大增,民间美称为“江南八达岭”。护城河上设置了护城桥,西面出入口设置了浮桥,便于出入和贸易。

4、重要文物

铭文砖

台州府城墙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开始砖石包砌,后屡经修缮,直到清同治十年十一月最后一次大修。2014年,临海文保所对台州府城墙的墙体铭文砖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传拓工作。在该次调查中发现,散存在县前街东北街口有部分城砖最早为宋代,各朝的城砖,长短不一,厚薄各异,种类繁多,都是手工压模制成。而“台州府城砖”、“同治拾年十一月造”,字体模印在同一块砖上,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9厘米,此砖均出北固山山上那一段城墙。

由于台州府城墙砖还分到各县负责烧造,这些城砖上的文字,上万块手工城砖铭文,在反映宋至清*组织民众参与重大造城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管,也是为了留下当年参与监工的官员、普通百姓和工匠的姓名的痕迹。台州府城墙靖越门至朝天门西南二面临江2370米城墙体还保存百余种明清时期的城砖。据调查发现,有嵌入靖越门大城门中“后所”城砖,长41厘米、宽20厘米、厚11.5厘米,据考为明代按军事所城规划设置,在临海有“前所、后所”之分;“黄岩县”、“天台县南”、“天台”,等均按县来分配任务修筑城墙铭文砖;“甜瓜窑”、“若山窑”、“天王窑”、“吉祥窑”、“东浦窑”窑厂砖;“永保万安”、“吉”、“鱼雁沉”等吉语砖;“浮江”、“杨砂溪”、“东林”、“溪头”和“三十三都”、“三十五都”、“二十二都”、“十二都”等产地砖;“周存福造”、“杜国才造”、“方有高造”、“陈道松造”、“王万云造”、“周思才造”等窑工砖。


墙砖近景

经汇总,共有窑工7种、窑厂5种、吉语4种、产地12种、姓氏21种、纪年1种、纹式5种等各式模印砖铭,计有文字的有60种,历代修筑承传信息内涵丰富。其中“府闵监造”、“太府…”铭文砖镶嵌在朝天门瓮城南门外捍墙上,据考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任台州知府,四川人闵继缙。清代最大城砖,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10.5厘米。这些铭文砖为进一步研究台州府城墙的建筑历史和地理沿革、军队设置、烧造地点以及文字演变等问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物资料。

5、主要景点

望天坛

望天坛,曾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攻占台州城后称王祭天的地方,1999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修;天坛根据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修筑,登台石阶和各层栏板数都是九和九的倍数。登上最高层的中心石,放声歌唱,伴有反射回音,别有韵味。

梅园

梅园位于台州府城墙西侧,原是台州官署花园,园地约六、七亩,依山遍植梅树,共有200多棵,11个品种,有雪里红、宫粉、珠砂、绿萼、粉蝶、玉蝶、残雪、龙游、杏梅、垂枝梅和粉台阁等品种。

城隍庙

台州府城隍庙位于台州府城墙西北侧,北固山中段,也称“府城隍庙”,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是台州最早也是规模最大,庙产最多的一座城隍庙。

6、文物价值

考古价值

当代所能见到的遗存下来的一些古城墙,多数是建于或重建于明清两朝,而台州府城墙可以认为是北宋时代的遗物,它以其悠久的历史而独具研究价值。文化价值台州府城墙以卓越的技术和形式革新推动了中国城防建筑防洪和军事功能的完善,而且与历经1600年历史的临海古城相互依存,不仅符合传统风水理论,而且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建设和规划原则。城墙和古城的发展、演变展现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府州级城市的规划思想,在古代东亚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城防建筑历史谱系中具备充分代表性,并保存了大量中国南方地区传统的城市景观和生活习俗。

防洪价值

为了防洪需要,台州府城墙的主城门与瓮城门都作了特殊设计,特别是沿江边的瓮城,为减少洪水冲击,全部为半圆形,西边沿江受洪水直接冲击的马面,上水方为弧形或斜形,下水方为方形(未受洪水直接冲击的沿江墩台仍为方形)。每座瓮城开设对称的左右(上下水)两个门,主城门及瓮城门外侧全部加闸门。防洪闸门,由数块很厚的木板组成,通过城墙两侧的一条槽,然后从上向下一块一块放下,形成闸。当洪水来临,灵江水位上涨时,闸门放下防洪。当退潮泄洪时,开启瓮城下水方和主城门的闸门,排泄城内积水。


城墙一景

台州府城墙在经历了洪水的屡毁屡修,设计者总结防御与防洪经验后,使这个“天窗”又为泄洪时起到疏导、打捞漂浮物的作用。在灵江潮水退潮时,南边的兴善门、靖越门和靖宁门等城门,开启闸门泄洪。在泄洪过程中,城市内有的家什被冲出。因此,该“天窗”能在泄洪时起到疏导、打捞漂浮物的特殊作用。一旦漂浮物堵住城门,人们就站在城楼内的天窗上部,通过竹竿、闸钩等,将这些漂浮物捞起,或者打散后与洪水一起漂出城门,保证了泄流的畅通。

7、保护措施

自“申遗”后,临海市组建了台州府城墙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编制了《台州府城墙保护规划》、出台有《台州府城墙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此前发布的《临海古城保护规划》指出:“临海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以临海老城为面,古城墙为环线,以北固山、巾山、东湖为依托,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点、线、面结合”,研究认为临海古城墙保护应该与临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结合起来,划定古城墙外侧至灵江、城墙内侧起100米的范围,以及城墙重要接合部的巾山风景区、东湖风景区、北固山风景区作为绝对保护区,用地面积大约125.1公顷。在此范围内的古城墙和其他文物建筑均要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外观、风貌及环境;必要的建筑修缮,严格按审批程序报批,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考虑到临海古城范围内(即台州府城墙内)高层建筑不多、老街保存相对完整的状况,把旧城区整体划为建设控制区,其四址界线为:北至北固山,东以钱暄路、大桥路为界,西、南两面至灵江,用地面积大约254.6公顷。在此范围内的建筑檐口高度不大于18米,即控制在6层以下建筑。


石刻一景

在古城范围以外,依据地形、建筑等现状情况,划定环境协调区,其范围北至北固山以北规划路,东至鹿城路,西、南以观澜路外侧道路为界,面积共计355公顷(不含灵江水域面积)。主要是控制范围内的建筑形式与风貌,起到旧城与新区之间的过渡与协调作用。

8、开发利用

1990年,临海相关人士提出台州府城墙申遗的工作建议,并就申遗工作开展了研究。

1997年8月,被浙江省人民*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台州府城墙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有专家认为,由戚继光等重修的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明长城,是以临海的古城墙为“母本”,根在临海。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建筑史学家杨鸿勋表示,台州古城墙已基本符合申遗要求。

2009年8月,临海市委、市*正式启动了申遗程序,以加盟“中国明清城墙”组合的方式,开展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工作。

2012年11月,由台州府城墙等8个明清城墙组成的“中国明清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4年11月,台州府城墙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

9、游览指南

门票

门票:65元优惠政策:儿童1.2米以下免票;1.2至1.4米购儿童票;临海户籍的凭借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件免收门票。

交通

市内交通

公交车线路:209路终点站,205路长城揽胜门站,201、202、203、204、209、211、302、310路等均可在东湖公园站下车,步行一段路程(500余米)可到揽胜门入口。

市外交通

沈海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G15)临海北出口处转临海大道→开发大道→东方大道→崇和路→东湖路→台州府城墙甬台温铁路临海站下车后,可乘211路公交车至东湖公园步行至长城揽胜门。

上一篇:南京明城墙

下一篇:世祖翼简皇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