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腺病毒性肺炎

科普小知识2022-09-30 14:04:27
...

1、概述

腺病毒肺炎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多通过呼吸道传染。起病特点为急骤发热,往往自发病第1、2日体温达39℃,一般可持续1周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病因

病原体为腺病毒,已知腺病毒有41个血清型别,其中很多与人类上,下呼吸道感染密切有关,我国流行的腺病毒肺炎多数由3型及7型引起。

3、临床表现

本症根据呼吸系和中毒症状分为轻症及重症。热型不一致,多数稽留于39~40℃以上不退,其次为不规则发热,弛张热较少见。轻症一般在7~11日体温骤降,其他症状也较快消失,惟肺部阴影则需2~6周才能完全吸收。重症病例于第5~6病日以后每有明显嗜睡,面色苍白发灰,肝肿大显著,喘憋明显,肺有大片实变,部分病例有心力衰竭、惊厥、半昏迷。

4、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在早期(第1~5日)大都减少或正常,晚期白细胞数值与早期类似,惟有继发细菌感染时才升高。血涂片检查,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及四唑氮蓝染色,一般较正常小儿或细菌性肺炎患儿为低,虽白细胞总数高达15000,但白细胞碱性磷酸酶指数仍明显降低。部分患儿血清冷凝集试验可为阳性。发热期间部分病例尿检查有少量蛋白。表现脑膜刺激症状的患儿中,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2.X线检查

X线形态与病情、病期有密切关系。肺纹理增厚、模糊为腺病毒肺炎的早期表现。肺部实变多在发病第3~5天开始出现,可有大小不等的片状病灶或融合性病灶,以两肺下野及右上肺多见。发病后6~11天,其病灶密度随病情发展而增高,病变也增多,分布较广,互相融合。与大叶肺炎不同之处是,本病的病变不局限于某个肺叶。病变吸收大多数在第8~14天以后。有时若病变继续增多、病情增重,应疑有混合感染。肺气肿颇为多见,早期及极期无明显差异,为双侧弥漫性肺气肿或病灶周围性肺气肿1/6病例可有胸膜改变,多在极期出现胸膜反应,或有积液。

5、诊断

应根据流行情况,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6、治疗

1.抗病毒药物

以三氮唑核苷治疗腺病毒肺炎,滴鼻效果不明显者改用静脉和/或肌注。

2.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如初步断定有继发感染即应积极治疗,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用新型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大肠杆菌用氨基苄青霉素等治疗。

3.对症治疗

(1)输血、输血浆或应用丙种球蛋白可能起到支持作用。

(2)正确输氧及输液,如处理恰当,能帮助病儿渡过极期。

(3)用氯丙嗪、异丙嗪等镇静、解痉、止喘。

(4)用洋地黄剂控制心力衰竭。

(5)肾上腺皮质激素曾试用于早期患者,未见疗效;但遇明显呼吸道梗阻、严重中毒症状(惊厥、昏迷、休克、40.6℃以上的持续高热等)则宜静脉应用暂短的激素疗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