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
“雪龙”号(英文名:Chinare),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中国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然后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雪龙”号前后投入了近2亿人民币的改造,据估算,该船现价在7亿人民币左右。“雪龙”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龙船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是中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1、介绍
建造背景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
改造历程
“雪龙”号第一次改造海洋局投入约三千万人民币;在1994、95年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再次投入了近三千万人民币;在2006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彻底改造,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多人民币。
2007年3月,“雪龙”号驶进上海浦西修船码头进行升级改造。通讯导航系统是船的“眼睛”。经过改造,“雪龙”号的通讯导航设备全部更新,摒弃了原有的指南针指引航向,采取激光路径指引航行。改造后的“雪龙”号成为世界上第一艘配有“宽带全球区域网络”(BGAN)系统的科考船。这种移动通讯系统可以实现每秒钟512K比特的上网速率。如今的“雪龙”号无论是在科技含量还是内部装潢上,都堪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改造后的“雪龙”号还安装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舱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无人值班,船舶的主机、副机、锅炉及相关辅助设备全部可以在驾驶室内进行控制。耗资1亿多元的升级改造,使“雪龙”号船的内部布局更为合理,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更为便利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2009年船上的海洋科学考察设备也全部升级换代,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表面海水采集分析系统,这一系统应用在船上在中国还数首次,在国际上也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使用。
命名
“雪龙”号这个名字是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衡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
2、性能参数
参数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
升级改造后,“雪龙”号主甲板以上的所有设备设施全部更新。船上的洁净实验室面积也从原来的200多平方米扩大到580平方米,并全部更换了实验室设备,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科研设施。改造后的“雪龙”号具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配备有先进的通讯系统及能容纳两架Ka-32直升飞机的机库和1个停机坪及配套设备。船上设有大气、水文、生物、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气象分析预报中心和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地质、气象和洁净等一系列科学考察实验室。
在“雪龙”号的水文资料采集室中,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及其它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航行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以及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TD”等一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还配备了1架“雪鹰”号直升机、1艘黄河艇以及1只中山驳,以提高航行保障和运输能力。
性能
“雪龙”号船装有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有利于破冰。船体用E级钢板制作,即使在零下40℃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形。该船可运输杂货、大型重型货物及各种车辆(带滚装仓)、冷藏货物、贵重货物、炸药、矿物、标准集装箱以及各种油料。
全船共7层,可乘载人员130人。一般考察队员两人一屋,每间10平方米左右,有*空调,有24小时供应热水的卫生间,冰箱、衣柜、写字台等一应俱全,房间里还有端口可供上网发邮件。“雪龙”号还设有游泳池、图书馆、健身房、室内篮球场、网吧、卡拉OK、洗衣房、手术室等完善的医疗设施和生活娱乐设施。游泳池所用的海水都是从洁净的大海里新抽取的,自然没有污染。船上有铺位128张,为极区考察工作提供了基本必备条件。可航行于世界任何海区。
舰载直升机
雪龙号在船尾配有直升机甲板和两个机库供直升机的起落与停放。雪龙号曾长期租用直-9型直升机等作为配舰直升机协助完成科考等任务;在2009年4月12日,一架租用的直9直升机在上海离船后坠海并造成一名机师死亡。2009年10月时,中国国家海洋局购入一架俄制卡32型直升机配给雪龙号作为其专用舰载直升机,被命名为“雪鹰(11)号”;该机于北京时间2011年12月9日凌晨在从雪龙号向为中国南极中山站运输物资的返舰途中坠落冰面损毁。雪龙号现役舰载直升机为俄制卡-32型“雪鹰12”直升机。
特点
“地图”多
在“雪龙”号上的餐厅、会议室、驾驶室、走廊,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地图,有世界地图、北极地图、南极地图、科学考察航次图、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图,还有南极中山站、长城站的地形图……不少队员还自带了地图,甚至地球仪。驾驶室内还有大量的海图。
“规矩”多
“雪龙”号上有好多好多“守则”。环保守则:垃圾实行分类管理,不准将垃圾倾倒入海;安全守则:居住舱外不准穿拖鞋,因为在船上穿拖鞋不方便,也容易受伤;消防守则:船上居住舱外禁止吸烟。由于科考携带了直升机,并携带了航空汽油,因此严禁吸烟;节水守则:要节约用水,原因不用说。
“讲座”多
参加极地科考队的科技人员分别来自多个不同领域。为增进了解,增加对各学科和课题的认识,考察队经常举办各式各样的讲座。
3、南极科考历程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
1986年3月30日至1987年1月2日,由12名队员组成的越冬队在长城站越冬,并进行科学考察和观测。
1989年1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奠基。2月26日,中山站落成。同年,一支20人的越冬队首次在中山站越冬并进行科考。
1999年7月至9月,中国*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着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71天,航行14180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75度02分;
2002年,中国第19次南极考察历时121天,是中国历次南极考察时间最短的一次。但科考队首次在南极埃默里冰架钻探成功,并收集了大量陨石,在南极冰盖研究、地质研究、陨石研究和南大洋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3年7月,中国*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109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挺进北纬80度,全程历时74天,航行12600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雪龙”号在中国航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纬80度;
2005年3月24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胜利归来,150天中,南极考察队完成了27项科考工作,包括开展中山站至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内陆冰盖考察;在中山站和长城站开展南大洋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开展首次普里兹湾-威德尔海4000海里断面综合调查以及达尔克冰川动力学监测研究、臭氧观测、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研究等。
2007年11月12日上午10时,“雪龙”号首次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此前,“雪龙”号已从上海港张华浜码头完成了包括首台南极天文望远镜阵CSTAR,南极长城站改造工程所需的二千一百余吨钢筋构件、多辆雪地车和工程车等各种科考必需物资的装载任务。这次南极科考在南极冰穹A地区进行冰盖典型断面综合考察、冰穹A冰芯钻探、地球物理探测和天文学观测等,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最高区域,气候环境极其严酷,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在冰穹A大本营及周围六千平方公里范围内考察,测定南极内陆考察站址及环境参数,为建设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奠定基础。除这些科研任务外,随队的建筑人员将负责对长城站、中山站的大修工作,对原有站点进行拆除、改造、新建等工作。
在2008年的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继续向北挺进到北纬85度25分。随着“雪龙”号航行的纬度越来越高,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充分表明北极海冰正在快速融化。了解北极冰情对于认识北极至关重要。一旦北极冰川融化,将在地球上出现一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西北航道",这将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大大降低航运成本。"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冰加速消融,加上中国科考能力的提升,预计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将有望突破第二次科考到达的最北纬度(北纬80度),前进到北纬82度至85度之间。"这将为人类探寻"西北航道"作出重要贡献。
南极中山站时间2009年3月9日15时30分,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撤离中山站,踏上归程。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驶离满布冰山和浮冰的中山站近岸海域,这意味着在顺利完成昆仑站建设和各项度夏任务后,第25次南极科考期间,中国建成了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并对中山站的科考能力进行了扩建。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间,中国成功开展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经历182天考验,第26次南极考察队由249名队员组成,共执行科学考察任务59项、后勤保障工程21项。本次考察安全航行32000余海里,又一次刷新了“雪龙”号的航行纪录。途中,考察船先后6次穿越西风带,是“雪龙”号历年来穿越西风带最多的一次。在“雪龙”号带回的珍贵样本中,冰芯和陨石最为抢眼。在南极“冰盖之巅”―――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区,内陆考察队员钻取了一支超过130米长的冰芯,创造了冰穹A地区浅冰芯钻探的新纪录。
2010年06月25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25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雪龙号“轻松”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北纬85度25分。“雪龙”号在一路北上过程中,遇到许多大块浮冰中裂开的开阔水道,“雪龙”号几乎可以全速前进。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是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两大科学目标。
2012年3月20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53分左右,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科考船由印度尼西亚西部的望加锡海峡越过赤道,返回北半球。“雪龙”号科考船本次航行的总航程已超过2.6万海里。“雪龙”号科考船航迹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4次成功驶过以狂风巨浪著称的西风带。
2012年7月2日上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从青岛出发,乘坐"雪龙号"科考船前往北极进行科考任务。在为期80多天的考察过程中,18500海里,其中在北极冰区航行5370海里,并首次穿越北极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洋,开创了我国船舶从高纬度穿越北冰洋航行的先河,最北到达北纬87度40分。9月27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科学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凯旋归来。
2012年10月30日,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成立。于11月5日正式从广州启程奔赴南极。“雪龙”号11月31日抵达了位于东经78度、南纬65.5度的普里兹湾海域,这标志着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开始展开大洋考察。此次大洋考察共涉及海水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和磷虾资源等6个专业种类。考察共设断面10条,合计定点站位107个,其中水深大于1000米的深水站位67个。考察结果将为进行该海区环境气候综合评价及油气、天然气水化合物、生物等资源潜力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2013年11月7日,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中国极地科考码头启航,开始其第30次南极之行。此次南极科考是“雪龙”号首次环南极航行任务,将执行30项科学考察任务,15项后勤保障及工程建设项目,其重中之重便是在伊利莎白公主地新建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中国南极泰山站。泰山站为夏季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海拔2621米,今后不仅是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还将成为格罗夫山地区南极科考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南极科考的领域和范围。
2017年12月4日,“雪龙”号在南极浮冰区破冰航行。搭载着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目前已进入南极。“雪龙”号于11月8日从上海出发,根据计划,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在南极恩克斯堡岛为中国建设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做前期准备工作。
4、北极科考历程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
1999年7月至9月,中国*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着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71天,航行14180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75度02分。
第二次北极科考
2003年7月,中国*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109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挺进北纬80度,全程历时74天,航行12600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雪龙”号在中国航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纬80度。
第三次北极科考
在2008年的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继续向北挺进到北纬85度25分。随着“雪龙”号航行的纬度越来越高,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充分表明北极海冰正在快速融化。了解北极冰情对于认识北极至关重要。一旦北极冰川融化,将在地球上出现一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西北航道",这将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大大降低航运成本。"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冰加速消融,加上中国科考能力的提升,预计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将有望突破第二次科考到达的最北纬度(北纬80度),前进到北纬82度至85度之间。"这将为人类探寻"西北航道"作出重要贡献。
第四次北极科考
2010年06月25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25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雪龙号“轻松”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北纬85度25分。“雪龙”号在一路北上过程中,遇到许多大块浮冰中裂开的开阔水道,“雪龙”号几乎可以全速前进。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是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两大科学目标。
第五次北极科考
2012年7月2日上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从青岛出发,乘坐"雪龙号"科考船前往北极进行科考任务。在为期80多天的考察过程中,18500海里,其中在北极冰区航行5370海里,并首次穿越北极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洋,开创了我国船舶从高纬度穿越北冰洋航行的先河,最北到达北纬87度40分。9月27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科学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凯旋归来。
第六次北极科考
2014年7月11日我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起程,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考察区域
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和海台、加拿大海盆等,计划考察时间为76天,总航程约11057海里。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领队曲探宙说,本次科考的重点是执行“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中的北冰洋区域现场考察任务,考察内容涉及北极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等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此次考察将通过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长期观测、走航观测、抛弃式设备观测、冰站观测等手段开展,计划在北冰洋海冰上设置8个短期冰上观测站和1个长期冰上观测站。考察队配备了船载直升机用于海冰航路勘测和科研保障。
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重点项目为海洋环境变化和海-冰-气系统变化过程的关键要素,了解北冰洋重点海域以及北太平洋边缘海重点海域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冰等基本环境信息,获取调查海域海洋环境变化的关键要素信息,建立重点海区的环境基线,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北极航道利用、极地海洋数据库的完善等提供基础资料和保障。
本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由科研人员、组织协调与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媒体记者和“雪龙”号船员组成,共计128人,包括6名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的科学家和1名来自我国*地区的科学家。
第七次北极科考
2016年9月4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了北冰洋区域内的科考任务,“雪龙”号科考船于北京时间当日下午驶出北极圈。
“雪龙”船在北冰洋作业期间曾到达北纬82度52分,西经159度附近海域,这也是本航次考察所到达的最北地理位置。
“本次考察在41天的北冰洋作业期间共完成了53个综合考察站位的科考任务,其中包括38个深水站位(海水深度2000米以上)、6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并完成了三条地球物理测线和一条人工地震测线,超额完成了既定任务,”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李院生说。
李院生表示,本次考察相比此前历次更为系统,考察设备和考察内容也更丰富。除海洋生物、化学、海冰、大气、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综合观测作业外,考察队还在北纬75度,西经156度附近海域成功回收了2014年我国第六次北极科考时布放的一套沉积物捕获器,获得了该海域两年来的沉积物样本和沉积速率等关键数据。
同时,本次考察首次在俄罗斯北部的门捷列夫海岭以东区域设置作业站点,该区域的观测数据和取得的样本将为我国综合了解北极地区环境变化过程提供更全面的资料。
“雪龙”船离开北极后将前往白令海峡进行下一阶段的水文作业,于12日结束全部作业任务,启程回国,26日抵达上海港。
第八次北极科考
2017年10月16日,“雪龙”号此行历时83天,航行2万多海里,穿过了加拿大北极群岛,9日返回上海。
这艘极地考察船现在是中国第一艘完成三大北极航道航行的船只。在开始穿越西北航道约一周前,“雪龙”号穿越了北冰洋*航道,2012年,它沿俄罗斯北极海岸穿越了北方海航线(东北航道的组成部分)。
专家称,最近这次航行可以为这个资源丰富的世界最北部地区的商业开发铺平道路。
负责监督中国极地项目的国家海洋局称,此次考察“积累了北极航道复杂冰区环境下的航海技术和经验,获得了北极航道的第一手资料”。
这是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在此之前,中国希望与俄罗斯共同打造一条“冰上丝绸之路”,让其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长动力。
5、被困事件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接到消息后,“雪龙”号船长王建忠严格履行《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一时间改变计划航线,以15节最大航速直奔遇险地点。对这场南极国际救援行动,中国国家海洋局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应急小组初步制定“雪龙”号协助破冰,“雪鹰12”直升机救援,“黄河艇”、“中山艇”救援等多套方案,尽一切可能救援俄遇险船只。船只上也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各种物料储备也做好了供给准备。
批示营救
“雪龙”号船受阻后,党*、国务院高度重视。**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立即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船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冒着极大风险,成功完成对遇险俄罗斯籍客轮的救援行动,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请向同志们致敬,并转达我对他们的诚挚慰问。*要求各有关方面协调配合,指导帮助他们脱困,确保人员安全。他表示,祖国人民同他们在一起,希望他们保重身体、坚定信心、沉着应对、科学施策,争取早日平安返回。
**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作出批示,希望科考队沉着冷静应对,务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等待有利时机,积极稳妥设法突破海冰围困。
有关部门正按照*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采取措施,全力组织“雪龙”号船救援脱困工作。据有关部门会商,2014年1月6日可能有一次天气和海冰变化过程,有望为“雪龙”号船脱困带来有利条件。
部署脱困措施
新华网北京2014年1月4日电(记者罗沙)记者4日从中国国家海洋局获悉,国家海洋局已专门成立“雪龙”船脱困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研究部署脱困措施,全力组织“雪龙”船救援脱困工作。“雪龙”船上食品油料充裕,考察队员状态良好,正在等待突围时机。
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2日完成对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52名乘客救援工作后,“雪龙”船准备回撤时受阻。船只受困于南纬66度39分、东经144度25分的密集浮冰区,部分浮冰厚达3米至4米,距离最近的清水区约21公里。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要确保在船考察队员人身安全,保证国内与前方的联络畅通,加强分析研判,综合施策,有效应对,将帮助“雪龙”船突破海冰困阻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去谋划。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要进入*别应对状态,加强与前方的联络沟通,积极搜集气象资料,加强研判与分析,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
他表示,由于现场冰情复杂,预计“雪龙”船将主要依靠自身能力脱困。目前国内各方面正在对相关海域的气象进行严密监测,同时收集海冰状况以及天气历史资料,为船只脱困提供支持配合。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介绍,“雪龙”船受阻后,原计划的考察和航行任务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响,具体的后续任务安排要等船只脱离危险区后再做调整。此外,虽然“雪龙”船受阻,但南极中山站、泰山站的工作以及对南极格罗夫山的内陆考察依然在按计划进行。
“如果出现极端情况,船只面临长期被困,那就把人接出来,让船舶在冰区越冬。船上的燃料食品充足,支持下去不成问题。”曲探宙说,“但那种情况是百年不遇的,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小。”
自救解困工作展开
国家海洋局证实:被困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已申请美国破冰船“极星”号前往救援,预计7天内有望到达。我国雪龙号自救解困工作将于今天(6日)展开。
1月2号,营救俄罗斯号上的被困乘客开始到1月5号,“雪龙号”已被困了四天时间。"雪龙"号考察队副领队徐挺介绍:由于天气原因,"雪龙"号,现仍处于原地,地理位置相对安全。
徐挺:“现在雪龙号所处的位置的冰情跟原来比变化不大,所以说对船和人员都没有影响,船上一切正常。”
根据有关部门的会商,6号到8号“雪龙号”所处地区会有一次天气和海冰的变化过程,这将有望给“雪龙号”的突围打开一扇窗口,而如果自救没有成功的话,将求助美国“极星号”脱困。现1公里“破冰跑道”已经准备就绪。
曲探宙:“必须留出一条像助跑的跑道一样,因为只有船速起来之后,才能对冰形成冲击和积压,第二如果船老是原地不动的话,浮冰会越积越多,使得我们的船失去机动能力,所以目前船采取的机动和破行的情况主要是为这样两个目标,为后续脱困做准备。”
雪龙号最快9日脱困最大隐患为船头处小冰山
综合海冰实况、未来天气形势及海流预测分析,国家海洋预报台认为,“雪龙”号撤离的最佳时间窗口为1月7日凌晨至8日中午,这期间出现的偏西风有利于海冰冰情缓解,对“雪龙”号脱困有利;9日之后,风向将变为东南向,会加速海冰堆积,不利于脱困。
“如果期待中的7日的西风足够强劲,加上外围的海冰足够松弛,时机适宜,‘雪龙’号半天或大半天就能钻出来。”程晓表示,天气好的话,“雪龙”号最快突围出海冰仅用5个小时,就现在看,乐观估计“雪龙”号在本1月9号脱离海冰围困。
雪龙号已驶出乱冰区
2014年1月7号,截至北京时间7日下午18时,“雪龙”号已驶出乱冰区,进入清水区航行。
6、参与营救
2013年12月25日5时50分,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破冰船“雪龙”号收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电话:一艘载有74人的俄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两座冰山正向其漂移,情况危急,希望“雪龙”号前往遇险地点施救。依照海上人命安全公约,雪龙号受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征用,与其余两艘破冰船前往营救。截至12月29日,雪龙号已驶至附近,但因冰层太厚,暂时无法靠近,仍然无法救出被困人员,正等待最后一艘船只南极光号协助救援。最终营救行动于2014年1月2日展开,雪龙号派出直升机,将船上52名乘客分3批次转移至南极光号。
澳大利亚海事局于北京时间3月20日中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澳方在印度洋发现了两个物体,有极高可能性与马航失联客机有关。其发现的碎片尺寸与失联客机相符,最大的物体长约24米,发现物体的位置与之前公布的航班可能航向高度吻合。
据报道,疑似水域距澳大利亚珀斯港口1000多海里,距中国划定的印度尼西亚以西搜寻区2000多海里,由于疑似水域远离商船航线,疑似水域附近没有我国商船航行。据国家海洋局此前发布的消息称,正在澳大利亚珀斯港口锚地停泊的我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已作好充分准备,得到指令后将第一时间出发前往发现疑似失联马航客机碎片的海域开展搜救。雪龙号科考船对疑似海域环境、海况等有比较丰富的了解,有利于在相关海域开展搜救行动。
北京时间3月20日晚18点40左右,由中国国务院、外交部、民航局、国家救援中心、北京市*等组成的*代表团约30多人,抵达北京丽都饭店,慰问MH370失联家属。中国*代表现场向家属通报最新进展,表示雪龙号已正式接到命令,投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