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荣昌陶器

科普小知识2022-09-30 22:12:17
...

荣昌陶器泛指荣昌地区制造的陶器,生产主要集中于安富镇(古名磁窑里)垭口、武兴高瓷坝和武城土地坳一带。前者生产的“安富陶器”(简称“安陶”)是“荣昌陶器”的核心,本质上代表“荣昌陶器”。有史可证的陶器最早出现在汉代,明清时代得到广泛发展,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100多年前就销售到东南亚地区,60年代起,销售到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挪威、芬兰、日本等国。历史上,荣昌安富与广东佛山石湾、江苏宜兴齐名,被誉为中国三大陶都。荣昌安陶与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陶、江苏宜兴紫砂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安陶”二字已被收入中国词典、辞海。

中文名称:荣昌陶器

产地:重庆市荣昌县

类别:陶器

1、基本介绍


荣昌陶器

据历史记载,荣昌陶器主要产于现在的安富镇,清代以前叫磁窑里,(陶器业之盛可见一斑)有史可证的陶器最早出现在汉代,明清时代得到广泛发展,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100多年前就销售到东南亚地区,60年代起,销售到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挪威、芬兰、日本等国。安富境内陶土储量非常丰富,境内有一条长15公里、宽2.5—4.5公里的陶土矿带,陶土总储量7048万吨,平均厚度1.2米,比重2.65吨/立方米,泥色为红、白色。泥料质地细腻,可塑性强,含水率、烧失率低,且埋藏浅,地层稳定,极易开采。这样丰富的陶土资源,为安富制陶业兴旺发达准备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荣昌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安富生产陶器的历史十分悠久,出土了一批汉代陶俑,证明早在汉代,荣昌陶就已经开始较大规模地生产。1998年,重庆文物考古专家在刘家拱桥一带两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了一批古代窑场遗址,经鉴定为宋代荣昌陶窑遗址,距今已有800—1000年的历史。2005年对此进行试掘,挖出大量宋陶和元陶,完整无缺的有盏、碗、盘、碟等。同时,在原安富陶器厂附近发现明清时代龙窑遗址6处,阶梯窑、平窑遗址18处。千百年来,当地一直有“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悍声远”等民谣流传至今。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刘家拱桥一带烧窑制陶的盛况。

2、产品特点

“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罄”,这是对荣昌陶特点的具体概括,是安富能够位列中国三大陶都、荣昌陶能够并称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实力支撑。“红如枣”是指陶器上釉烧制后,呈现出来的红色光泽,温润如玉;优质陶泥在陶艺大师灵巧的双手下,拉出犹如纸一样薄的手拉坯并且成形,故而称为“薄如纸”。“亮如镜”是指陶器釉面光滑,晶莹剔透,像镜子一样;若将荣昌陶器用拇指和中指轻轻一弹,就会听到“咚”的脆响,有如乐器奏出的优美罄声,这就是荣昌陶的第四个特点——“声如磬”。

3、产品分类


荣昌陶器

“荣昌陶器”以荣昌独特的紫砂类红、白色陶土烧成,胎体亦为红、白色,胎簿,质坚,类瓷。产品按胎质精细度分粗、细陶两大类。粗者,多为大众化的罐、缸、坛、盆、钵等日用陶,以花盆(特别是堆花龙纹花盆)最有代表性;细者,素烧的称“泥精货”,上釉的称“釉子货”,多为工艺陶和日用陶,以泡菜坛、花瓶、罐、茶壶、文房用品等著称,是“荣昌陶器”的精髓。“泥精货”一般是素胎素烧,红泥胎质居多;或以红泥胎质施白泥化妆土采用刻花、剔花工艺雕刻后烧成,产品朴实自然。刻花、剔花工艺历经世代艺人的刀刃磨练,现已非常成熟,是“荣昌陶器”的显著特点之一。“釉子货”均为红、白细腻质地,釉质莹润,施釉采用浸釉、刷釉、点花、画花等工艺。釉色品种有红釉、黄釉、绿釉、黑釉、朱砂釉、天目釉、西绿釉、红钧釉、紫钧釉、乌金釉等等,鼎盛时达一百多种,其中,朱砂釉、西绿釉、黑釉、黄釉最具特色。纹饰有龙纹、卷草、缠枝、回纹、如意头、工字纹、折带纹、锯齿纹、水波纹、动物(鱼纹、梅花鹿纹特别著名)、人物等。龙纹、卷草、缠枝居多。

4、生产历史

荣昌陶瓷业自古有之,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安富就出现了以陶俑为代表的汉陶。至宋代时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刘家拱桥、罗汉坟、甘河沟一带造窑烧陶业十分兴旺。有民谣为证:“前山石,后山炭,中间泥巴烧陶罐”(或者“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泥烧陶罐罐”),这句流传千古的民谣,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刘家拱桥一带烧窑制陶的盛况。当时,陶器生产不但规模庞大,而且工艺精湛,主要生产了以龙形陶盏、亮壶孔雀蓝釉花坛、青白陶瓷钵为主的陶艺产品。

明清时期,荣昌制陶业持续发展,老百姓竞相造窑或加入制陶大军,在刘家拱桥和鸦屿山上形成了鳞次栉比的窑场。“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悍声远。”是对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生动写照。民谣中的“河床”是指屿山河,当年这里河床宽、水量大,漕运业发达,众多陶厂生产的产品,都通过这条河运送出去,到濑溪河,再运到泸州、重庆等地,以及更远的地方。这个时期,荣昌陶器不只是生产量大,生产工艺也不断改进。清光绪年间,安富境内陶器广泛采用色釉和刻花装饰,俗称“釉子货”,最高年产量达400万件。

随后,荣昌陶器生产一度步入相对稳定生产时期,总体上看比较平稳。建国后,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里,荣昌陶器作为地方特色产业和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得到了人民*的扶持。所以,这个时期发展也比较平稳。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荣昌陶迎来了发展的又一高峰,产品有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建筑陶等四大类,800余个品种,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市奖150多个。同时,由于荣昌陶器质地细腻丰腴,造型灵巧朴素,装饰简洁大方,釉色丰富多彩,因而赢得了“泥精”的美誉,并与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陶、江苏宜兴紫砂陶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安富也因之而成为了中国的三大陶都之一(另外两个地方分别是广东佛山、江苏宜兴)。这个时期,荣昌陶器不仅销往国内很多地区,还作为“国礼”馈赠外国政要,并大量出口,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多次前来参观交流。

5、产品由来

关于荣昌独具特色的陶土,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帝尧时期,中原大地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大家推选鲧来治水,但鲧花了9年时间也没有把洪水制服,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当时,天神给了他神龙玄龟去治水,神龙用尾巴在地上划一下,就成了一道河渠,然后玄龟把背上背的泥土丢一点在地上,地面就自动长成了一道河堤。就这样一道道河渠的开通,经过13年的努力,禹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当时,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据说,大禹的故乡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羌族自治乡的禹里沟,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后,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当时带着神龙玄龟去治水,正好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很想进去抱一抱儿子,可又怕抱着儿子就走不了,最后还是狠狠心没进去探望,悄悄从家门口走了。但毕竟父子连心,走了一段路后,心里又十分牵挂,禹就站在路边扯了一团草来搓手上的泥,一分心,草上的锯齿把手割伤了,血滴下来,把玄龟背上背的神泥浸湿了一块,这块神泥后来就落在荣昌县的安富镇。玄龟背上的神泥是落地生根,随水势增长的,落到安富镇后,就自动生长,阻拦水势,这一长,就不知道长了几千亩,所以,现在荣昌全县到处都是这种优质陶土,那些浸透了大禹手上的鲜血的泥土是红色的,没有浸上鲜血的泥土是白色的。《诗经》、《尚书》、《左传》、《孟子》、《墨子》、《荀子》、《楚辞》、《管子》、《国语》、《韩非子》等书对大禹治水的事迹都有详细记载,西汉著名史家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和《五帝本纪》中,完整地记录下自黄帝到鲧禹的世系和鲧的祖父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为妻的史料。《史记·六国年表》中指出:“禹兴于西羌”。西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杨雄在《蜀记·蜀王本纪》有这样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当时的广柔县辖境盖有今羌区汶川、理县、北川及茂县、都江堰市部分地区。《拾遗记》里也有神龙曳尾开渠,玄龟随后负泥建堤的故事。应该说,这个传说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们对荣昌县陶土质量与众不同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