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华州皮影

科普小知识2022-10-01 10:16:16
...

华州皮影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关中东部的华州一带,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时期,在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是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流传甚广。

1、历史追溯


华州皮影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是位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然而,入宫几年后,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中国华州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据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到处追杀刘秀。刘秀被追到华州府(今陕西华县)境内少华山的一座寺庙内藏身。说来也巧,饱受战乱之苦的华州的老百姓为了祈求安宁,这天晚上携带皮影来到到庙里,烧香拜佛,并表演皮影戏来祈求上苍的保佑。锣鼓声、呐喊声把正在寺庙中熟睡的刘秀惊醒,刘秀误以为是王莽的部队追到,便急忙逃出庙门,躲在山下的石头缝中。王莽的追兵追到这里,听到锣鼓声、呐喊声,王莽于是派探子前去打探。探子来到寺庙附近,隐约看到千军万马的影子并听到战马的嘶鸣声,以为刘秀在此地有伏兵,就赶紧回去禀报,并等待天明再行调兵追剿。刘秀乘此机会连夜逃出。

刘秀打败王莽登基做了皇帝后,为感谢华州百姓救命之事,便封华州皮影戏艺人为皇家艺人,并专门为王亲国戚、朝廷大臣们表演,后来皮影戏逐渐从宫廷传到民间,在全国开始流行。当年藏身的寺庙被封为“潜龙寺”,更为神奇的是,他藏身的石头上也出现了一条大龙和四条小龙,被称为“卧龙石”。这些历史遗迹,至今仍在华县境内完好的保存着。

2、文化传承


表现形式

中国很多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到过先导作用。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等国家*,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招待国内外宾客。

然而,到“*”时期,由于遭“破四旧”的噩运,使藏于民间的华州皮影家底几乎毁失殆尽,传艺断代。目前著名的华州皮影艺人只有潘京乐、魏振业、魏金全、张华洲、姜建合、刘兴文、刘东耀、侯新民、李平安、董进水、杨新录、姜建刚、刘正娃等十多人。改革开放后,华州皮影虽然有复苏的政治环境,而且也被国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和发展,但是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下,其濒危处境仍然未能扭转。

华州皮影制品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刮、磨、刻、染、熨、缀等20馀道工序手工精工细作而成。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的综合处理。其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华州皮影。

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华州皮影作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古老的华夏文化这里传承……

陕西雨田社

陕西雨田社是传承和发展华州皮影的专业性公司,在以潘京乐、张华州、姜建合、魏金全为首的十多位皮影大师的大力协助下,致力于抢救和开发华州皮影文化:组织华州皮影艺人赴国内外演出,进行皮影戏音像资料的抢救性整理,培养华州皮影表演和雕刻新人,开发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高级礼品,开发和销售皮影戏曲光碟,建立华州皮影博物馆。

3、表现特点


皮影道具

华州皮影是陕西东路皮的代表,唱腔主要是碗碗腔,特点是委婉细腻。其表演传统是,一出戏由5人完成,由1个“前声”唱完所有的剧情,1个“签手”操作剧中所有人物的动作,3个乐师演奏音乐,达到“一口诉说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舞台艺术效果。现在,华州皮影戏班既表演传统剧目,也根据顾客的诉求排演现代戏。现代皮影戏《喜舞迎春》中,喜儿的形象是跳着芭蕾舞,伴着电子音乐,由2-3个人牵一个影人,动作更灵活,形象更逼真。

4、代表人物

皮影艺术大师潘京乐:陕西雨田社艺术顾问

年近八旬的潘京乐是华州皮影戏目前的领军人物,也是最年长的仍有能力演出的表演大师,有皮影戏“活化石”之称。潘老15岁开始开始学皮影戏,5个月后登台演出就一炮走红,有“五月红”的美誉。潘老最擅长的是细腻悠长的“碗碗腔”,这种嗓音中略带着哭声的唱腔,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他将200多个全本戏记得滚瓜烂熟,随便哪一出都能随时随地唱出来;他可以一天连着唱上六七个小时,而且连着唱四五天都不用休息。

60多年来,潘老不但唱遍了渭河南北,还把皮影戏唱到了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甚至唱到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潘老现在已经很少登台演出,在陕西雨田社主要致力于皮影戏的抢救和发展工作:培养皮影新人,指导皮影的表演和雕刻,保存皮影戏的声像资料。潘老最大的心愿,就是古老的华州皮影文化不会从自己的手上失传。

皮影雕刻艺术大师张华州:陕西雨田社雕刻艺术导师

张华洲又名张华骥,1970年生,系中国民间艺术协会会员,陕西民间美术协会会员,民间工艺美术师。他自幼年受家庭影响,对绘画,皮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后师从皮影艺术大师汪天稳、刘步端、李占文、郝炳黎、虞哲光、江玉祥等人。他认真学习传统的雕刻技法,勇于创新,博采众长,对艺术精益求精,经过多年的艰苦磨练,不断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他在牛皮上以刀代笔,结合中国绘画的线描形式,充分发挥雕刻工具的性能,娴熟的推皮运刀,旋转自如,所刻的雪花、万字等图案缜密精细,以密集的凿孔与豁朗遵劲、流畅而富有弹性的镂线相衬互映,疏密有致,精细雕刻纹式结合强烈明快的色块在反复对比中变化统一,构成优美的节律韵感。

他完成的作品,繁而不冗、简而不空;色彩沉着浑厚,丽而不艳,行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被誉为新一代陕西东路皮影雕刻大师。他曾应德国傀儡戏工作者协会邀请赴德国,在德累斯顿、柏林、吕贝克、慕尼黑、汉堡、布莱梅、法兰克福等十多个城市现场献艺,作品被德、英、法、美、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博物馆收藏。他已辑入《中国当代艺术届名人录》、《中国民间艺术名人录》。

皮影戏表演大师姜建合:陕西雨田社表演艺术导师

1968年出生于陕西皮影之乡。1981年跟随陕西东府著名老艺人,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碗碗腔教练李俊民学艺,其天资聪颖、刻苦勤学,在传统演唱上,大胆创新形成音韵悠雅,字正腔圆,激情奔放的演唱特点,演出期间得到著名老艺人,张智勇、郝炳黎等人的教诲。现为渭南市政协委员,渭南市皮影协会副主席,华县皮影协会副会长,陕西雨田社皮影演出团团长。

多年来曾为加拿大、法国、美国、叙利亚、瑞士、日本、泰国、德国等友人演出多次。接受*电视台《乡约》栏目专场采访---《最后的华县皮影》。2005年8月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76界大会常任理事会专场演出,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已辑入《世界名人录》、《陕西东府名人录》。

皮影艺术大师魏金全:陕西雨田社表演艺术导师

1964年8月15日生,深受皮影世家艺术熏陶、酷爱皮影艺术,跟随父亲著名皮影艺术家魏振业学习演出,并从师兄长皮影雕刻业术艺术魏智全学习全套雕刻工艺,至今从事皮影演出雕刻收藏20余年。

接受了*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童颜制作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系列专程采访,参与制作了《华县皮影一家人》、《皮影人家》、《名关、名山、名戏》等皮影戏专题片。并应邀赴德国、法国进行演出、展览并雕刻,轰动海外,世界数十余家媒体作了报道。他雕刻的皮影艺术品多次销往*、香港、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深受好评,通过艺术交流增强了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汪天稳先生:陕西省皮影协会主席、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副馆长

汪天稳先生衣着朴素,谦虚随和,像一位温暖和蔼的邻里大哥,脸上始终是悦人的微笑。上世纪60年代初,他跟随陕西省傀儡剧团的雕刻艺术大师李占文先生学习皮影雕刻,三度春秋,奠定了他扎实的基本功底。1965年参军,复员后到华县文化馆从事皮影雕刻。1977年,作为特殊技能人才调到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也是目前中国皮影雕镂唯一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1976年,风华正茂的他就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皮影轻骑兵》创作皮影。1981年,随师李占文进京一起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创作了皮影屏风《文成公主进藏》。近年来,《打马球》被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烂柯故事》被中国棋院收藏。已届花甲之年的汪天稳先生已经退休,成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皮影工作室,继续从事他钟爱的皮影雕刻艺术。

其作品刀法细腻流畅,遒劲有力,雕刻华丽,景物丝丝入扣,纤毫毕现,色彩饱满厚重,繁而不冗,简而不空,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与艺术张力。不得不叹服汪先生非凡的技艺,竟创作出如此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艺术家有“艺”无“术”,作品难免欺世;有“术”无“艺”,作品难脱匠气。汪先生的皮影作品“艺”“术”兼而有之,散发着超凡脱俗的艺术气质,看他的作品有审美愉悦,是艺术享受。华州皮影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影偶以上等秦川牛皮为原料,经过刮、磨、刻、染、熨、缀等20多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而成。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景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的处理。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是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热衷的对象,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5、相关报道


老皮影艺术人合影

华州皮影

据新华社2017年1月13日报道: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皮影文化园,活跃着一支皮影表演团,7位成员平均年龄近70岁。几根竹竿、两只手、一张嘴、一套锣鼓,支撑起所有的人物和情节,传达出这曾经风靡一时的民间文娱活动的魅力。

1月11日,7位皮影老艺人在华州皮影文化园留影。

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皮影文化园,活跃着一支皮影表演团,7位成员平均年龄近70岁。几根竹竿、两只手、一张嘴、一套锣鼓,支撑起所有的人物和情节,传达出这曾经风靡一时的民间文娱活动的魅力。

华州是中国戏曲皮影戏艺术重要的源头之一。2006年,华州皮影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华州皮影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

2015年5月,华州成立影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将刘华、吕崇德等7位民间皮影老艺人招聘到皮影文化园,集中搜集、整理、表演传统皮影传统剧目,展示华州皮影的独特魅力。他们的演出剧目除了丰富的历史传统剧,还有现代戏和自编的新节目。目前,7名老人的公开演出已有400多场,观众6万多人次。

“眼中晃动的是光与影,耳旁流过的是余音绕梁。”梦想和皮影戏本身的魅力支撑着老人们对皮影戏的坚守和热爱,7位老人用精湛的皮影表演,守护着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