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科普小知识2022-10-01 17:12:19
...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生活器具制造技术,起源于汉代,在蒙古族长期战争、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简介

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常以牛拉动,故也叫蒙古式牛车。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这种车轮体高大,车身轻便,对于草地、雪地、沼泽地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即使损坏也容易修理。正是由于勒勒车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修理的便捷性,所以才能一直沿用下来。勒勒车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庞大的勒勒车队是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的,驾车的往往只是妇女或儿童。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连;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叮当叮当地响,以便使前面的人能够听到。

2、历史渊源

勒勒车的起源无法确考。不过,《汉书·扬雄传》载《长扬赋》有“砰(车旁加贲),破穹庐”的语句。据考证,“砰(车旁加贲)”就是早期的车辆,说明秦汉之际,匈奴人就懂得造车。

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又叫敕勒)等族,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汉书》),很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辽代,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并且广泛用于游牧生活中。

历史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较多,大都擅长骑马征战,军民合为一体。由于勒勒车在雪地和深草中行走迅速,因而时常作为战车在战争中效力。在平时生产生活中,勒勒车主要用于拉水、运送燃料,倒场迁居时,装载蒙古包和其他生活用具和用品。

从秦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制作技艺

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一般车身长4米以上,车上可带篷。带上篷,车厢开若船舱,“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常常是一家人住在里面。它的特点是车身小,双轮大。勒勒车车轮高大是因为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轻便灵活、车轮大的勒勒车,无论是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还是泥泞的沼泽或者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因此被牧人誉为“草上飞”。这种车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用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

勒勒车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都用桦木做成,也有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车体又轻,着水受潮不易变形,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勒勒车整个不用铁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修理。

造车时,将桦木或柞木烘烤软和,并使之弯曲成弧状,两三段弯曲的木弧连结在一起,便成车轮。它的构造分为车上部和车下部两部分,车上部是由两根车辕、8-10条车撑、车槽组成,车下部是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辐多在15-20根之间,车轮直径最长的有1.5米左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在两辕的顶端系上编拧而成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上的横木上,以供拉行。

勒勒车体上有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的车棚。棚周围包以羊毛毡,形成篷帐,用以遮阳光、挡雨、防雪、御寒。

4、技艺特点

勒勒车的构造分为车上脚和车下脚两部分。勒勒车一部分是车轮,一部分是车辕。车辕5米长左右。车觳中间横穿一个孔,用来插车轴。9辋18幅的车觳中间一般要打18个卯,用以插18根车辐条的榫头部分(8辋16幅的车觳要打16个卯,用以插16根车辐条的榫头部分)。

为了结实,车辋外一般扣一个铁瓦,车觳的轴孔里也放个铁箍,车轴上则套一个铁圈。穿上车轴后,车轴外面还插一根别棍称为车辖。

车辕从前向后横打8个卯,用以穿插8根横秤;竖打4个卯,用以栽4根立柱,以便固定车厢。这样,人坐上去之后碰不到车轮。

在两辕顶端系以皮绳,套于牛脖子上搭的牛鞅子(轭)上。这样,勒勒车就可以在交通不发达的沼泽、草地、荒滩上自如地前进。各地的勒勒车体态构造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适合当地特性的改造。如巴林的勒勒车,辕条短、轱辘大,不易倾倒,驾驭起来精干得手,很适应当地的山岭沟壑地形。

5、主要种类

勒勒车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牛马拉大车。大车因构造大小而分为头大车、二大车两种,主要用于搬运农产品和货物。车身结实,载重量250-500公斤。拉车的牛马视载重量多少与行程远近而定,头大车为4-10头,二大车为4-7头。大车一日可行15-20公里。  

二是马拉轿车。马拉轿车有轿状装饰,专供乘客使用。车厢上安装车篷,车篷用木头、芦席或毡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和桦树皮制作的,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拉车牲畜一般使用骡子,主要是官吏或富者乘用。马拉轿车车体轻便,速度较快,日行20-30公里。  

三是牛车。牛车又分若干种。有用于载物、装水的无棚车,其载重量为100-250公斤。有用于储粮并载人的库房车。这种车在车体上置有带门的木柜,木柜多为长方形,在上面加盖或蒙以帆布。有供牧民特别是妇女出门时乘坐的牛拉篷车,也就是电影及文学作品中常提到的草原上有名的大篷车。这种车样式与轿车相同,车篷用毡子围起来,前面还有挡风雪的毡帘。篷车车篷装饰各种图案,有的还加了花边,颇具民族特色。

6、传承价值

勒勒车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勒勒车制作技艺并不复杂,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其传承冲击很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勒勒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小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除少数偏僻地区还有牧民使用外,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草原上已难以见到勒勒车。掌握勒勒车制作技艺的艺人多数已上了年纪,且后继乏人,这项传统技艺亟待抢救和保护。东乌旗地处四大草原之一的锡林郭勒草原腹地,存有一定数量的勒勒车,种类也比较齐全,具备保护勒勒车制作技艺的条件。

作为蒙古文明的一个代表,勒勒车在蒙古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来到兴安地区的游客能够一睹这一古老文明产物的风采,东乌珠穆沁旗等地的几个旅游景点都开展了乘坐勒勒车活动,使身在现代的游客能够亲身感受乘坐勒勒车在草原上游荡的远古感觉。

7、传承人物

2008年10月30日,白音查干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确定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又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白音查干是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门塔拉小组的一位老牧民。过去,牧区搞游牧生产,勒勒车是必须具备的生产生活交通工具,每家每户都有数辆勒勒车。白音查干从小受到父亲和表哥的影响,学会了勒勒车的修理和制作技艺。十六岁开始,白音查干跟随生产队羊群放牧,闲暇时间修理和制作勒勒车。遇到什么难题时,他向色登、桑布和玛日苏等老工匠请教,终于成为了一个制作勒勒车的木匠。

白音查干制作出的勒勒车,规格规范、结构合理,制作速度特别快。如果有现成的轮毂,一天就能完成车轴和轱辘的制作,两天完成整车的装配。

8、遗产信息

所属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

文化遗产名称: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遗产编号:Ⅷ-46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

遗产级别:国家

上一篇:蒙古音乐

下一篇:牛津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