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川味面条
邹城川味面条是山东邹城的名吃之一,深受邹城及邹城周边地区老百姓的喜爱。其口感是肉酱香浓、肥而不腻。
1、简介
你要是到孟子的家乡——邹城市去,早晨在街头散步的时候,保不准就能看到邹城人吃川味面条的情景。不大的门头房,三五条长桌,十几个马扎,男男女女们围坐在一起,面对一片红光闪闪,吃得满头大汗,涕泪交流,真个是不亦乐乎。
邹城人和川味面条,看起来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有那么两个故事生动地描述了川味面条在邹城人心目中的位置。其一曰:有几个邹城人出差去四川,吃过当地的川味面条后,连连感叹:“不如咱邹城的正宗”。其二曰:有邹城人到外地开面条馆,挂出来的招牌上赫然写着“正宗邹城川味面条”。
邹城川味面条
2、起源
说起川味面条在邹城的渊源,恐怕要上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济宁东部东、邹城西部发现了大煤田,国家决定组建兖州矿务局,大规模进行煤炭开发。一声令下,建设者们从全国各地云集邹城,尤其以云、贵、川居多,建设活动迅速展开。建设者们来了,留在老家的家属们当然不愿独守空房,纷纷千里寻夫,蜂拥而至。邹城逛遍了,新鲜劲过去了,本身没有工作,总不能老是在家里呆着吧。西南人的勤劳立刻体现出来,于是就琢磨做点生意。做什么好呢?邹城人多,卖吃的。卖什么?最简单的当地面食——面条。根据观察,邹城人勇武、豪爽,唾沫星砸个坑,爱吃辣椒,有“能吃辣,能当家”之说;家乡四川也吃辣呀,并且是麻辣。那好,二者结合,就是它了,而且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川味面条。邹城川味面条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川味面条一问世,就以其方便实惠、麻辣鲜香、回味悠长等特点,赢得了邹城人的青睐,逐渐风靡邹城,辐射周边。最早的川味面条馆,开在邹城一中对过,两毛钱一碗。凡邹城一中毕业的学生,没有没吃过川味面条的,校友们一提起来,至今仍然津津乐道。现今走在邹城街头,冷不丁就会有车辆在你身边停下,“老乡,打听一下,请问邹城哪家川味面条正宗?”这一定是曲阜、兖州一带的美食者,好客的邹城人自然是乐行其事,遥指正宗面条馆了。
辣椒和麻椒是川味面条的灵魂,也是山东和四川精神的体现,少了这两样,则一切尽失。为此,还惹出不少笑话。据说有哥几个为了比拼吃麻椒,大放特放,吃完后竟然惊呼“我的嘴唇哪里去了?”还有位老兄,要一碗面条,吃人家一碗辣椒,最后店主非坚持免收面条钱、而只收辣椒钱不可。确实,在面条馆,如果你看到颜如玉的美眉们往碗里舀上三匙、四匙辣椒油,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这在邹城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事情,好象还有排毒养颜的功效呢。
平心而论,要一碗煮得软硬适中的面条,佐以五色调料:爽口的麻椒清心提神,香浓的肉酱肥而不腻,明晃晃的辣椒油撼人心魄,再加上骨头汤、香菜、味精之类,真是五味俱全。呼呼啦啦扒下去,口颊生香,满身生津,精神振奋,斗志昂扬;饭后再喝上一碗面条汤冲鸡蛋,浓淡相宜,刚柔并济,只一个“爽”字了得!
多年来,随着兖矿的不断发展,大批外地人进入邹城,邹城因此获得了“移民城市”的美称。一般城市存在的以口音区别本地、外地人的习惯,邹城是没有的。面条馆里,南腔北调,邹城人最多觉得,那是兖矿的弟兄,小小的川味面条充当了友谊的使者,产生了强大的亲和力和包容性。暖暖的面条拉近了兖矿和邹城的距离,因而在城区和矿区遍地开花,二者以面条为纽带融为一家,不分彼此。在邹城,川味面条不仅扩大了就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造就了不少的面条富翁。据说每年春节返乡,卖面条的兄弟姐妹全部都是飞机来回呢。
如今,邹城的有识之士努力实践“政策上当外资,感情上一家人,发展上一盘棋”思想,兖矿积极投资,邹城优化环境,兄弟并肩在经济大潮中冲浪。兖矿早期建设者们多已退休,家属们也告别了川味面条,他们的第二代甚或第三代人,早就把邹城当故乡,在为兖矿、更为邹城的发展而辛勤工作。我想,当他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定会在兖矿和邹城的发展史上,为川味面条写上重重的一笔。
3、做法
材料:肉酱----这个是关键,好吃与否全在这个酱上,一般是把猪肉剁碎,配上各种密制调料然后炸酱烧出来的。
底料:麻椒粉,葱段末,盐,味精,香菜,也可适量加点孜然粉。
主料:面条,要顺滑劲道,多数面馆用的是手擀的面条。
配料:小火炖出的骨头高汤,炸好的红彤彤的辣椒油,还有腌制好的清淡小菜。
做法:1.将底料配好放于碗底,面条下锅。2.将少许骨头高汤盛于碗中,使底料充分溶解。3.面条熟后盛于碗中,醮上肉酱。
食用:舀上几勺辣椒油,喜欢吃酸的可以加点醋,然后配上腌的小菜,即可美味进食。
口感:香浓的肉酱肥而不腻,爽口的麻椒清心提神,明晃晃的辣椒油撼人心魄,再加上骨头汤、香菜、味精之类,可谓是五味俱全。
4、品评
*某媒体记者,也是一个着名博客的博主,今年春天来邹城市出差,期间品尝了邹城川味面条,在大快朵颐之际,他对邹城人为何喜欢吃四川风味的面条颇感好奇,后在一篇博文中提及此事。博文引来众多网友跟贴,“邹城”与“川味”,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名词激发了网友们丰富的想象力。对于邹城人为何喜欢吃川味面条,有网友猜测:“也许邹城人是川军的后代?”有网友认为:“当地没有自己的特色饮食,所以哪儿的吃法都有了。”还有网友认为:“邹城是孔孟之乡,这里的人受传统思想束缚重,到小旮旯里吃特辣特咸的面条是寻求放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特色饮食,不仅仅被理解为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美味佳肴,也是一个城市历史、经济、文化等内涵的重要载体。纵观网友们的博文跟贴,多是从邹城市的历史渊源、地域人文等非饮食因素对邹城川味面条加以解读,对面条的色味评价倒在其次。
那么,邹城川味面条到底体现了邹城市哪些城市内涵?对于这一点,不仅外地人好奇,邹城本地人也津津乐道,经常在互联网上发帖讨论。笔者现就结合所闻所见,对邹城川味面条试作解读。
品评一:邹城川味面,显露了邹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兖矿集团等驻邹企业落户邹城,外地来邹人员呈几何级数增长,成为这里的新主人,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融汇南北的多元文化,而川味面条就是这种多元文化在饮食文化上的一个体现。在一篇贴文中,一位市民曾如此描述:“邹城川味面谈大致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济东、邹西发现了大煤田,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携妻带子来到邹城,尤以四川、云南、贵州居多。川味面条馆最早就是由这些建设者的家属们创办的。”哪家面条馆最早以“邹城川味面条”冠名,恐怕已难以考证,“无心插柳柳成荫”,如今,川味面条馆在邹城市城区已是遍地开花(据说步行不到十分钟,就可看到一家);经营者中,早已不独西南人,邹城本土人、东北人也占相当比例;川味面条的味道,已经结合本地人的口味,对川、黔、鲁等地的面条特色融合加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味。邹城川味面条,已深深定格在邹城近几十年的发展脉络之中,成为展现邹城市融汇南北的多元文化,以及开放包容城市精神的靓丽风景!
品评二:邹城川味面,映衬出邹城市对外传播意识有待加强
地方特色饮食是外界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之一,一个有特色、有品位的地方饮食品牌,能够让人们留下回味无穷的美好印象。然而,“邹城川味面条”之“川味”二字,却给人以做贴牌广告的误解。由于望文生义,也就有了部分网友“邹城人也许是川军的后代”、“邹城没有自己的特色”的评论。而在邹城市一些网络论坛上,也有网友指出:“邹城川味面条的叫法,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还有网友呼吁:“邹城面条的味道独一无二,不要再叫川味面条了,要为邹城市这一特色饮食正名。”其实,何止川味面条,举目如今风靡邹城的饮食,具有本土特色的乏善可陈,像平邑笨鸡、滕州菜煎饼、孔府煎饼等,哪个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而多年前,邹城市某白酒的广告语:“喝了金钢山、越喝越明白”,某啤酒的广告语:“无名胜有名”,一个是气势恢宏,一个是意境悠远,在为企业成功宣传产品的同时,也为塑造邹城对外形象、提升邹城知名度发挥了积极作用。特色是城市的生命和魅力,是城市走向世界的通道。被誉为广告之父的大卫·奥格威曾经指出:“还没有什么人由于使用了别人的广告而树立一个品牌。”从这个角度说,尽早为邹城川味面条“正名”,使其成为真正具有邹城地域特色的饮食品牌势在必行。
品评三:邹城川味面,折射出邹城市餐饮服务业创新能力尚且不足
地方特色饮食在促进城市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以饮食文化带动旅游发展,将地方小吃产业化,在一些城市中形成了特色和经验。譬如成都、广州、沙县等,都拥有当地独特的餐饮文化,包容性极强的地域文化也在这些地方的餐饮文化上留下鲜明印记。如今,邹城川味面条在邹城市市民心中已获得广泛认同,在外界也有了一定知名度,将其打造成邹城市一项饮食产业已经具备良好基础。而要实现产业化,就需要对全市各川味面条馆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品牌的策划及包装,提升产品的品质,以及经营卫生等等。然而,多年来,邹城川味面条在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这也反映出邹城受传统思想影响较重,创新创业能力不足,还没有在民间形成以创新、创业为主流的生态环境,面对商机往往难以把握,甚至错失机遇。
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再简单介绍下引起众多网友跟帖的那篇博文。博文标题为《上海的春天》,是作者世博会前夕到上海采访时写就的。有趣的是,文中对世博会的介绍很少,却用大段篇幅和大量图片介绍了邹城川味面条。世博会是展示全球智慧的大舞台,对于邹城的川味面条,笔者认为,我们也需要有更多的城市智慧,让邹城市这一“城市名片”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