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焦虑症

科普小知识2022-10-02 13:34:23
...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

科普精粹

  • 焦虑也可以引起头痛?
  • 识别焦虑
  • 焦虑的自我测评
  • 紧张焦虑会影响女孩长高吗?

1、概述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

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

2、病因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

3、临床表现

1.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

(1)情绪症状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2)植物神经症状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3)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2.急性焦虑发作(惊恐发作、惊恐障碍)

(1)濒死感或失控感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2)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3)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

(4)极易误诊发作时患者往往拨打“120”急救电话,去看心内科的急诊。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发作后患者仍极度恐惧,担心自身病情,往往辗转于各大医院各个科室,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但不能确诊。既耽误了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3.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场所恐怖、特定的恐怖)

恐怖症的核心表现和急性焦虑发作一样,都是惊恐发作。不同点在于恐怖症的焦虑发作是由某些特定的场所或者情境引起,患者不处于这些特定场所或情境时不会引起焦虑。例如害怕社交场合或者人际交往,或者害怕某些特定的环境:如飞机、广场、拥挤的场所。恐怖症的焦虑发生往往可以预知,患者多采取回避行为来避免焦虑发作。

4.在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焦虑障碍内容很广泛,包括

广泛性焦虑、急性焦虑发作、恐怖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强迫障碍。

5、抖腿过于频繁加剧焦虑症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姚雪峰称,从神经学的角度说,一般的抖腿算不上病,更多的是一种行为习惯,跟转笔、打响指类似。很多人在焦虑、紧张的状态下,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但这并不是健康的解压方式,一旦养成习惯就很难戒除。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科副主任王晓丽指出,在社交场合,习惯性抖腿是非常不受人欢迎的。一般来说,喜欢抖腿是下意识的,往往在小时候形成。有些人依赖抖腿等小动作来缓解焦虑,结果往往演变成不做小动作就会加倍焦虑。

4、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家族史、临床症状、病程及体格检查、量表测查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由专科医生诊断。其中最主要的是临床症状和病程。诊断标准具体可参照国际疾病的诊断分类标准(ICD-10)中焦虑症的诊断。

另外,作为早期筛查或自我诊断,大家也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焦虑自评量表,如SAS。如果分数较高,建议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做进一步检查。

5、治疗

焦虑症是神经症中相对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较好的疾病。通常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

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病情、身体情况、经济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建议服药1~2年左右。停药及加量请咨询医生,不可自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在服药期间,注意和医生保持联系,出现副作用或其他问题及时解决。

(1)苯二氮卓类药物(又称为安定类药物)①优点见效快,多在30~60分钟内起效;抗焦虑效果肯定;价格较便宜。②缺点效果持续时间短,不适合长期大量使用;有可能产生依赖。常用药物:劳拉西泮(罗拉)、阿普唑仑,一天2~3次。属于短中效的安定类药物,抗焦虑效果好,镇静作用相对弱,对白天工作的影响较小。使用原则:间断服药原则,焦虑严重时临时口服,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小剂量原则,小剂量管用就不用大剂量;定期换药的原则,如果病情需要长期服用,3~4周就更换另一种安定类药物,可以有效避免依赖的产生;换药时,原来的药慢慢减,新加上的药慢慢加。如果患者年龄偏大,服药剂量不大,疗效较好时,也可以不换药。只要安定类药物服用的剂量不增加,在正常范围内,疗效不减弱,就可以认为没有产生依赖性。

(2)抗抑郁药因为焦虑的病因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神经递质失衡,而抗抑郁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焦虑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①广泛性焦虑常用治疗药物是帕罗西汀(赛乐特)、艾司西酞普兰(来士普)、文拉法辛(博乐欣、怡诺思)、黛力新等。②惊恐发作常用治疗药物是帕罗西汀(赛乐特)、艾司西酞普兰、氯米帕明等。

(3)这类药物的特点抗焦虑效果肯定、从根本上改善焦虑、无成瘾性,适合长期服用、抗焦虑效果见效慢,2~3周后起效,常常需要同时短期合用安定类药物、价格偏贵。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变行为习惯、认知应对方式等。药物治疗是治标,心理治疗是治本,两者缺一不可。

还有适合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放松治疗等等。

6、治疗

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经过专科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恢复往日愉快心情。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症状缓解后,仍需要坚持服用1~2年时间抗抑郁药物;停药以及减药需咨询专科医生,千万不要擅自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7、相关新闻

年轻妈妈对手机“上瘾”易引起焦虑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过度依赖手机,这样不仅影响视力而且不利于社交活动。此外,根据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期刊上发表的一篇研究,年轻妈妈对手机“上瘾”容易导致紧张焦虑。

据法国媒体《TOPSANTE》报道,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528名25岁到34岁的女性进行了调查,这些女性的孩子均在2岁到5岁之间。被调查者需要提供自己对着各种屏幕的时间,比如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

调查结果显示,有30%的被调查者有焦虑症状。而且,玩手机的时间越长,焦虑就越严重。然而,花很长时间看电视的人却没有焦虑紧张症状。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体育锻炼并不能减轻因手机“上瘾”产生的焦虑。

研究人员建议,经常玩手机的年轻妈妈们可以尝试一段时间的“数字戒毒期”,即逐渐远离电子设备,将注意力转移到家庭和娱乐活动上。

焦虑会导致背痛加剧

2016年7月25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任何遭受持续背痛的人都会知道,它会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接受过诊断,只是一味的吃止痛药,在发现不起作用后,病人们就陷入了痛苦、焦虑和绝望中。据新研究表明,这些负面情绪会导致病痛的加重。

持久性疼痛的持续压力也会让病患保持高度警觉并让身体分泌肾上腺素,这会导致颈部和背部肌肉紧张和肌肉痉挛,所有这些又会进一步增加疼痛。过度敏感的神经系统可能很容易地将这种疼痛视为一个额外的潜在威胁并向身体发射危险信号,结果进一步增加了病患的压力和疼痛。持续的负面想法将改变大脑中释放的化学物质的平衡,进而影响不同神经细胞(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冲动。最终导致病痛加重,持续时间也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