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反共产国际协定

科普小知识2022-10-02 19:23:56
...

《反共产国际协定》,是德国和日本以反共产国际为名缔结的侵略性政治协定,于1936年11月25日订于柏林,同日生效,有效期5年,1941年又延长5年。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此后加入该协定的还有匈牙利、西班牙、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丹麦以及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傀儡政权和中国的伪满、汪伪政权。

中文名称:反共产国际协定

订立时间:1936年11月25日

订立地点:柏林

1、事件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侵占了中国东三省,并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企图独霸中国。这不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也加剧了日本与欧美列强在中国的矛盾。1932年1月,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发表“不承认主义”的声明,表示美国“不能承认”日本侵华所造成的“任何既成事实的合法性”。1933年2月,由英法操纵的国联通过决议,申明不给以伪“满洲国”以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承认。日本随之于1933年3月27日退出国联,在国际上的处境比较孤立。为了同欧美列强相抗衡,进一步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日本急需在国际上寻找盟友。其目光投向正在欧洲崛起的希特勒德国。当日本退出国联时,外务省欧亚局长东乡茂德便提议:“在日德关系上,利用(德国)极右党*的机会,努力使它了解我国在远东的立场,以便把德国引向我方”。1934年3月,日本派出“德国通”大岛浩为驻德武官。临行前,陆军参谋本部情报部欧美课长饭村穰曾指示大岛,要着重探索日德间进行情报合作的可能性。

希特勒德国也有与日本接近的愿望。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还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重重束缚,军事上孱弱,外交上孤立。希特勒还刚刚上台,羽毛未丰,他早在一书中将自己对内政策的主要任务规定为“铸造神剑”,对外的任务是寻觅战友”。所谓“铸造神剑”,就是扩军备战;所谓“寻觅战友”,就是寻找同盟者,组织侵略性集团。1933年初,希特勒曾与后来出任德国外长的里宾特洛甫商讨过与日本结盟的可能性。1933年10月德国退出国联前夕,希特勒在同德国驻日大使狄克森的谈话中表示,德国“要与日本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当时,意大利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同英法等国还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向来以奥地利的“保护者”自居,不许希特勒德国染指奥地利,对于希特勒建立“大德意志”的叫嚣很不以为然,1934年7月,当奥地利总理陶尔裴斯被纳粹分子暗杀时,墨索里尼曾下令在勃伦纳山口增兵;德意在巴尔干的南得罗尔和的里雅斯特问题上也有利害冲突,一时还妨碍着德意接近。于是,德日之间首先开始勾结的尝试。

1935年5月、6月间,日本驻德武官大岛浩同里宾特洛甫的助手哈克就德日结盟问题开始接触。哈克提议在两国间缔结针对苏联的防务协定。大岛向日本参谋部请示后表示,不反对德国的建议,希望就协定的范围、内容和形式作更详细的研究。1935年底,日方派出参谋本部情报部欧美课德国组组长若松前往德国活动,先后与里宾特洛甫和德国国防部长勃洛姆堡进行了会谈。里宾特洛甫提出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建议。若松表示,日本陆军方面亦有同样意图。回东京后,若松向参谋本部汇报了会谈情况。

1936年2月26日,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一小撮法西斯军人集团“皇道派”的青年将校发动*,杀死前首相斋藤等人,政变失败后,“统制派”在军部占了上风,*内政治和社会生活进一步法西斯化。为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与德国勾结的愿望更加迫切。日本陆军主动与外务省联系,以推进与德国的谈判。同军部关系密切的有田八郎于4月2日出任日本外相后,日德之间的谈判便由日本驻德大使武者小路和里宾特洛甫通过正式外交途径进行。7月上旬,德方正式向日方提出经希特勒亲自审定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草案和秘密附件。8月7日,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五相会议通过《基本国策纲要》,确定了“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的侵略方针。同日,又通过《帝国外交方针》,决定“实行日德合作”。于是,日本对与德国合作表示了十分积极的态度,德日谈判也进展顺利。

1939年11月25日,德国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2、协定内容

协定包括3条正文、附属议定书和秘密附件。主要内容有:缔约国相约互通关于共产国际活动的情报,并紧密合作,协议和采取必要的防止措施;对“受共产国际威胁的第三国”采取防止措施,或共同邀请其加入本协定;设置常设委员会,协议反共事宜。秘密附件规定: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未经双方同意,不得与苏联缔结违背本协定精神的任何政治条约。该协定的签订是德、日、意法西斯为扩大对外侵略相互借重力量的产物,标志着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初步形成。

3、复议书(节选)

1936年11月25日在柏林签署。协定诬蔑共产国际干涉各国内政“威胁全世界的和平”,规定缔约国交换关于共产国际活动情报,在反对共产国际的斗争中紧密合作。

日本帝国*及德国*认为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之目的在采取一切手段以破坏威胁现存的国家;

深信忽视共产国际对于各国国内关系的干涉,不但将危及其国际安宁及社会福利,且将威胁全世界的和平。为协力防止共产主义的破坏起见,协议如下:

第一条缔约国相约对于共产国际的活动相互通报,并协议关于必要的防止措置,且紧密合作,以完成上述措置。

第二条缔约国对因共产国际的破坏工作而国内安宁感受威胁的第三国,应根据本协定的旨趣,采取防止措置,或共同邀请其加入本协定。

4、三国同盟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在制订进攻苏联计划的过程中,希特勒德国首先需要比以前更加密切地协调德国同它的“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盟国日本和意大利的行动。按照希特勒统帅部的设想,日本应当牵制美国的力量,不让他们进入欧洲战场;应当吸住苏联几十个师和大部分空军,使他们无暇兼顾。德已与意大利(于1939年5月)订立军事同盟(“钢铁条约”)。钢铁条约为了使协调三国行动的想法得以实现,希特勒在外交上利用了日本想分享德国和意大利的“战果”的愿望,决定同日本订立军事同盟。

结盟的谈判曾于1939年中断。而现在日本倡议订立军事同盟,这在德国得到了更加有利的反应。德日谈判于1940年9月9日在东京举行。代表日本的是外相松冈,代表德国的是施特默尔和奥特两位大使。9月18日,里宾特洛甫前往罗马,说服墨索里尼和齐亚诺同意意大利加入德日军事同盟。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军事同盟条约在东京签署,谈判宣告结束。三国条约公布的文本说:日本承认并尊重德国与意大利建立欧洲“新秩序”事业中之领导权,德国与意大利则承认并尊重日本建立东亚“新秩序”事业中之领导权。缔约国之一方如遭受未参与欧战或中日“冲突”之大国攻击时,三国保证以政治、经济、军事之一切手段互相支援。在谈判期间,德日两国*以互换照会的形式就南洋问题签署了许多秘密协定。日德两国代表商定,一旦日本与英国发生武装冲突,“德国将尽其所能,以所拥有的一切手段援助日本”。希特勒一伙同意曾处于日本委任统治之下的德国过去在南洋的殖民地仍由日本管辖,但以德国得到一定补偿为条件。德国以前在南洋的其余殖民地,于欧战结束之后德国应自行收回,然后再与日本*讨论它们的分属问题,尽可能照顾日本的利益,日本为此应向德国提供相应的补偿。与此同时,还签署了建立三个委员会的协议,即建立所谓总委员会和两个技术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总委员会由德意两国驻日本大使参加,设署东京办公,以日本外相为主席。在柏林和罗马也拟设立同样的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也设在东京,由日本的陆海军代表和德意两国大使馆的陆、海、空三军武官组成。在德意两国首都也设立同样的委员会。总委员会的目的是协调三国的政策;军事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的任务是解决协同作战和相互进行经济援助的问题。三国条约的签署,正式产生了三个侵略国的军事同盟。这个条约是针对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首先是针对苏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