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乡村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或乡村聚落),乡村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较适合人群居住,民风淳朴。
1、定义
《辞源》一书中,乡村被解释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以美国学者R·D·罗德菲尔德为代表的部分外国学者指出,“乡村是人口稀少、比较隔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人们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特别是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
乡村
乡村(Rural,有时又称Country),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又称农村。原始部落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分离,以农业为主要生计的氏族定居下来,出现了真正的乡村。中国已经发掘的最早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前期,如浙江的河姆渡以及陕西的半坡等。按照乡村的经济活动内容,可分为以一业为主的农业村(种植业)、林业村、牧村和渔村,也有农林、农牧、农渔等兼业村落。根据乡村是否具有行政含义,可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自然村是村落实体,行政村是行政实体。一个大自然村可设几个行政村,一个行政村也可以包含几个小自然村。
2、与城市区别
农村,对应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3、乡村目标
1.指导思想。
乡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总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博客,微博),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2.主要目标。 从2013年起,每年重点培育建设45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200个左右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按照省、市美好乡村建设规划要求,到2016年,全县有167个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有318个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30年,全县中心村全面达到美好乡村建设标准。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生态宜居村庄美。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兴业富民生活美。产业结构优化,实现转型升级,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明和谐乡风美。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乡村
3.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农*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
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矿带村,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适时适度转移农村人口,努力实现中心村、小城镇与新型县城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示范带动。修编完善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执行性。坚持“面上打基础,点上求突破”,积极开展美好乡村建设试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逐步扩大美好乡村建设覆盖面。
坚持产业发展,注重特色。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总抓手,做强特色产业,做优品牌产品。把握每个村庄的地理因素和历史遗存、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注重保护地方特色,体现建筑个性和文化风格,防止千村一面。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每个村发展基础、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差异,因村施策。现阶段应以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为主。
坚持县乡联动,协调推进。以县为单位整体谋划、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乡村两级组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承担和实施好各项建设任务,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