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岛
永兴岛是一座珊瑚岛,行政上属于中国海南省三沙市管辖。永兴岛是西沙、南沙、中沙三个群岛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是海南省下辖地级市三沙市人民*驻地,岛上有*大楼、银行、邮局、商店、机场等。永兴岛东西长1850米,南北宽1160米,陆地面积2.6平方公里,是西沙群岛最大的岛屿,也是南海诸岛第三大岛屿。岛上的主要景点有西沙海洋博物馆、西沙将军林、收复西沙纪念碑、西沙军史馆等。
中文名称:永兴岛
外文名称:YongXingisle
别名:猫峙、巴注、林岛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人民*驻地
所属地区:海南省三沙市
下辖地区:西沙群岛
*驻地:三沙市北京路
电话区号:0898
邮政区码:573199
地理位置:西沙群岛东部
面积:2.6平方公里
人口:常住人口约1000人(2012年)
方言:汉语-闽南方言-海南话
气候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兼有海洋气候特点
著名景点:收复西沙纪念碑、西沙海洋博物馆
机场:永兴岛机场
火车站:暂无
车牌代码:琼F
经纬度:北纬16.8°,东经112.3°
行政代码:469031
1、历史
永兴岛
永兴岛是南海渔民活动的区域,中国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数据文献对该岛均有记载。宋朝曾派海军巡视,并将南海诸岛划归宋朝版图。元代时,地理学家郭守敬曾在南海进行天文测量。明朝郑和下西洋,标绘过南海诸岛地理位置。清朝宣统皇帝年间,曾派广东海军赴西沙群岛查勘,刻碑升旗。
法占时期
1932年,法属印度**占据了包括永兴岛在内的整个西沙群岛。永兴岛上还存有的法国别墅,也是侵略产物。
日占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南海诸岛一度被日本夺得。日本投降后,根据开罗宣言,包括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一并归还中国。
民国治理
1946年9月,中国国民*派海军司令部海事处上尉参谋张君然三次下南海,四次到达西沙群岛。
1946年11月23日,张君然连同进驻西沙群岛的海军舰队副指挥官姚汝钰,乘“永兴号”驱逐舰登临永兴岛,并在岛上立下一方水泥纪念碑,正面碑文为“南海屏藩”四个大字,背面刻有“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旁署“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张君然立”。
新中国治理
自*成立到1974年,由于中国国力和国内政治因素,中国在西沙只有象征性的部署民兵,几乎没有常备军。
1973年至1974年,越南在美国的怂恿下,侵占了西沙和南沙6个岛屿。并于1974年1月,公然在西沙挑衅。
在当时极其困难情况下,中国海军依靠大无畏的精神,打退了越南的入侵,夺回了西沙全部被占岛屿,随后开始建设西沙。
中国战机从海南起飞,巡航南海,作战效能有限。随着永兴岛2000米跑道的建成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作战飞机已经可以进驻西沙,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南沙、西沙防务能力。
经过50余年的治理,永兴岛有了医院、邮局、银行、超市,和中国的普通城镇已无多大区别。
三沙市*局行政服务中心设立
2016年8月4日,媒体报道,三沙市*局行政服务中心在永兴岛揭牌,同时为三沙居民发放了一批居住证。
三沙市*局行政服务中心设在永兴岛*行政综合楼一楼,集办事大厅和办证大厅于一体。目前,该中心全天候为驻岛居民服务。
三沙市*局负责人表示,三沙市*局行政服务中心目前的主要职能是为三沙市民众办理居住证,随着业务拓展还将办理港澳通行证等证件,解决海岛民众办证困难的问题。
三沙市副市长冯文海表示,该中心的落成是三沙深化行政*改革的客观需要,更是三沙以实际行动维护南海主权的体现。未来将进一步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真正实现行政服务管理的便民利民、高效规范。
揭牌仪式后,三沙市*局行政服务中心为驻岛居民发放了一批三沙市居住证。
2、地理
地质地形
永兴岛位于中国西沙群岛东部的宣德群岛中部,是一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珊瑚岛。。四周为沙堤所包围,中间较低,是泻湖干涸后形成的洼地。洼地掘井取水方便,由于鸟粪的污染,井水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洗涤。
地势海拔
永兴岛平均海拔高度为5米,最高为8.3米,面积2.13平方公里,永兴岛地势平坦,四周沙堤环绕,岛中部低地是泻湖干涸而成。该岛位于西沙群岛中部,正好处于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的枢纽位置,在南海的战略地位很重要。
气候特征
永兴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509.8毫米,风力大,蒸发快。由于周围被海包围且陆地面积小,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雨量充沛,终年高温,高湿,高盐。空气洁净,阳光明媚,紫外线格外强烈。
太阳直射时间多、日照长,年平均气温摄氏26.5度,一月最冷,平均气温摄氏23度,六月最热,平均气温摄氏29度;日气温最高摄氏31度,最低摄氏21度;雨季为每年5至6月份。
3、生物资源
岛上林木深密,最多的是椰树,仅百年以上树龄的就有1000多棵。另外,楷杷树、羊角树、马王腾、马凤桐、美人蕉、野蓖麻、野棉花随处可见。
4、交通
永兴岛是西南中沙群岛的交通枢纽。建有机场,可起降波音737机;码头可停靠5000吨位的船只,其它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也比较齐全。
5、人文景观
岛上有二战时日军留下的炮楼、中华民国*设立的“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和**设立的“南海诸岛纪念碑”。岛西部有一片被称为“西沙将军林”的椰林,这是中国*和*国家*以及100多位将军先后栽种的,每一棵上刻着栽种者的名字。岛上有“守岛部队军史馆”及“海洋博物馆”两间博物馆。
永兴岛宣德路边的日本炮楼建于1939年,高9米,共三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占西沙群岛的证据。
岛上有两座纪念碑亭,亭中各树立一碑石。其一为“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纪念碑说详述了当时收复岛屿时的情况;另一碑是1991年4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立的“中国南海诸岛工程纪念碑”,是一座淡灰色大理石碑,前面用白色的大字详尽地叙写了西沙、南沙、中沙、东沙群岛的历史沿革、疆域面积等,背面是一幅《中国南海诸岛图》。
村庄村落
2012年5月,海南省*决定在包括永兴岛在内的西沙群岛上投资建设一批保障性住房,让渔民“安居”。同时,两三年内将在有村委会的岛礁上建成污水处理厂,所有污水可在岛上直接处理。一系列改善渔民居住生活条件的项目正在规划中。
永兴岛上唯一的村庄——永兴村,村民大多是从海南岛来这里捕鱼的渔民,有100多人,多居住在木屋里。
永兴村小道整洁。村里大多是青壮年男人,女人是随丈夫到这里生活的,小孩只是逢假期来岛上和父母团聚。由于永兴岛上还没有教学设施,村里孩子学龄前基本在家由大人照管,适龄时就去海南岛上学。
居民生活
岛上设有永兴居民委员会。在岛上生活的人员包括三沙市*工作人员、海军驻岛部队、武警部队海南省边防总队驻岛部队、少量的定居渔民和大量的过路渔民、来岛建设的工人及零散的观光旅客。
每月补给船到达永兴岛的时候,永兴岛居民都会放假两天,到码头协助卸下运补物资,这两天就是永兴岛的节日。
驻岛官兵每两年换班一次,工作人员半年换班一次。永兴岛上的生活用水是经过处理的雨水,分为饮用水和洗涤用水。
6、建设
民生方面
二十世纪建设情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永兴岛创业之初,老一辈“西沙人”住的是木板房、油毡房,喝的是未经净化的雨水,吃的是咸菜萝卜干,读的是“月报”;没有广播电视,电话也不通;在海南岛与西沙间往来的交通工具仅是小吨位的木船,速度慢,舒适性差,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永兴岛渐渐有了小城镇的模样,原工委、办事处机关办公楼、宿舍楼、文化活动中心和商业站、水产站、食品站、*职工宿舍楼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1978年,琼沙1号轮船建成并投入使用;1991年琼沙2号轮光荣服役。后随着船体老化,琼沙1、2号轮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2007年2月,当时的工委、办事处筹集资金近4000万元,建造了琼沙3号轮。
1986年元旦,时任**总书记的*同志上岛慰问驻岛*职工,赠送了二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解决了驻岛*职工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建设情况
2003年,岛上陆续开通了移动电话、互联网。
2007年,西沙永兴岛调频广播发射台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并于2011年4月正式开播。广播信号覆盖永兴岛半径30公里的地区,极大地丰富了驻岛军、警、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及时地为在西沙海域作业的渔民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与此同时,民生项目也一步步在西沙永兴岛留下印记——西沙永兴岛污水处理项目等一批省重点民生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2012年初,新西沙人民医院项目在原址正式动工,建筑面积1992.53平方米。医院设有儿科、外科、妇产科、五官口腔科、护理办等科室,配30张病床。
此外,为解决渔民在深海生产作业产生的“减压病”等疾病,工委、办事处投入20余万元购置了高压氧舱,并于2006年投入使用。截至2011年底,许多在西沙海域作业、患“减压病”的渔民得到救治。
随着北部湾划界完成,广东、香港等沿海省份和地区的渔民纷纷向南海转产。为了给在南海生产作业的渔民提供后勤保障,工委、办事处争取国债资金1.2亿元,在西沙永兴岛建设渔业补给基地。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
军事方面
西沙军用机场于1991年建成,拥有一条2,700米的混凝土跑道,可起降波音737飞机。在2005年,主要接待民航包机,使用60座位的运七型螺旋桨飞机,通航海南省海口市的美兰国际机场。
一条约800米长的水泥堤连接东北部的石岛。
可停靠5,000吨位的船只的码头。
永兴岛上建有可降落中国主力军机的机场;海军基地进行了升级,停泊大吨位导弹驱逐舰和护卫舰已无技术障碍;陆基远程反舰巡航导弹,可对周边海路实施*。
欧美防务报刊甚至推测,中国在永兴岛有新建地下核潜基地以及超大信号情报监听站的准备。
2008年,永兴岛机场经过大规模翻修和加长,从该机场起飞的战机可覆盖整个南海;另外,机场建有雷达导航站及4个大型油罐,该机场有作为“为战机补充燃料的前沿基地”的打算。
在舰艇部署上,海军基地升级后,可停泊大吨位导弹驱逐舰和护卫舰,岛上设施足以支撑1000多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