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马哈鱼

科普小知识2022-10-04 19:57:35
...

大马哈鱼属鲑科鱼类,是鲑鱼的一种,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它们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每年秋季,在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可以见到这些大马哈鱼。大马哈鱼是肉食性鱼类,它们的本性凶猛,到大海后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而在幼鱼期则以水中的底栖生物的水生昆虫为食。大马哈鱼可以长到6公斤多重,它们是珍贵的经济鱼类,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卵也是著名的水产品,营养价值很高。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于世,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中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县的黑龙江畔盛产大马哈鱼,是“大马哈鱼之乡”。

中文学名:大马哈鱼

拉丁学名:Oncorhynchusketa

别称:北鳟鱼、大发哈鱼、罗锅鱼、马哈鱼、麻糕鱼,三文鱼

二名法:Oncorhynchusket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鲑形目

科:鲑科

属:太平洋鲑属(大马哈鱼属)(Oncorhynchus)

种:大麻哈鱼

分布区域:黑龙江佳木斯,太平洋,俄罗斯

英文名:Bigpacific-salmon

1、不同命名


驼背大马哈鱼

【地方名】麻哈鱼、马哈鱼、大马哈鱼、鲑鱼、麻糕鱼。

【俗称】北鳟鱼,大发哈鱼,达发哈鱼,果多鱼,罗锅鱼,孤东鱼,齐目鱼,奇孟鱼,花斑鳟,花鳟。

亦作calicosalmon或dogsalmon。

鲑科(Salmonidae)有淡色细点的北太平洋食用鱼类,学名为Oncorhynchusketa.在秋季繁殖季节,沿北美育空(Yukon)河洄游上溯逾3,200公里(2,000哩)。春季幼鱼孵出数星期後即入海。

2、形态特征


大马哈鱼

一般体长60厘米左右。体延长而侧扁,头后逐渐隆起。头大而侧扁。口大。吻端突出,微弯,形似鸟像,生殖季节时雄鱼突出最为明显,相向弯曲如钳形,使上下颌不相吻合。眼小。鳃孔大。鳞细小。侧线明显。背鳍后方有一个很小的脂鳍和臀鳍相对。尾鳍浅叉形。体色变化较大,自海洋进人淡水之初,背和体侧黄绿色,逐渐转为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两侧有10~12条橙红婚姻色斑纹。

3、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大麻哈鱼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后(通常4龄达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结队进入黑龙江作生殖洄游,根据溯河时间可分为两个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进入中国境内的仅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产卵的仅为少数。它们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辛劳,每昼夜可前进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扰,直到目的地。成鱼进入淡水生殖期间后便不摄食。大麻哈鱼对产卵场的条件要求很严,环境要僻静,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温5-7℃,底质为砂砾地。产卵期为10下旬至11月中旬。产卵前雄鱼用尾鳍拍打砂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为100厘米左右,深约30厘米的圆坑,称为“卧子”;雌鱼产卵于卧子内,同时雄鱼射出精液。雌鱼并以尾鳍反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产卵后雌雄鱼长期徘徊于产卵场周围。它们由于经过长途而艰辛的洄游,洄游其间又不再进食,加之筑“卧子”产卵,体力消耗殆尽,产卵后的大麻哈鱼,体色黑暗,体质消瘦,遍体是伤,已经失去食用价值。因此产卵后7-14天即死亡,艰苦地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任务。终生只繁殖一次,坏卵量在4000粒以上。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鱼喜欢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长至5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沿途摄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体;到达海口时,逗留一段时间,即向远岸迁移;到达性成熟时再归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大麻哈鱼为凶猛性的肉食性鱼类,幼鱼时吃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鱼和鲱等小型鱼类为食。

大麻哈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正象黑龙江渔民所说:“海里生,江里死”。大麻哈鱼是一种海河洄游性鱼类,它栖息于北太平洋肥育、生长。当它达到性成熟时,为了繁殖后代,一定要历尽千辛万苦,进入江河,上溯到产卵场生殖。在我国江河中产卵的大麻哈鱼,每年秋季(9-10月)来临时,成群结队渡过鄂霍次克海,绕过库页岛,溯黑龙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不断前进,每昼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或急流瀑布,它从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挠和越过层层障碍,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大麻哈鱼在前进中为了越过瀑布或障碍物时,以其尾部竭力击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跃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达2-2.5米。由于它善于跳跃,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跃之意,并沿化为英语Salmon。

大麻哈鱼经过长途跋涉,且在洄游时不摄食,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因而长途旅行,忍饥挨饿和生殖期间体力的消耗,大多数亲鱼瘦弱而多伤病,尤其是雄鱼,更是体力消耗殆尽。因此生殖后不久,雄亲鱼便相继死无,完成了它毕生繁衍后代的任务。大部分雌鱼仍然返回海洋,得到丰富的食物,恢复常态。而受精卵经2个月的发育孵化,仔鱼潜伏在石砾间黑暗处,待翌年4月开江后,幼鱼已长至50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时间后再向外海迁移。待长成性成熟后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4、产地产季


大马哈鱼产区

大麻哈鱼分布在北太平洋的东、西两岸。中国以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为最多,图门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捞季节为9~10月份,鱼群体长一般为53~81厘米,重为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左右。中国江河的大麻哈鱼有3种:普通大麻哈鱼(O.keta)、马苏大麻哈鱼(O.masou)和驼背大麻哈鱼(O.gorbuscha)。

洄游进入我国黑龙江、图们江等水系,乌苏里江较多,9~11月份为生产旺季。乌苏里江盛产大马哈、鲤、鲢、鳜、鲫等鱼,是中国最大的大马哈鱼产区。

5、产卵秘密


鱼籽

秘密一

大麻哈鱼在海洋里生长4年左右之后,会不顾路途遥远,千里甚至万里迢迢准确洄游到它诞生的淡水江河中产卵。由于大麻哈鱼数目之众,并且它们的这一旅行是单程的(一般产卵后都死在江河中),所以洄游会把他们在海洋中吸收的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带回到内陆,养活了内陆许多的生物,比如北美灰熊就是一种十分依赖大马哈鱼的动物,北美的大马哈鱼洄游区域内就有200多类物种把大马哈鱼当做赖以生存的食物,这一区域的森林里80%的氮是由大马哈鱼从海洋带进来的。所以,大洄游实现了大自然内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秘密二

大马哈鱼之所以要洄游,那是因为大马哈鱼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当然,应该还有其他原因。

秘密三

大马哈鱼如何穿越浩瀚的海洋准确回到出生地至今仍是一个谜。最新研究显示,大马哈鱼的大脑中有一种铁质微粒,像指南针一样,能够帮助它们在地球上准确找到前进的方向。

秘密四

大马哈鱼洄游至江河,由于突然接触淡水,它们的肾脏和其他器官要适应突然缺盐的环境,对它们是一个生死考验。一般情况下,它们进入江河后会停止进食,甚至停止喝水,它们奋力向上游奔去,靠的是体内贮存的能量。

秘密五

大马哈鱼做好产卵准备时它们的体色会发生明显变化,变得非常鲜艳,比如北美大麻哈鱼就会变成红色(参见形态特征目录下的图片)。当然,这一变色过程不是一下就完成的,而是从洄游至江河性激素大量分泌时就开始的。在产卵后,大马哈鱼会因体力不足而死去。

秘密六

大马哈鱼的鱼籽是鲜艳的红色的,且直径有7毫米,相对一般鱼籽来讲是非常大的,所以是做鱼子酱的上等原料。

秘密七

大马哈鱼在江河中逆流而上,往往会遇到很多高落差的水流,如瀑布,这时,大马哈鱼会跳过去,这是大马哈鱼经过六百万年的进化而来的能力。它们这一跳,有时相当于一个人跳过了4层楼的高度。由于它善于跳跃,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跃之意,并衍化为英语Salmon。

秘密八

一般太平洋大马哈鱼洄游产卵后都会死去,而大西洋大马哈鱼则不然,他们是年复一年的洄游产卵。但是太平洋大马哈鱼的被腐蚀的尸体滋养了江河,为它们成长中的孩子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6、传说


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是中国的两条内河,两岸都是中国领土,生活着汉、满、赫哲等民族,或以鱼猎为生,或种植庄稼。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又远离政治、交通中心,这里的百姓生活相对富足而平静。可这时离这里很远的俄罗斯沙皇派兵打了过来,并占领了这里,枪杀中国百姓,抢夺财物,驱赶中国人。乾隆皇帝得知后,立即派白马大将军前来征讨,几万大军冲过乌苏里江,横扫沙皇军队,把他们撵得没了踪影。

可这时,几万大军的粮草接济不上了,那时乌苏里江江东人烟稀少,山高岭大,到处是森林荒野,交通不便,内地粮草运不上来,几万大军,连人带马吃什么呀,把白马大将军愁得夜夜睡不着觉,天天派人到江边看运粮草的车或船有没有影。

初秋的一天,已经断顿了,三军连人带马几万张嘴嗷嗷待哺,而俄罗斯沙皇军队又要卷土重来。情形万分危急。这个危急情况被龙王爷知道了,紧急下令海中各种大鱼全都进乌苏里江解白马将军之围。各种大鱼得令,作队为伍奔赴乌苏里江,白马将军正一筹莫展之际,忽听乌苏里江水声哗哗,翻波涌浪。只见江中全是摇头摆尾的大鱼,立即命令士兵下江捕捞。捕出的鱼堆成了山,士兵们吃了,有了劲头,但战马不吃别的鱼,只吃一种鱼,哪里有这种鱼战马就奔哪里去,高兴得直叫唤,像人哈哈大笑一样。而别的鱼战马连闻都不闻,战马吃了这种鱼后,劲大,跑得快,士兵们就管这种鱼叫大马哈鱼。战马吃了大马哈鱼,驮着白马大将军和他的几万将士们,很快击退了沙皇军队的进攻。并把他们打到库页岛以北。连续多年都没敢再进犯清朝边界,大马哈鱼也名扬天下。从此,大马哈鱼解白马大将军之围的故事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渔民就管这种鱼叫大马哈鱼了。

7、价值


大马哈鱼形状

大麻哈鱼是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体大肥壮,肉味鲜美,可鲜食,也可胶制、熏制,加工罐头,都有待殊风味。盐渍鱼卵即有名的“红色籽”,营养价值很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在中国,大麻哈鱼为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Chumsalmon,由辽宁、黑龙江输往:日本。

大麻哈鱼不仅是黑龙江省的大型珍贵特产鱼类,也是我国淡水名贵鱼类之一。其肉质细腻,呈红色,味鲜美,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营养价值相当高。含蛋白质为14.9-17.5%,脂肪为8.7-17.8%,水分为61.4%,每100克含有1384卡热量,钙50毫克,磷153毫克,铁1.9毫克。此外,还含有糖类和多种维生素。其卵晶莹透亮,粒粒如珍珠,富含磷酸盐、钙质及维生素A、D,被公认为宴席珍膳。将其盐渍成“大麻哈鱼籽”,便是闻名于国际市场的“红鱼籽”,极受欧美各国大众的欢迎。居住在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人还用大麻哈鱼皮制革,做成皮衣服、长拉靴、烟包和钱包等。大麻哈鱼的肉、肝、精巢和头,均有药用价值。其肉有补虚劳、健脾胃、暖胃和中之功效,可以治疗水肿、消瘦、消化不良、膨闷胀饱、呕吐酸水、抽搐、肿疮等症。鱼肝可提制鱼肝油。精巢可提制鱼精蛋白和配制成多种鱼精蛋白制剂,适应治疗过量注射肝素所引起的反应;它对某些出血症(如上消化道急性出血、肺咳血等)也有明显的止血作用。马苏大马哈鱼是我国大麻哈鱼属中徊游种类分布最南的一种,南限达北纬350,对温度的适应较高,是内陆驯化对象之一。属名贵经济鱼类,肉质细腻而味美,探受群众喜爱。近年来其资源锐减濒于枯竭。国内见于黑龙江和吉林。

8、研究"马哈鱼"相关问题的主要学者

周卫忠孙书学潘维峰毕士川黄冬梅崔文新陈洁潘维锋

上一篇:颈静脉球体瘤

下一篇:红喉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