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云南民族大学

科普小知识2022-10-04 21:11:25
...

云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8月1日,2003年4月16日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1972年开始招收大学普通班学生,1977年招收本科生,1979年招收研究生,198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被列为省属重点大学。经过52年的发展,我校已由建校初期单一的民族*培训学校发展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研究生、专科、预科、高职、成人、留学生等办学层次的综合性民族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4万多名,85以上的毕业生回到民族地区工作。至2003年7月,全日制在校学生678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96人、本科生5869人、专科生335人、预科生284人,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75。另有高职生529人、夜大生685人、函授生5026人、成人脱产生131人。199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

中文名称:云南民族大学

前身:云南民族学院

英文名称:Yunnan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

创办时间:1951年8月1日

所属地区:云南昆明

学校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型民族类

属性:省属重点大学

学院面积:1700多亩

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

知名校友:马曜、白成亮、赵世林等

校训:格致明德,弘道至善

校歌:《梦想开花的地方》

1、学校简介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各民族高级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坐落于四季如春、风景秀丽的中国昆明,前身是云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8月1日,是*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2003年4月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

建校以来,学校一直受到**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老一辈***、*、朱德、*、*、胡*接见过我校师生代表,*、*、陈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李岚清、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IsmailAmat)等亲临学校视察,关心各族师生的成长进步和学校的建设发展。云南省人民*副主席周保中将军、张冲将军担任首任正副院长。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化学(民族药)、民族艺术为优势特色,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联合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点和78个本科专业。现有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8个国家特色专业,17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

2、历史沿革


云南民族大学

创建于1951年(辛卯年)8月1日,云南民族学院宣告正式成立是*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也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1955年(乙未年)5月1日,出席万隆会议胜利归国途经昆明的*总理、陈毅元帅等,在云南省省长郭影秋的陪同下来到学院与各族师生员工欢度“五一”,并参观了大礼堂、教室、学员宿舍。

1956年8月,成立云南省少数民族研究所。2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视察云南民族学院。

1958年7月14日,*云南省委批准,撤销原*云南民族学院党组,成立*云南民族学院委员会,由省委直属领导。

1972年3月,云南民族学院恢复后列为普通高等院校,设立了两年制的语文系和政治系,语文系下设汉语文专业,政治系下设政治专业。开始招收首届“大学普通班”学员。

1972年6月10日,举行复校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

1973年3月17日,国务院科教组发出通知,批准云南民族学院为普通高等院校。

1978年7月,经*云南省委部批准,筹建云南省少数民族研究所。

1979年1月正式成立。它是在云南民族学院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直接领导下进行民族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机构。

1979年云南民族大学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84年成为全国第二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82年1月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公布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批有授予学士学位权的458所高校名单,其中民族院校9所,云南民族学院是其中之一。

2003年6月18日,云南民族学院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校名揭牌仪式在本部大门口举行。并在同年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2013年8月云南民族大学的“社会学”、“民族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3年11月云南民族大学正式成立研究生院。2014年1月云南民族大学首次开始博士研究生招生。

3、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314人,其中教授184人,副教授33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1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9人,云南省教学科研带头人2人。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马曜教授,著名民族学和考古学家汪宁生教授,著名史学家谢本书教授,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专家张建国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享誉国内外。

4、硬件设施

学校占地503亩,校舍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教室建筑面积44683平方米。有各类教室223间,其中多媒体教室31间、计算机室26间、语音室14间。校内实验实习场地面积共7170平方米。建有学科专业综合实验室共39个。800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6293台(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568.58万元,生均可6607元。如加上在建的教学仪器设备项目1024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592.58万元,生均7822元。图书馆(含各学院图书室)面积10155平方米,藏书712843册,是美国“亚基会”赠书中心中国第二样本书中心,已存样书41557册,还收藏了贝叶经、东巴经等大量民族文献古籍珍品。建成了校园网并与CERNET及INTERNET相联,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必要条件。现有运动场面积34316.19平方米,其中田径场(含足球场)2块、篮球场11块、排球场4块、体育馆1座、训练馆1个。

5、学科专业

经济学类 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经济与金融
法学类 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社会学、民族学、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体育学类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英语、日语、印度尼西亚语、印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缅甸语、马来语、泰语、越南语、翻译、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
历史学 历史学
理学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类、化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应用心理学、统计学类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教育、市场营销教育、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艺术学 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学、动画、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
旅游 导游
文化教育 文秘

6、对外交流

我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贝勒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里加那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特鲁木索大学,澳大利亚拉托布大学,日本东京女子大学、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韩国大真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清迈大学,缅甸仰光大学,越南东方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等10多个国家的26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许多专家学者曾先后出国访问、讲学。我校还是云南省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我校是云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以来,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外国友人到我校参观访问或进行学术交流、科学研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都曾到我校访问,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还在我校设立国王奖学金。我校在对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7、科研成就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在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研究成果突出。曾多次获*优秀教学成果奖、科研奖和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部分研究成果曾被中宣部抄报*政治局常委研阅参考。特别是“直接过渡”、“和平改革”、《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卷》、《中华文化通史·第三卷》等许多优秀理论成果,不仅为*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为民族理论的丰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近年来,学校承担了“云南藏区跨越式发展研究”、“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经验和对策研究”、“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缅甸政治局势的演化与维护我国西南边疆安全和国家利益对策研究”等多项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学校先后承办“第34届国际汉藏语会议”、“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国际学术会议”、“2011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2013中国宗教研究五十人高层论坛”等重大学术会议,协助承办2009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学校举办《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和自然科学版,哲社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自然科学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云南同类刊物中排名第二。学校还办有大型不定期刊物《民族学报》,在国内外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有着重要影响。

8、发展规划

根据对今后一段时期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预测,学校“十五”规划确定:经过5年的努力,使学科建设上档次,专业结构更加合理,适应性更强,办学特色和效益更加明显;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建设进入或接近省属重点大学一流水平;为建设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省属重点大学和全国一流的民族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经《云南省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核定,至“十五”末期,我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为10700人。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十五”规划提出:调整巩固建设好现有的24个本科专业,增设22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总数达到46个。建设一批省级、院级重点专业;逐年增设实用性较强,与云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高职专业;另外,增设硕士点18个,力争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到目前为止,已增设8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点。今后两年着重发展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学科,增设应用性强、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同时调整改造专业面较窄、社会需求较少的专业,使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为了避免因办学规模的扩大而可能带来的质量下降问题,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制定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基本建设规划、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目前,学校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各项规划正得到逐步落实。

9、教学理念

学校始终秉承“团结、进步”的办学精神和“格致明德、弘道至善”的校训,以立足边疆、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己任,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了10多万名高级人才。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大多是我校培养造就。16个州市129个县,特别是29个民族自治县中的民族*,大部分毕业于我校。学校已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1999年、2005年和2009年,学校先后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

10、校园文化

校徽


校徽

校训

格致明德、弘道至善


校训

“格致”是“格物”和“致知”的简称,最早见于《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致”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从而获得真知之意,侧重于探求外在世界。

“明德”源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加强道德自我完善,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德行,强调内在的自我提升和超越。

“弘道”语出《论语·卫灵公十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是继承和发扬,传承和创新之意;“道”则含义丰厚,包含了思想道德和科学技术、原理、法则、规律等含义。“弘道”就是要探究和传授知识,掌握科学原理与法则,探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断追求和实现创新;同时,它还要求将学术行为和治学精神结合起来,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合一。

“至善”是伦理学中的最高概念。至者,极、最也;善者,美好也。指通过不懈努力,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至善”是人类道德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也含有在学术研究、科学探索等方面追求无止境之意。

依据以上阐述,“格致明德、弘道至善”的内涵可概述为:推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真知,加强道德修养以彰显美好品行、成就高尚品德,传承文明,创新理论与方法,努力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校歌

你来自大山,带来泥士芳香,我来自江畔,带来清波碧浪,带着各民族的期盼,走进这知识的殿堂。这里是培育栋梁的沃土,这里是梦想开花的地方。我的母校,我们的青春福地,慈爱师长,情意像山高水长;我的母校,为我们插上翅膀,多少凤凰,多少凤凰,从这里高飞远翔!做时代新人,上下求索真知,传民族美德,弘扬祟高风尚,为了同一个明天,珍惜这日月流光。看青春之花在这里竞放,听和谐之歌在这里交响。我的母校,我们的青春福地,慈爱师长,情意像山高水长;我的母校,为我们插上翅膀,多少雄鹰,多少雄鹰,从这里高飞远翔!

11、名人校友

聂勒


聂勒

聂勒,男,佤族,1968年生于西盟阿佤山。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代表诗人之一,佤族第一个用汉语写诗的人。1991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1996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供职于云南民族出版社,编辑,副编审。现为云南民族出版社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民族文学》、《青年文学》、《大家》等全国8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作品,部分诗作翻译成外文向外推介。著有诗集《心灵牧歌》、《我看见》,曾获《边疆文学》文学奖、《云南日报》文学奖,诗集《心灵牧歌》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诗集奖。

那金华

那金华,现任临沧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长,教授,博士,女,白族,1961年生,云南省大理市人。现任临沧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长、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学、国际政治硕士生导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学会理事、云南省高校“两课”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先后2次获挪威国王奖学金,2次获博士生管理奖学金奖励;1994年被省*授予“云岭巾帼建功教育十杰”称号;2005年获得第二届云南省高校青年学术科技活动标兵称号;先后被评选为云南民族大学校级优秀教师、优秀女教师;院优秀工会*、优秀*;曾获得云南民族学大学优秀*员称号;两次荣获优秀教学成果奖;两次荣获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奖;在2003年至2005年度学校中层*(处级)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际合作和云南省各级各类项目16项;在《中国行政管理》、《思想战线》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或存目。出版专著、主编、副主编、合著著作8部,参著7部;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部级、省级奖、厅级和学校奖励。先后承担着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行政案例研究”、等主干课的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还承担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的教学工作。

马旷源

马旷源,男,回族,1956生于云南腾冲。一生著述颇丰,长于文学评论。现任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楚雄州政协副主席等。历任联合国世界科教文卫组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回族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民进云南省委委员等。历任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报常务副主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国*促进会楚雄市委员会副主委等。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学是人学”创始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研究生所长钱谷融先生的得意门生。1982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1974年赴德宏州遮放坝飞海寨乡村插队务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论文《鲁迅与云南作家》获云南省第二届文学评奖优秀作品奖、《倾斜的天平——当代彝族文学谈》获云南省首届社科成果奖三等奖,评论集《新文学味羹录》获中国第二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作品奖、滇版图书二等奖。评论文集《松风书话》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第六届优秀评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