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
齐宣王(前350-公元前301),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第三十七任君王,妫姓,田氏,名辟疆,齐威王之子,前319年―前301年在位。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他乘机发兵干涉。只有50天就攻占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几乎灭亡了燕国。他见到西方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也着意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死后葬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田齐王陵景区内。
人物姓名:齐宣王
本名:田辟疆
时代:东周(战国)
所属政权:田齐
性别:男
民族:华夏(早期部落,概念和民族不同,后来是汉族)
生年:前350年
卒年:前301年
出生地:齐都临淄
陵墓:田齐王陵
身份:齐国国君
1、人物简介
齐宣王
齐宣王(前350-公元前301),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第三十七任君王,妫姓,田氏,名辟疆,齐威王之子,前319年―前301年在位。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他乘机发兵干涉。只有50天就攻占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几乎灭亡了燕国。他见到西方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也着意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他用淳于髡、田骈、荀子、孟子等人。死后葬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田齐王陵景区内。
2、人物生平
钟离春搜宫
齐威王三十七年(辛丑,公元前320年),齐威王死后,其儿子田辟疆继承王位,为齐宣王。
他在位时,见到西方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也着意文化事业的发展。他说:“寡人忧国忧民,因愿得士以治之。”,他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稷下学宫。它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阴阳、农、杂各学派的学人,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我国灿烂的“先秦文化”。
齐宣王三年(甲辰,公元前317年),因魏相公孙衍发起合纵时没有推举齐宣王为合纵长,齐宣王由此怒及魏国,于是联合宋国攻伐魏国。魏国也邀请赵国共同抗击齐军。双方军队遭遇观泽(今河南清丰),结果魏、赵联军被打得大败,齐军获得胜利。
齐宣王六年(丁未,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利用燕国上层的矛盾,支持燕国太子平把名为禅位,实则篡位的相国子之赶*。燕国发生内战的同时,秦国联合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准备派兵去救援。齐国大臣田臣思却要齐宣王乘诸侯相互攻伐之机吞并燕国。齐宣王认为有道理,便打消了救韩的念头。于是假称救援韩国,打发走了韩国的使者。韩国以为有齐国救援,便与秦国打了起来。赵国、楚国果然像田臣思预料的那样去救助韩国。秦、韩、赵、楚、魏都搅到战争中去,给齐国伐燕造成了天赐良机。齐宣王命令匡章率领五都之兵,并依靠齐国北部的兵民大举讨伐燕国。燕国的士兵厌战不抵抗,也不关城门,齐军长驱直入,进入燕国的国都。子之失败,被齐军抓到后,剁成了肉酱。齐军又顺便杀死了燕王哙。齐军仅仅用了50天就占领了燕国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几乎灭亡了燕国。
齐宣王十九年(庚申,公元前301年),在位19年的齐宣王死,其儿子田地继承王位,为齐湣王。
3、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遗址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权公(公元前374一前357年在位)时期,说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一前320年在位)时期。齐宣王(公元前319一前301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达到其鼎盛阶段。齐湣王(公元前300一前285年在位)后期,因战乱稷下学宫衰落下去。齐襄王(公元前283一前265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得到中兴。齐王建(公元前264一前221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逐步消亡。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梭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干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兒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程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学而言,曾在稷下学宫中有影响的儒家学者,前有孟子,后有荀子。《盐铁论•论儒》中记:“齐宣王褒儒尊学,孟坷;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干有余人。”现代学者钱穆认为这段史料不可靠,孟子不是“稷下先生”(参见钱穆《先秦诸于系年•孟子不列稷下考》),但有不少学者不同意钱穆的观点。不管孟子是否稷下先生,可以确定的是,孟子长期居齐,他的思想颇受樱下学者的影响,如孟子关于“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就有学者认为是受稷下先生宋钅开、尹文“气论”的影响(参见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批判》、侯外庐第一卷等)。至于荀子,则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人性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诸方面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从而将诸子学术推向高潮,成为战国诸子学的真正总结者,其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就是荀子的“礼法结合”的政治思想。
4、相关历史事件
齐宣王好谀
齐宣王好谀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齐宣王与钟无艳
钟无艳,又名钟离春、钟无盐,即丑娘娘。齐宣王之妻,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但很有才华。相传是战国齐国无盐邑之女,外貌极丑。而钟离春也因为自己的长相,顺理成章地成了剩女,到了四十岁的年纪,还没有人敢娶她。后来,钟离春*,无容身之处,非常可怜。但是,钟离春是个大胆的女性,她依旧在追求着幸福。而且钟离春也确实身怀一项绝技,后来她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既然民间没人愿意娶我,那我为什么不去嫁给齐王呢?
钟离春来到了临淄,此时,齐宣王也正在发榜招贤,钟离春揭了榜,对守卫说:“我是齐国最优秀的女人,闻君王之圣德,我愿意为大王去管理后宫,希望大王能够允许。”
此话一出,就被传开了。很快消息就传到了齐宣王的耳朵里,齐宣王求贤若渴,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敢放出这样的话来,也绝非等闲之辈,所以齐宣王置酒席于渐台,准备接见这位女子。
当钟离春走进齐国宫殿的时候,齐宣王左右无不被她的相貌惹得笑了起来,并非是笑她的相貌丑陋,而是在笑她没有自知之明。大家都还以为是个什么样的美女来竞聘娘娘,没想到是个丑八怪。异哉,这样的女人头一次见。
而齐宣王还是召见了钟离春,并且从头到尾,我们没有看到齐宣王对于这位女子的不尊重,齐宣王只是想婉言谢绝这位女子想做娘娘的要求而已。
“当初,先王已经给寡人娶了很多妃子,现在妃子的位子已经满了。现在姑娘(《烈女传》中称夫人)连民间的男子都不愿意娶你,你却要当我这后宫之主,请问你有什么奇能吗?”齐宣王的话,很明显是不想伤害钟离春的自尊心,让她知难而退。
但是钟离春的自尊心早就不怕别人伤害了,她大胆地说道:“我没有特殊的才能,只是仰慕大王的高义而来。”
齐宣王无奈,只好和她继续周旋下去,问道:“那你有什么擅长的吗?”钟离春说道:“我擅长隐身术!”
此言一出,齐宣王顿时来了兴趣,隐身术?不是骗人吧?“隐身一直是寡人的愿望,能不能在寡人面前试试?”(《烈女传》:“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还没等齐宣王话说完,钟离春就突然消失了。
齐宣王非常惊奇,到处找钟离春都没有找到,这下他相信了,原来还真有隐身术,赶快回到房中,翻阅他珍藏的有关隐身术的书籍,又按照其中的方法去做,却没有能成功。齐宣王终于知道了原来钟离春是位高人啊,第二天一早,他便派人再次找来了钟离春,钟离春开始了她第二次表演。
齐宣王本来想问问她隐身术的奥秘,但是钟离春却压根没往这上面引,她突然白眼上翻,把牙露出来,一边拍着膝盖一边说:“危险了,危险了!”这样的动作,这样的话,钟离春重复了四次。这可把齐宣王吓了一跳,昨天见识了钟离春的特异功能,今天不敢不信她的话了。齐宣王颤颤巍巍地说:“愿闻其详!”
然后,钟离春开始了她的第二项神功,政治家附体。
“今天的齐国,国外西有秦国虎视眈眈,南有强楚伺机而动。而国内呢,您聚集的都是一些奸臣,而百姓并不能诚心诚意地依附在您的身边。现在您年过四十了,却不给自己立继承人。不教导众子,却整天泡在女人堆里。一旦您有个不测,齐国必然内乱,这是第一个危险。兴筑渐台,高耸入云,饰以彩缎丝绢,缀以黄金珠玉,玩物丧志,利令智昏,这是第二个危险。贤良逃匿山林,谄谀环伺左右,谏者不得通入,谠论难得听闻,这是第三个危险。花天酒地,夜以继日,女乐绯优,充斥宫掖,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这是第四个危险。这四个危险是不是危险之极了啊?”
齐宣王听完后,是一身冷汗,没想到一个这么丑陋的女人,却说出了这么多的道理来。于是齐宣王喟然而叹:“可叹啊!无盐姑娘这番话,今天寡人才听到!”
然后齐宣王开始改变自己,他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延及侧陋,卜择吉日,立太子。而最让人意外的是,齐宣王答应了钟离春的要求。钟离春顺利地成了齐宣王的王后,这让齐国的很多人把眼睛瞪了个溜圆,差点儿没掉出来,他们就是不明白君王是怎么想的。
齐宣王爱养士的习惯,其实也是在受到了钟离春的启发后,才真正做到的,齐国开始在齐宣王的手中强盛了起来。从此,临淄地区流传开了一句民谣:“无盐娘娘生得丑,保着齐王坐*。”
5、相关历史人物
淳于髡
淳于髡
淳于髡,(约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还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公元前349年,楚国侵齐,他奉命使赵,说服了赵王,得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闻风,不战而退。政治思想上,他主张益国益民的功利主义。在同孟轲就“礼”与“仁”的两次论战中,鲜明地表现了他这一立场。司马迁称赞他说:“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所著《王度记》今已失传。
尽管淳于髡出身卑微,又身材矮小、其貌不伟,却得到了齐国几代君主的尊宠和器重。淳于髡在齐桓公田午创办稷下学宫时已经是稷下先生。齐威王刚继位时,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淳于髡率先进谏,使齐威王幡然悔悟,厉行改革,齐国由是大治。他也被齐威王立为“上卿”,多次代表齐王出使诸侯,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淳于髡由贱而贵,固然和齐国长期奉行“举贤尚功”的统治政策有关,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他具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才干。
田骈
田骈,战国时思想家。又称陈骈,齐国人,与田齐宗室出于同姓。他本学黄老,借道明法,与慎到齐名。曾讲学稷下,雄于辩才。曾从彭蒙之师学到"贵齐"要领,主张"齐万物以为首",要求摆脱各自的是非利害,回到"明分"、"立公"的自然之理,从"不齐"中实现"齐"。《汉书·艺文志》著录《田子》二十五篇,列入道家,己佚。
慎到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尊称慎子。中国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今属河北省)人。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后来成为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也有人鉴于其道法结合的思想倾向,称之为道法家。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在稷下时,与田骈、接子、环渊等有较多的交往。他们一起被齐王命为大夫,受到尊敬,齐王还特意为他们建起了高楼大厦,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他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为法家创始人之一。后来很多都失传了,《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近代出土慎到佚篇《慎子曰恭俭》.
6、相关典故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要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宣王独少一爱
有一次,齐宣王对手下大臣淳于髡说:“先生谈一谈寡人喜欢的是什么?”淳于髡说:“古代王者所喜欢的有四,而大王喜欢的有三。”宣王十分奇怪,禁不住问道:“这话怎么说呢?”淳于髡说:“古代王者爱马,大王也爱马。古代王者爱美味,大王也爱美味。古代王者好美色,大王也好美色。古代的王者尊崇有才德的人,而大王却不尊崇才德之士。”宣王摇了摇头说:“国中根本就没有杰出的才德之士,否则我也会尊崇他们,喜欢他们。怎么能说我不尊崇有才德的人呢?”淳于髡说:“古时有骅骝等好马,可是现在没有,大王就从不惜花费重金,从所有的马中去挑选,可见大王真的喜欢马。古时有豹象等动物的肠肚或嫩脆可口的肉,可是现在没有,大王就命令手下人不辞辛苦从众多美味中去挑选,可见大王真的爱好美食。古时有毛嫱、西施那样的美女,可是现在没有,大王就从当今天下的众多美女中去挑选,可见大王真的喜欢美女。至于才德之士,大王就一定要等到有尧舜禹汤时代的贤德之士出现,然后才去尊崇他们、喜欢他们;那么如果禹汤时代的贤德之士知道了,会觉得大王不是真心喜爱人才,也不会喜欢大王的。”宣王听了静默在那里,不知怎么答话。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有一次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请予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这该对这种朋友怎么办?”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撤他的职!”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你说这又该怎么办?”齐宣王环顾四周,把话故意扯到别处去了。
君子远庖厨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么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钟、夏都是齐宣王身边的女人,前者奇丑而有才,后者奇美而无能。于是,齐宣王有事,就跑去找钟无艳帮忙;事情一过,则去找夏迎春寻欢作乐,把钟无艳抛到了一边。
缘木求鱼
缘木求鱼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可怎么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孟子问:“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知道孟子要来说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们都全部能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接着说:“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
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7、家庭
父亲:齐威王田因齐
母亲:卫姬
配偶:钟离春,史称盐女
儿子:齐闵王田地
8、历史评价
齐宣王算不上是个明君,但毋庸置疑,在他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他设立了的稷下学宫,可以说是造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9、史料记载
《史记·田敬仲世家》中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