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赖国

科普小知识2022-10-05 08:06:23
...

赖国,中国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姜姓,子爵。被封在赖地(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故又称赖叔颖。《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公元前538年赖国亡于楚国楚灵王。

中文名:赖国

国姓:姜姓

兴亡年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538年

灭亡原因:为楚灵王所灭

史书记载:《左传·鲁昭公四年》

国都:赖(河南息县包信镇)

1、简介

赖国,中国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姜姓,子爵。被封在赖地(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故又称赖叔颖。《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公元前538年赖国亡于楚国楚灵王。【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伍)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楚子欲迁许于赖,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而还。】

2、历代君主

国君谥号

姓名

妻室

继位者

爵位

墓园位址

赖惠公

刘累之侄女

赖宣公

子爵

河南

赖宣公

陈氏

赖厉公

子爵

缠塘山

赖厉公

伊尹氏

赖平公

子爵

蓝田口

赖平公

熊绎之女

赖桓公

子爵

西潭

赖桓公

商氏

赖敏公

子爵

丰邑西墙

赖敏公

钟氏

赖襄公

子爵

丰县东山

赖襄公

金氏

赖成公

子爵

赖成公

杨氏

赖冲公

子爵

洞阳山

赖冲公

彭氏

赖章公

子爵

坪口山

赖章公

吴氏

赖穆公

子爵

荆田西

赖穆公

黄氏

赖文公

周赧王招为驸马

小子岩

赖文公

赵氏

赖添公

秦封文政侯

池口

赖添公

吕氏

赖国被楚灵王灭

梨田口

3、赖国灭亡

《左传·昭公》记载:“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楚子欲迁许于赖.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而还.申无宇曰.楚祸之首.将在此矣.召诸侯而来.伐国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违.民其居乎.民之不处.其谁堪之.不堪王命.乃祸乱也.”

4、赖姓起源

赖国是先秦时期的割据国家之一,也是传说中赖姓的受姓渊源所在。由于这一国家过于弱小,加上史书记载颇多歧异,故为后人的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今天,在人们开始重视对赖姓研究的同时,认真探讨一下赖国的历史,弄清其它望族所在和与赖姓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个赖姓历史的研究将是不无裨益的。本文定名为「关于赖国与赖姓的几个问题」,便是要解决与二者有关的一些问题。

5、赖厉关系

赖字在古代的读音与厉字相通,根据古汉语同音通假的规则,常常与厉字混淆在一起,赖国也因此被称为厉国。如在《三传》中,同样记载昭公四年楚灭赖国一件事,【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伍)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楚子欲迁许于赖,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而还。】在《左传》中作“赖”,在《谷梁传》、《公羊传》中都作“厉“。故而有人认为,古代的赖国就是厉国。但事实上把所有的赖国”以为即厉非也“。特别是历史上并不仅有一个赖(厉)国,更使赖国的历史显得扑朔迷离。仅在赖国地望问题上,就存在以下六种说法:

说法一:

赖国在湖北随州。主张这一说法的人,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晋人杜预。他在《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注中说:”赖国在义阳随县。“这里所说的义阳即义阳郡,当时郡治今湖北桑阳东南。随县即今湖北随州东北殷店(旧称殷家店)一带。由于赖、厉通假,这里的赖国也称厉国,赖国灭亡后的地方也称厉乡或古厉乡。如《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随县注曰:”厉乡,故厉国也。“颜师古注:”厉,读曰赖。“又在《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书中,收录有一首中鲫铭文,其中有”王锡中马自隘侯四騄“等字,有人认为其中的”隘“即厉字,说明在西周初年的湖北随州一带就有一个厉国。但大多数人认为,这一厉国也仅是厉国,与赖国无关,杜预所说的在随州的赖国实际是厉国之误。

说法二:

赖国在河南鹿邑。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为代表。他在《春秋裨疏》一书中,不赞成杜预对《春秋·僖公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一句对厉国地望的注释,认为厉国不可能像杜预所说的那样是”楚与国,义阳随县北有厉乡“,而应在鹿邑老子所生的苦县厉乡。《史记·老子列传》也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注:”正义曰:厉,音赖。“《普太康地记》:”苦县东有赖乡村,老子所生地。“《魏书·地形志》:”武平有赖乡城。“上述所指都是一处。此外,近人杨伯骏也在《春秋左传注》中支持王夫之的说法,认为”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裨疏》之说较合“。事实上,当时齐、曹两国的军队讨伐厉国,是因为楚国军队入侵徐国,伐厉的原因是为了救徐。从方位上看,假设杜预所说的厉国在湖北随州符合事实,但徐国在今安徽泗县一带,与厉国相去甚远,中间又有其它国家相阻隔,齐、曹显然不可能用兵于千里之外。况且从齐曹两国的力量看,在齐国最为强盛的齐桓公时期,曾联合宋、陈、卫、郑、许、曹六国军队与楚国作战,但也仅得以进军到远离楚国腹地的楚国边境陉(今河南方城一带)。更何况这时的齐国已经衰落,又缺乏当年七国联军的声势,仅以齐、曹两国绵薄之力,断然不可能进军到楚国腹心之地的厉。所以,这里所说厉国显然不是远在湖北随州的厉国,而只能是距徐国最近的鹿邑一带的厉国;

说法三:

赖国在河南息县。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西晋的司马彪为代表。他在《后汉书·郡国志》中注汝南褒信(今息县东北包信镇)曰:”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此后,宋朝人郑樵、罗泌、元朝人马端临等都赞同这种说法。如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赖,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昭四年为楚所灭。“罗泌《路史·国名纪》、马端临《文献通考》中有也有同样说法。清朝人顾栋高着《春秋大事表》,两次提到赖国在息县东北。其中在《楚疆域表》中说:”昭四年灭赖,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为赖国地。“又在《列国地形犬牙相错》中说:”赖在息县东北。“另外,在嘉庆年间编修的《息县志》中,也说”褒信在息县东北七十里,……后废为集。古赖国,今赖亭是“。上述主张赖国在息县东北的人都是不同时期历史地理学界的权威人物,言之凿凿,且记载联贯,具在较大的可信性。况旦从鲁昭公四年的历史事实考察,当时的楚国军队一直在淮河流域活动,其灭赖是在东伐吴、取朱方、杀庆封之后、取山东之曾之前的一次行动,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象杜预所说的那样去灭掉早已归属楚国并远在楚国心腹之地的随州之厉,而只能在回到自己边邑地区稍作休整时灭掉息县之赖。关于这点,从楚国灭赖后对赖国后事的处理上也可看出一些端倪。如据《左传》记载,楚灭赖后,欲迁许于此,并使斗韦龟、公子弃疾城之,而楚大夫申无宇却说:”城竟莫校。“杜预注:”谓筑城于外竟,诸侯无与争。“杨伯骏注:”筑城于边境。“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告诉我们,楚国灭赖后要筑城的地方是在楚国边境,由于这里是赖国故地,因此赖国也只能是在淮河流域的息县之赖,而不可能是别的地方的赖国;

说法四:

赖在山东聊城西。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东汉人服虔为代表。他曾着有《春秋左氏传解》一书,提出这一观点。后来,唐朝人裴捆为《史记·齐太公世家》”晋赵鞅伐齐,至赖而去“集解,又引他的话说:”赖,齐邑。“此后,清朝人江永着《春秋地理考实》,也认为《左传·哀公十年》”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中的赖”地近东昌府高唐也“。这里所说的高唐便指今聊城西部一带。

说法五:

赖在山东章丘西北(或历城东)。主张这种说法的人主要是近代的一些地理学家。他们认为,《左传·哀公六年》所记”齐侯阳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之赖所指即此,并引《后汉书·郡国志》曰:”菅县有赖亭。“菅县即今章丘西北一带。

说法六:

赖国在河南商城南。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明末清初人顾祖禹为代表。他在《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注中说:”赖亭,在县南,春秋时赖国也。昭四年,楚灭赖,楚子欲迁许于赖即此。“此后,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存灭表》中也主此说,认为”今河南光州商城南有赖亭“。但当代研究者认为,这种说法”与较早的文献记载不合“,是”清初《读史方舆纪要》以来的误记“,因而不足取信。

上述六种说法,基本上包括了古今关于赖国地望的主要观点。其中随州、鹿邑之赖多称厉国,聊城、章丘之赖一般认为是邑名,商城之说形成较晚,只有河南息县赖国被较多的人认为是《左传·昭公四年》所记被楚国灭掉的赖国。也正因如此,《通志·氏族略》才说这一赖国在”鲁昭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成为赖姓人得姓的渊源之地。

《赖氏起源研讨会会议纪要》

由河南省侨办、省侨联和息县赖氏研究会联合发起,于1995年12月26日至27日在河南息县召开了“赖氏起源学术研讨会”。来自西安、郑州、开封、信阳等地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共30余人出席了会议。经过现场考察和学术论证,对如下问题取得了共识:

1、与会学者列举大量古代文献资料,认为今息县包信镇古称褒信,乃古代赖国故地。赖于公元前538年为楚所灭,其后以国为氏,称为赖氏。

2、息县包信镇东南2公里的闾河之滨,有一座古代城址,与会专家学者考察认为该城址即是周代赖国故城。

3、与会学者经对赖氏起源全面深入分析,一致认为,赖氏祖根在息县包信镇。

4、为了进一步对赖氏起源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建议有关部门对赖国故城进行全面勘察发掘,加强对赖国文物的搜集和研究,并将赖国故城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

1、《左传》。在卷十《昭公四年》中详细地记载了楚灭赖的情形:“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日:‘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

2、《后汉书·郡国志》载:汝南郡,“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

3、《通志·氏族略》中《周不得姓之国》载:“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

4、宋代罗泌著《路史》载:“赖,子爵,蔡之褒信有赖亭,楚灭之。”

5、元代史学家马端临著《文献通考》载:“赖姓,子爵,国在……今蔡州褒信县”。

6、清代顾栋高编《春秋大事表》卷四载:昭四年灭赖。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为赖国地。卷六载:“息县西南七里有息城,赖在息县东北。”

7、清初高士奇著《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载:“昭四年……(楚)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后汉志》褒信有赖亭,故赖国。”

8、《文献通考》云:“赖国在褒信县。汉褒信县刘宋改苞信,元省为包信镇,今在息县东北,其赖亭则在。”

9、清代学者张澍编《姓氏寻源》载:“赖氏《风俗通》云: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氏。澍按:司马彪日:汝南褒信县有赖亭,故赖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赖古作厉,世以为即厉,非也。《晋志》云:厉、赖二国。”

10、清代史学家沈钦韩《春秋左传地名补注》载:“汝南褒信侯国有赖亭。”

11、清顺治年间《息县志》载:“赖子未详始封姓氏,子爵,武王十有三年已卯建国,至景王七年癸亥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遂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日:‘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楚子从之,迁赖于鄢。遂亡。传国历五百八十五年。”

12、清成丰年间桂文灿编绘的《春秋列国图》标志赖国于息县东北处。

13、近代学者童书业著《春秋史》载:“楚灵王……用诸侯的兵攻灭赖国(约在今河南东部,与安徽接界处),把赖民迁到鄢地。”

14、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等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同样标志赖国于息县东北。

6、先祖传说

赖国是炎帝后裔所建的国家。这种说法起源较早,一般认为在魏晋时就已经出现。如在西晋人皇甫谧所撰的《帝王世纪》中,就认为湖北随州一带的赖(厉)国与炎帝神农氏有关,说「神农氏起于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至唐代,李泰撰,也赞同这一说法,认为这一赖国以境内的厉山而得名,其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氏生于厉山,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此后,、、、等都袭此说。另外,在宋人编撰的、等书里,也认为赖国是「三代诸侯赖子之国」,或「周不得姓之国」,主张其血缘另有所出。清朝人顾栋高撰,更进一步指出厉国是炎帝本国,姜姓。上述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湖北随州一带的厉国是一个姜姓国家,血缘先祖是炎帝。此外,当代学界也有人根据古代厉、赖、列等字相通的事实,指出炎帝及其后代最早活动在山西汾水流域,后约在商代东迁河南鹿邑的厉乡。也就是说,在鹿邑一带的厉国也是炎帝的后裔所建的国家,血缘出自炎帝系统。

7、赖、罗、傅

在*和新加坡等地的赖、罗、傅三姓人中,一向流行三姓联宗之说,并因此成立了三姓宗亲联谊会。他们根据代代相传的家族历史和家谱上的记载确信,早在春秋时期的鲁昭公四年楚灭赖时,「赖氏族人为避厉灵王之害,有改罗、傅二氏的,以国属近邻,兼有姻亲关系,故有赖、罗、傅联宗说法。」。事实上,三姓除赖姓出自叔颖之后外,大多数罗姓或傅姓的人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

首先

从姓氏来源看,赖姓出自古代的赖国,而罗姓则主要出自古代的罗国,相传是祝融或颛顼的后代。另外,出自北魏鲜卑族的破多罗、叱罗等姓的人,以及唐代西突厥可汗斛琴罗的后代,清朝皇族爱新觉罗、贵族萨克达等也都有人改姓为罗;傅姓则主要尊奉商朝宰相傅说为祖先,或者自称是周代受封于傅邑的大由的后代;

其次

从郡望堂号上看,赖姓主要分为颍川、松阳、南康、河南四支,罗姓则有豫章、长沙、三龙、柏林等望,傅姓也有清河、北地、巨鹿、茂陵、襄阳、庐州、庆阳、宁夏、邺下、清州、尚儒、双凤、义渠、三德等支派,可见也不一致;

再次

从家族文化和祠联堂联上看,赖姓称「名噪秘书,志匡王室」,罗姓称「鸟迹征奇,藻思发琳琅之笔;钱江互瑞,倡言成吴越之功」,传姓称「尊儒尚学,崇位抑奢」,也不相同;

更为重要的是,三姓各有自己演变和播迁的历史,有着较大的区别和本质的不同。

因此,我们在对赖姓进行研究的时候,尽管应首先着眼于它与罗、傅二姓之间在血缘上的共同之处,同时也应看到它们各自的特点,不应一味地认为它们全都尊奉叔颖为祖先。尤其是在罗、傅两姓中,尊奉叔颖为祖先并认为与赖姓同宗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我们不可以由于在*和新加坡等地有三姓同宗联谊会的缘故,就一概地认为所有的三姓人都是如此。

8、赖姓迁徙

关于赖姓发源以后的迁徙问题,是赖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间题,也是更好地为寻根问祖服务的依据。如果要全面进行研究,显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这里仅根据手中掌握的资料,重点探讨一下赖姓人向南方各省和*的迁徙问题。

关于赖姓人向南方各省的迁徙活动,目前在海内外流传较广的、台北、福建德化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蕉岭族谱》

记载,赖姓在得姓以后,由于受姓之地在秦汉时期属于颍川郡的管辖范围,因此也多称自己的郡望或堂号为颍川。后来,一部分人在赖庄的率领下由祖居地迁居松阳(原注今浙江松阳县西,实则遂昌东南古市镇),至其子赖遇时便落籍为当地人,形成赖姓忪阳郡望。后来,这支赖姓人中有一部分人在南朝刘宋元嘉末迁居南康郡揭阳(原注今江西宁都,实则广东揭阳),开创了赖姓南康郡望。此后,这支赖姓中又有人迁居赤竹坪。至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五九八年),赤竹坪改虔化县,他们也改称虔化人。隋唐以后,这支赖姓人中叉有人相继迁到潭州、汀州、清流、上杭、永定、宁化、永春、漳州、程乡、镇平、平远等地,成为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省赖姓的最大支派。

《西盛赖氏族谱》

*也记载,他们是在东晋安帝四年(公元四○○年)迁居潭州丰陆桴原(今湖南长沙一带)的,此后不久又迁到虔州石城礼上里秋溪,至宋代又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田心里石壁城,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又迁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此外叉有谱称,东晋时,有位名叫赖忠诫的人任处州(今浙江丽水),太守,至其孙赖硕等人时西迁入江西,定居于虔州阳都,其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至唐末时,这支赖姓人又在赖由得率领下从宁都沿石城进入福进,定居于长汀,后又迁居上杭古田、清流、宁化、永定、连城等地,明清间又进一步迁到广东大埔、梅州、兴宁等地,也是赖姓在南方影响较大的一个支派。

另外,台中赖罗傅宗亲会的数据也说,居住在松阳的赖姓人大约在南北朝后期的赖灿时因生有七个儿子的缘故而分为七支,其中有两支留居松阳,另外五支全部迁往江西。留居松阳的人后来又有一些迁居福建,先后定居在汀州、宁化、上杭、永定、吉田、延平、永安、南靖、诏安、平和,以及广东程乡、大埔、饶平、揭阳等地。其中居于诏安的赖延显生子五人,分别迁居平和心田、葛竹、安厚等乡,或者留居当地,分别成为各有关地区的开基祖。

综合以上各种家谱数据的记载,我们可知原生活在发祥地或颍川郡的赖姓人大约在东晋时开始向南方迁徙,定居在浙江松阳一带,以后又进一步分衍出南康郡望,并以松阳、南康为中心向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省发展,散居在许多县乡之中,遂使赖姓成为南方大姓之一。

《*文化志》

此后,随着清朝的统治在*的确立,又相继有一些赖姓人由东南沿海迁居*。这些迁徙可考的约有十四次,分布于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至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间,其中康熙时期三次,雍正时期一次,乾隆时期七次,嘉庆时期二次,道光时期一次。如据记载,在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时,有漳州平和县葛竹乡人赖天经入迁台北板桥镇,成为新埔赖氏开基祖。另据台中赖罗傅宗亲会数据记载,乾隆年间,居住在平和县心田乡的赖云从迁居台中三份埔,有子五人各具才能,人称「心田五美」,后来发展成为台中一带影响最大的赖姓支派。又据记载,雍正五年(一七二七)时,广东人赖玉苍与曹姓人一起迁居台北,倡建今阳明山区士林镇市街。

《云林沿革志》

至于赖姓人向*的迁徙,大约开始于明清之际,是由郑成功收复*一事引起的。据和等书记载,早在南明永历三十一年(一六七七)时,就有原郑成功部将赖某与杜某合垦沙连堡社寮庄及山脚庄,另外还有一位赖姓人与林杞一起入垦*竹山镇后埔社寮东埔蚋,成为第一批进入*岛的赖姓人。

《屏东县古碑》

另据《屏东县古碑文集》记载,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八)时,有位名叫赖永汉的人迁居县中坊寮街,从此也在当地发展繁衍。另外,据德化载,该县下涌东阳派的赖祖等八人,因前往*经简而定居于彰化院务三佳春。总计由大陆沿海陆续迁往*的赖姓人以原居于福建南部的漳州、泉州各县耆为最多,其次为广东饶平、大埔、揭阳、福建宁化等地的人。其中来自福建南部的人在迁入*后多居住在沙鹿、鹿港、清水、台南、*等地,而来自广东的赖姓人则定居在*的北部和中部,如新竹、苗栗、桃园、台中等地。

9、人口分布

在当代,赖姓是在大陆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九十八位、在*排名第十五或十九位的著名姓氏,但其人口数量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则由于赖姓人口分布过于广泛,居住地区过于分散,给统计工作留下了较大难度;再则在过去全国性的人口普查中,所重视的多是各地人口的总体数量和职业构成等与现实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统计数字,而忽视了对姓氏使用情况的统计,因此也使我们无法得知赖姓人口的确切数量。不过,尽管如此,一些有心人还是利用这些统计的原始资料进行重新统计,或在一定范围内对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并且得出了颇能令人满意的结论。今天,我们利用这些抽样调查资料,便可推知赖姓人口的大致数量。

在2000年所进行的人口抽样调查中,较为可信的资料是一些研究者根据一九八二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所作的抽样调查。在这次抽样调查中,他们把全国分作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等六大区,并分别从中抽出辽宁、北京、上海、福建、广东、陕西、四川作为调查重点。他们共抽查一七四九○○人,发现其中有三*人姓赖,占人口总数的○.二○八%并以此居全国百家大姓的第八十六位。这是一个非常可贵的数字。我们若以这一人口比例进行人口摧算,在当今大陆十二亿人口中,赖姓人口约在二四○万左右。若再加上台、港及海外的赖姓人口,赖姓的总人口应在二六○万人上下。

如果更具体一些说,在对辽宁等地人口姓氏使用情况的抽样调查中,共调查辽宁二五○二九人,其中赖姓有二人,占被调查姓氏的二五六位;调查北京二四九四八人,其中有六人姓赖,占被调查姓氏的二二三位;调查上海二五○九二人,其中赖姓仅一人,占被调查姓氏的二八六位;调查福建二五二四四人,其中有赖姓三十六人,居被调查姓氏的六十位:调查广东二五*六人,其中有二四四人姓赖,居被调查姓氏的二十五位:调查陕西二三七九五人,其中有十四人姓赖,占被调查姓氏的二四六位;调查四川二五二三九人,其中六十一人姓赖,占被调查姓氏的七十五位。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赖姓人在华东、华南、西南地区的人口比例比较高,在其它地区则相对低一些。

赖姓人在分布上所以呈南多北少局面,与其历史源流有密切关系。如历史上的赖姓知名人物多集中在南方,北方较少,甚至几乎没有。如唐代的赖是雩都人,宋代的赖文俊是处州人,赖绂是清流人,赖良遂是长汀人,赖梦龄是福宁人,赖文政是荆南人;元代赖陆孙是宁化人,赖良是天台人;明代赖厚福是增城人,赖献民是龙岩人,赖瑛是广昌人,赖祖是南康人,赖凤是泉州人,赖廷用是永定人,赖隆是河源人,赖嘉谟是永丰人,赖万耀是英德人,赖道南是永安人,赖燧是平和人:清代赖华钟是明溪人,赖文光是嘉应人,赖以邠是仁和人,赖锐是城西人,赖馄生是会昌人,赖文鸿是广西人;现当代赖和是彭化人,赖心辉是三台人,赖世璜是石城人,赖可可是广东人,赖传珠是赣县人,赖汝樵是平江人,赖若愚是五台人,赖昌祚是瑞金人,赖经邦是吉安人,赖少其是普宁人,赖亚力是内江人,赖其芳是武平人,赖绍尧是汝城人,赖春风是宁冈人,赖祖武是福州人,赖爱光是惠阳人,等等。从上述这些赖姓名人的籍贯上,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福建、广束、江西、湖南、四川等省,正符合赖姓人在分布上南多北少的基本规律。

上一篇:权国

下一篇: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