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康有为

科普小知识2022-10-05 09:16:32
...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

人物姓名:康祖诒

时代:清末至民国

所属政权:清;中华民国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字:广厦

别号:长素;明夷;更生

后世尊称:南海先生

生年:1858年

卒年:1927年

出生地: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

陵墓:青岛

身份: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官职:工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

配偶:张云珠;梁随觉;何旃理;市冈鹤子;廖定征;张光

父亲:康达初

母亲:不详

子女:同薇;同璧;同结;同完;同国;同荷;同吉;同复;同环;同篯;同凝;同琰;凌子;同令;静谷

1、主要成就

设立万木草堂;公车上书;创办《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戊戌变法;组织保皇会;创办报刊

2、代表作品

《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大同书》

3、相关历史事件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

4、相关历史人物

光绪;梁启超;慈禧太后;伊藤博文;李提摩太;张勋;溥仪

5、相关典故

不详

6、人物生平

康有为生于官僚家庭,自幼学习儒家思想,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八年(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乙未科会试,自称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在松筠庵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第三次上书,这得到光绪帝赞许。不久,康有为会试中式第五名,榜名康祖诒。殿试之后,位列二甲第四十六名,赐进士出身,用工部主事。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政变后康有为逃至天津,又得李提摩太牧师协助,坐重庆号到上海海面,再由英国领事馆职员协助在上海海面转船到香港,再由香港逃往加拿大,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在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1899年7月20日)组织保皇会,又名中国维新会,鼓吹君主立宪,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6月28日康有为从天津秘密进京,与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1921年迁居愚园路“游存庐”,1923年迁居青岛。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皇帝,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张园觐见探望。1927年3月18日康有为因躲避北伐战乱,从上海抵达青岛。3月29日参加同乡宴,宴后呕吐,七窍流血猝死,31日凌晨5时30分去世,事后葬于青岛。

7、个人作品名言

犀象至庞大,人熊御之;虎豹鸷猛,人能伏之。惟其任智而学也。

8、历史评价

康有为是参与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自5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他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评价较低,这是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直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一曰:康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国主义的圈套”,成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与洋务派主张的“以夷制夷”并无二致。一曰: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对民权、膜拜君权的立场,最终堕落为保皇党,成了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深刻地指出:“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举宪法的旗帜对封建专制进行质疑和挑战的学者和改革家。虽然他的改革思想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作为近代中国宪法思想启蒙的第一人。正如卡西勒在评价欧洲的思想启蒙时认识到,从历史上看,尽管启蒙哲学热衷于进步,并力图粉碎旧法律的框架,建立新的人生观,然而它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却是屡屡返回那些哲学的老问题上去。这种一方面和近古和现存的秩序作斗争,但另一方面又不断回到古代思潮和问题上去的两重性同样可以用来理解康有为在宪法问题上的局限性和进步性。进一步来看,康有为试图结合儒家思想传统和西方立宪主义的努力虽然成为一幕“悲剧性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方法,移植和借鉴国外的法学经验,并兼顾该国国情的思路,却被后来的学者所继承因为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颂之者称他是改革家,“广厦长素究为谁?南海先生康有为。治学公羊张三世,上书清帝凡七回。论性劝学长兴记,万木草堂立学规。人类公理大同书,不忍为仁孟子微。”贬之者称其为保皇党,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对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和谭嗣同一样选择杀身成仁,而选择了逃亡。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的侏儒。

上一篇:介子推

下一篇:蹇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