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瑛
周瑛(1430-1518),字梁石,初号蒙中子,别号翠渠。福建莆田黄石清浦村人。生于明宣宗宣德5年,卒于武D宗正德13年(1518),宪宗成化6年登进士。历官广德知州,南京礼部郎中,抚州、镇远知府,四川右布政使等。
1、史书记载
四川布政使周瑛,曾在瑶山书院讲学,并留下“群凤朝阳”四字墨宝
2、著作
莆田周瑛一生著述甚丰。有《书纂》、《翠渠诗文集》、《翠渠摘稿》、《翠渠摘稿选》、《政本政均》、《祠山杂录》、《广孝慈录》、《正德漳州府志》、《弘治兴化府志》、《莆阳拗史》以及与邑人黄仲昭同修的《兴化府志》等。
3、政绩贡献
周瑛一生为官多年,较能秉公办事,他在总结自己从政经验时说:“以理处物是谓之义,以心处理是谓之利”。他认为为官办事要公,公即理,亦即仁、义,损害民族利益的官不能做,莆田周瑛则是根据朱熹的政治思想施政的。
4、成就思想
周瑛擅书法,他是明代著名的大书法家。其书法“体势奇伟,神格高古,有《百梅录》寸楷行世。后人称他“书法遒劲,独步当时”。在今莆田、洞庭湖等地尚遗留有其墨宝。至今流传有许多关于他的动人故事,其中以为皇帝书写“太子殿”三字时飞马投笔为“太”字加点闻名。
周瑛还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一本万殊”是周瑛的世界观。他认为形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太极(理),由太极(理)产生气之阳动阴静而成天地。这种思想认为天地是由阳清阴浊之气运动发展来的,而且天为日月星辰,地为山岳河海,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他还说:“天地生物,气化不齐,伸缩盈虚错综杂揉……”这就是说,天地产生万物不是随意的,是要受气的制约的,天地所生万物之中包括人,人是万物之中最高贵者。这具有进步性的思想。周瑛基于天地通过气产生物和人的思想,提出人死后复归气,复归天地,因此人死后没有鬼神的,这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周瑛的认识论思想是十分积极、睿智的,含有较多的唯物主义认识成份。首先他把认识的客体和认识的主体区分开来,并且肯定主体是可以认识客体的。然始终坚持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精髓。其次,周瑛概括道:“明月照万物,而物无不照。……月无客心焉,无客心,即所谓虚,虚者,天之道也。”是说主体要认识客体,要先排除主观成见,以心虚照万物。这虽有天人合一论的神秘主义思想,而其主旨则是在说明只有排除主观成见才能认识事物。
5、书法趣闻
走马添一笔
相传英宗为太子建了太子殿,要大书“太子殿”三字为匾,但不拘一格,要民间布衣工书法的来写。在朝供职的乡贤就把周瑛推荐上去。周瑛到京,得到英宗召见,并让他当殿书写。周瑛从容挥毫自左至右大书“殿子大”三字而搁笔。英宗见他笔走龙蛇,笔意高古,大为欣赏;忽见“太”字少了一点,沉吟不已。周瑛连忙奏说:“‘大’字下面加上一点就是‘太’字,但这一点,小民必须登上九十五级的云梯,掷笔补足,才有气魄,以示有朝一日太子的‘九五之尊’。”英宗嘉许之。于是,周瑛一手扶着九十五级的云梯,拾级而上;一手执着如椽之笔,身子向后微倾,对准高悬着的“殿子大”的“大”字着力掷笔补足一个点,使“太”字的气势更加雄伟了。英宗大悦,连说:“神笔!”“神笔!”并赐八座大轿让周瑛坐回家。
恩赐白玉带
明武宗正德初年,周瑛奉敕书写“承天殿”巨匾。他把“承”字中间作一“王”字,四周钩角相向,寓“四夷来王”之意。皇帝龙颜大悦,钦赐玉带一条为润笔。这一年,刚好周瑛的儿子大漠中了举人,周瑛自撰自书一副春联云:“白玉带推恩到我;青云路接武有人。”
水落成草书
有一次,周瑛游玩湖南洞庭湖时,曾梦见湖神示意他要在悬崖巨石上书写三个擘巢大字———洞庭湖。因岩石高达数丈,下面又是深不可测的湖水,字径近一丈,当时潮水高约三丈。周瑛估计每书一字,潮水必落一丈,他写了“洞庭湖”三字,潮水已急剧下落。这时,周瑛心急了,为赶在潮水落尽之前写完下款“周瑛书”(繁体)三字,只好把书字(繁体)写成草体的“书”字了。
墨宝飞*
那年,青璜山上的瑶山书院,请周瑛去讲学。是时,周瑛漫步于青璜山之上,欣赏自然景色:风和日丽,水绿山青,苍松掩映,白鹭飞翔,气象万千,叹为观止,即兴挥毫书写“群凤朝阳”(按:青璜山别名“凤岭”)四字,笔力遒健,其中“凤”字的“鸟”(繁体)尤为时人所称赞。此木匾历经5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尚保存完整并石刻嵌在莆田六中校园的石壁之上。90年代中,*乡贤郑老先生回乡探亲时,特地来到青璜山拍摄此字带回*作为家乡名人的墨宝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