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驎士
沈驎士(419-503)(南史作麟士。此从南齐书)南朝宋、齐学者、文学家。字云祯,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父膺期,晋太中大夫。
姓名:沈驎士
性别:男
字:云祯
所处时代:南朝齐
籍贯: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
出生日期:公元419年
去世日期:公元503年
身份:隐士、文学家
1、人物档案
沈驎士
姓名:沈驎士
性别:男
字:云祯
所处时代:南朝齐
籍贯: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
出生日期:公元419年
去世日期:公元503年
身份:隐士、文学家
2、人物简介
沈驎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祖膺期,晋太中大夫。
驎士少好学,家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宋元嘉末,文帝令尚书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驎士应选。尚之谓子偃曰:“山薮故有奇士也。”少时,驎士称疾归乡,更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
或劝驎士仕,答曰:“鱼县兽槛,天下一契,圣人玄悟,所以每履吉先。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驎士未尝答也。隐居馀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者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驎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
征北张永为吴兴,请驎士入郡。驎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使人致意。驎士曰:“明府德履冲素,留心山谷,民是以被褐负杖,忘其疲病。必欲饰浑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而死尔。”永乃止。
昇明末,太守王奂上表荐之,诏征为奉朝请,不就。永明六年,吏部郎沈渊、中书郎沈约又表荐驎士义行,曰:“吴兴沈驎士,英风夙挺,峻节早树,贞粹禀于天然,综博生乎笃习。家世孤贫,藜藿不给,怀书而耕,白首无倦,挟琴采薪,行歌不辍。长兄早卒,孤侄数四,摄尪鞠稚,吞苦推甘。年逾七十,业行无改。元嘉以来,聘召仍叠。玉质逾洁,霜操日严。若使闻政王庭,服道槐掖,必能孚朝规于边鄙,播圣泽于荒垂。”诏又征为太学博士;建武二年,征著作郎;永元二年,征太子舍人;并不就。
驎士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终老。笃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驎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手以反故抄写,灯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嘿之所致也。著《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注《易经》、《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数十卷。以杨王孙、皇甫谧深达生死,而终礼矫伪,乃自作终制。年八十六,卒。
同郡沈俨之,字士恭,徐州刺史昙庆子,亦不仕。征太子洗马,永明元年,征中书郎。三年,又诏征前南郡国常侍沈摐为著作郎,建武二年。征太子舍人,永元二年,征通直郎。摐字处默,宋领军寅之兄孙也。
3、人物生平
父虔之,宋乐安县令。生于晋恭帝元熙元年,卒于梁武帝天监二年,年八十五岁。(南齐书作八十六岁,不记卒于何年。此从南史,并参补疑年录)少俊敏好学;长博通经史。家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乡里号为织帘先生。常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而归。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驎士应选。尚之深相接,遣子偃师之。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作《玄散赋》以绝世。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皆不答。养兄孤子,义著乡曲。阢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者数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征北张永为吴兴,欲请为功曹,不愿受乃止。宋末齐初,太守王奂、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梁天监初,与何点同征,复不就。家遇火,藏书尽毁。年八十,目尚明,犹于灯下手录二三千卷。卒于家。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守操终老,读书不倦,制《黑蝶赋》以寄意。著《周易两系训》、《庄子内篇训》,注《易》、《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数十卷。有集六卷,《隋书经籍志》并传于世。
4、趣闻轶事
织帘先生沈驎士
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北朝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名叫沈驎(lín)士。他家里很穷,一家人一年到头辛勤劳动,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所以,沈驎士在忙完地里的活计以后,还要织些竹帘子,挣点钱贴补贴补家里的开销。
沈驎士从小就十分喜欢学习,不管活儿多么忙,他总是想尽办法抓紧时间读书。他买不起书,就向人家借,把书抄下来读。下地耕种的时候他带着书,上山砍柴的时候他也带着书,只要一有空,就拿出来读。在织竹帘子的时候,两只手都没有空,他就一边织,一边背书。所以别人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织帘先生”。
沈驎士就这么一边劳动,一边学习,经过三十多年,成为一个很有名的学者。许多人特地从老远的地方赶来,拜他做老师,跟他学习。
沈驎士到了八十多岁,还是像年轻的时候一样用功。有一次,他家里突然遭到了火灾,他几十年来亲手抄的几千册书都给烧了个精光。可是沈驎士并不灰心,他准备好纸和笔,重新开始抄书,白天抽空抄,晚上点着灯抄,很快又抄了两三千册书,装了满满的几十箱子。
沈驎士这种顽强学习的精神,人们都很赞扬。只要一提起“织帘先生”,当时的读书人没有不翘大拇指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