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老北京叫卖

科普小知识2022-10-06 14:34:39
...

“老北京叫卖”是旧时北京城的小商贩们走街串巷买东西时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通常又被称为“吆喝”,含有音乐、词律等诸多内容,已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简介

老北京叫卖是旧时京城从商活动的人们,在胡同、街巷等为推销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


老北京叫卖

高亢的吆喝、婉转的叫卖调,字正腔圆,有韵有辙,悠扬悦耳,好懂耐听,是老北京风土人情的体现,也是老北京民间文化的一种特色形式。尤其是老北京胡同中的百姓生活,是叫卖产生的土壤和环境。

在北京民间的各种文化演出中,老北京叫卖已经成为一种鲜活的表演形式,并吸引了一大批早年走街串巷叫卖销售的老艺人,广泛开展传承保护和展示活动,使老北京叫卖声又重新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京城百姓的生活中。由于老北京叫卖传人均年事已高,在技艺传承方面迫切需要得到*的扶持,以使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保存。

2、溯源

老北京叫卖在明代已有记载,至晚清和民国发展至鼎盛时期,老北京五行八作均积累了众多的叫卖调(和与之相配合的响器,本系列中将有专门报道)。解放后,随着国营和集体经济成分对个体商贩的吸收和改造,老北京叫卖很快趋于绝迹。

3、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老北京叫卖逐渐得到发掘和恢复,出现了张振元、张桂兰、臧鸿、马松林、武荣璋、芦志东等等一批民间叫卖艺人。2007年,老北京叫卖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北京叫卖艺人还未列人东城区及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行列。

4、特色

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老北京叫卖突出了京味的特点。儿化音的大量运用,一气呵成吆喝出来的叫卖声,字、词、语句间透露出的鲜活,以及幽默、诙谐、好懂耐听的特性,广受市民欢迎。老北京叫卖记载了北京历史上的商品种类和推销手段,因其中有音乐、词律和民俗等诸多内容,是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幅有声有色的京城风俗画,在民俗学和商业史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进行文艺创作的很好素材。

5、词例

1、卖大小哎小金鱼儿唻呦。

2、咧包儿咧咧包儿得了热地咧,一个劲咧,这包儿热的咧,发面的包儿要热咧。

3、呦甜葡萄哎还有那郎家园的嘎嘎枣来。

4、香菜、辣青椒哎、黄瓜、大丕鲁来呦,西红柿呦、蒜来嗨、韭菜、西葫芦来、洋白菜哎、胡萝卜,卞萝卜、嫩芽地香椿哎,蒜来、好韭菜,呦嗨,雪里红哎、腌疙瘩头哎

5、这斗大的西瓜,船大的块来,远瞧瓤儿啦近瞧块来,沙着你的口儿甜来,这两个大来。

6、洋烟卷老刀牌洋烟卷。

7、吃进嘴里就傻傻楞楞,您爱吃来我爱盛,这桶是雪花酪、那桶是冰激凌。

8、玫瑰多,桂花多,玫瑰枣儿给的多,桃浦杏脯、玻璃粉,胡子糕咧酸梅汤。

9、抽灵签、算灵卦;求福问事、神机妙算;合婚嫁娶、细批生辰八字。

10、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

11、卖药糖哎,谁还买我的药糖哎,桔子还有香蕉、山药、人丹,买的买,稍的稍,卖药糖的又来了,吃了嘛的味儿呀,有了嘛的味儿呀,桔子薄荷冒凉气儿,吐酸水儿呀,打饱嗝,吃了我的药糖都管事儿,小子儿不卖,大子儿一块。

12、一号这个钢针板儿上剁,武松打虎景阳坡呀,十三这个太保李存孝,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呀,曹孟德带领人马八十三万降董卓呀,张翼德一声喊,喝退大河。

13、小小的纸啊四四方方,东汉蔡伦造纸张,要问这纸啊有啥用,听我来慢慢的说端详,南京用它包绸缎,北京用它来包文章,此纸落在我的手,张张包的本是十三香;上等花椒八角料,陈皮肉桂是加良姜啊,丁香木香亲哥俩,同胞姐妹是大小茴香,夏天热,冬天凉,冬夏离不了这十三香,亲朋好友来聚会,挽挽袖子就下了厨房,煎炒烹炸味道美,鸡鸭鱼肉是喷喷儿的香,八洞的神仙来拜访,才知道用了我的十三香,啊哎。

14、蜜来哎葫芦冰糖儿多哎咧。

15、油又清来面又白,仍到锅里边漂了起来,越炸越炸赛过烧鹅来,好大个的那是油炸鬼哎。

16、哎馄饨开锅。

17、哎这块吆喝,吆喝贱了就是不打价啊,说这块德国青,这块怎么那么黑,气死张飞还不让李逵,气死唐朝的黑敬得呀,怎么那么黑在东山送过碳、那西山挖过煤,又当过两天煤铺的二掌柜的吧,还真正德国青还真正德国染,真正是德国人的制造这种布儿的,外号三不怕,怎么叫三不怕,是不怕洗啊、不怕淋那、不怕晒呀!任凭怎么洗不掉色呀。

18、冰搅凌咧雪花儿酪好吃多给你尝尝口头,叫你尝来你就尝,冰糖桂花我往里头攘,叫你喝来你就喝,冰糖桂花我往里头搁,冰搅凌咧雪花儿酪,好吃多给你拉拉主道。

19、哎!酸梅汤桂花味,玉泉山的水、东直门的冰,喝到嘴里头凉飕飕,给的又多来,汤儿好喝。

20、藕来白花地藕来。

21、华北日报、商业日报、新民报,买张报瞧哎,瞧瞧当天的新闻、卖张报瞧嘿!

22、卖大小来小金鱼来呀咧。

23、旱香瓜大,卖竹叶青地旱甜瓜咧。

24、磨剪子咧哎抢菜刀。

25、祭神地嘞哎大活鲤鱼呀哎。

26拉洋片嘞唉!洋片嘞!

6、采访

2016年6月,中新网记者采访了民间收藏家、“老北京叫卖”爱好者阿龙。他表示,当下老北京叫卖已不多见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传承人难觅,“我希望将来能建立一个相关博物馆,把这些‘吆喝’保留下来”。

自述:为学好老北京叫卖嗓子“喊出”血丝

自小生长在老北京胡同里的阿龙,学习老北京叫卖颇具先天优势。他的父亲是做小买卖出身,常常需要吆喝,母亲也曾给阿龙讲解各类吆喝内容。后来,阿龙迷上收藏,在走街串巷收购老物件的时候,也开始磨着胡同里的老爷子们学习叫卖。

在21世纪初,阿龙与已故“吆喝大王”臧鸿先生同台演了一期节目,从那个时候起,他对老北京吆喝这个行当更加喜爱。为了把嗓子“喊开”,阿龙常常起早去北京护城河边上“吊嗓子”,反复练习,直至嗓子“喊出”血丝。

“练吆喝,肺活量是关键;岁数也不能太大,超过六十岁,一般底气就没那么足了。”阿龙一边说,一边把右手虚放在右耳边上,一边就来了一段卖存钱罐的吆喝声“卖小盆儿,卖小罐儿,喂猫的浅儿来,攒钱的罐儿——”,“对于右手这个动作,有人说是为了拢音,也有人说是起到提示作用,别让吆喝声吓着身边的小孩”。

阿龙的叫卖声永远拖着长长地尾音。他说,旧日北京城里,尤其东城西城都是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如果做小买卖的人只是短促的一句招呼便算完事儿,那么,院子深处的少爷小姐们根本听不清来人卖什么,“吆喝的种类不下几百种,也有固定的词儿,卖枣、卖酸梅汤冰激凌的都在其内”。

特点:不同吆喝内容配不同的响器更添韵味

关于“吆喝”,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市声拾趣》中谈过:“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喝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喝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正如长张恨水所说,老北京的吆喝声一般大量运用儿化音、字正腔圆、有韵有辙,极具京味儿特色。在过去,那是穷苦小商贩谋生的必备手段,如今,老北京叫卖已经列入第二批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北京叫卖不光是简单的吆喝,它集唱、念、表演于一身,自有一套规矩和门道。”阿龙认为,也许因为这缘由,京味儿叫卖声逐渐成了“一绝”,五行八作积累了众多的叫卖调,“不同的吆喝声配上不同的响器,也能增加吆喝的韵味,比如卖酸梅汤什么的,就可以打着‘冰盏儿’”。

由于种种原因,老北京的吆喝声在今天并不常见。阿龙回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宗的京味儿吆喝声已经很难听到,“偶尔有个卖香油敲梆子的声音。北京城真正吆喝得好的人并不多了”。

传承人难觅:盼建博物馆保留老北京吆喝声

老北京叫卖看似容易,学起来则需要下苦功。阿龙说,从开始学习到能够吆喝得上了台面、能够演出,起码得十年功夫,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传承人难觅。

“首先得真心喜欢老北京吆喝、嗓子好中气足;其次得有时间、有闲钱,有功夫定期练习。”阿龙说,过去学徒能够养家糊口,但是现在学习“吆喝”却还不够自己吃饭的钱,这个现实问题就很难解决。

阿龙希望,将来能够有一个机会建立一家博物馆,将各式各样的老北京吆喝声做成视频,人们或者来参观、或者进入博物馆主页一点击,就能听到这些韵味悠长的京腔,“会这些的老人儿们年岁都大了,得趁着他们还在世,把这些老东西留下来”。

“好在我每次去给孩子们上课时,教大家一两个叫卖声儿,孩子们都还比较感兴趣。也有不少人跟我表示想学老北京吆喝。”对于老北京叫卖的传承,阿龙目前还比较乐观。他说,等将来不那么忙了,可能会考虑带带徒弟,“这些全是义务的,我也不会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