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东区
东区位于攀枝花市金沙江东段两岸山坡台地,介于北纬26°32′~26°39′,东经101°39′~101°49′之间,平均海拔1200米。行政区域东起渡(口)金(江)公路雅砻江与金沙江汇合处下行850米处;西至云盘山顶、凉风坳分别与仁和区、西区搭界;南抵大河中路巴斯箐;北至大黑山簏、老岩山与仁和区、盐边县分界。成昆铁路和108国道公路纵贯全境,北距成都749公里,南接昆明351公里,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沿海、沿边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
中文名:攀枝花市东区
外文名:DongArea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下辖地区:银江镇等1镇、9街道
*驻地:大渡口街道
地理位置:攀枝花市金沙江东段两岸山坡台地
面积:167.23平方千米
人口:31.38万人(2012年,户籍人口)
方言:西南官话
著名景点:大黑山
机场:攀枝花保安营机场
火车站:密地站
车牌代码:川D
电话区号:0812
邮政区码:617067
行政代码:510402
1、简介
攀枝花市东区
东区地处川西高原南部和滇西高原北部金沙江与雅砻江两江交汇处,属横断山系属亚热带干热河谷季风气候区。年内因分别受热带大陆和赤道海洋气团的影响,及其特有的山地地形,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特点: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方小气候复杂多样,气温年差较小,年内干、雨季分明,四季不甚明显等亚热带西段共有的特点。一年中,春暖旱重,风高物燥,蒸发旺盛;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多夜雷雨;秋凉雨少,土壤湿润;冬无严寒,雨水稀少,日照充足。攀枝花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多也分布在东区辖区内,为东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东区地处攀西大裂谷中段,矿产资源富集,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辖区已探明的矿藏40余种,钒钛磁铁矿储量达98亿多吨,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其中,钛储量5亿吨,居世界之冠;钒储量1.2亿吨,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铁保有储量47.6亿吨,铁矿石品位较高,开发条件好,-同志曾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2、行政区划
2011年末,攀枝花市东区辖1个镇、9个街道:银江镇、炳草岗街道、大渡口街道、长寿路街道、向阳村街道、弄弄坪街道、枣子坪街道、瓜子坪街道、密地街道、南山街道,共计9个村、61个社区。
3、历史沿革
东区江南辖地原属云南省永仁县仁和区,两汉及唐初属蜻蛉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都督府,领兴来县,后为南诏所据。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段氏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改姚州为统矢逻姚府。元宪宗三年(1253年)灭大理国,将姚府改为大姚堡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降府为州,改大姚堡千户所为大姚县。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复堡为姚安军民总管。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姚安军民府,领大姚县。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裁姚安府隶属楚雄府,领大姚县。道光元年(1821年)在今永仁县设巡检司,称大姚县苴却巡检司,属楚雄府。民国18年(1929年)从大姚县分置永仁县。1965年永仁县仁和区划归四川省渡口市改称大河区。
江北地原属四川省盐边县。在两汉时隶属越郡,蜀汉至隋置定笮县,北周置定笮镇。唐武德二年(619年)以镇置昆明县,后归南诏,隶香城郡,至宋属大理国。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立盐井卫管民千户,后改置柏兴府。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置马喇长官司,隶盐井*民指挥使司。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盐边厅,设通判,属盐源县。民国2年(1913年)改盐边厅为盐边县,隶建昌道,民国28年(1939年)属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50年解放,改属西康省西昌专区。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改隶四川省西昌专区。1965年西昌专区盐边县的银江公社划归渡口市金江区。
1973年渡口市将大河区的前进公社和金江区的银江公社以及城市占地合置渡口市东区。1975年7月又将上述两个公社(除城市部分)划归渡口市郊区(1981年8月更名为仁和区)。1987年1月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1994年2月2日,四川省民政厅批准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3个区部分区域进行调整。即从3月1日起,原属仁和区的银江乡大部分(新庄村划归西区)和前进乡的炳草岗村,渡口村的渡口、酸角树、老熊箐3个村民小组(后合并改为华山村)划归东区;原东区管辖的大河中路、金江两个街道办事处划属仁和区。
4、人口数量
建区初期,户籍人口主要由职工构成,职工队伍多由全国各地支援艰苦地区三线建设或部队转业成建制调入,男性人口所占比例远大于女性。1974年东区共有户籍人口198513人,其中男137317人、女61196人,男女性别比为224.39:100。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务工经商和“农转非”指标投放,辖区城市人口数量剧增,男女性别比逐渐趋于平衡。1983年共有户籍人口238323人,其中男150297人、女88026人,男女性别比为174.88:100。1993年共有户籍人口287106人,其中男164203人、女122903人,男女性别比为133.59:100。2000年共有户籍人口304523人,其中男163149人、女141374人,男女性比为115.42:100。26年间人口净增105556人,年平均增长率1.80‰,男女性别比例逐渐递减,失调趋于缓和。
5、自然地理
地貌特征
攀枝花市东区
东区地势由南往北倾斜,金沙江以北片区则向南倾斜,南北高,中间(金沙江)低,西高东低,地形起伏、高差悬殊500~1000米。
一、侵蚀堆积地貌
河谷阶地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大河河谷地带。区内金沙江河谷Ⅰ—Ⅴ级阶地中,Ⅰ级阶地高出江面16~20米,沿江断续分布。Ⅱ级阶地高出水面48~112米,阶面完整平坦。Ⅲ级阶地高出水面93~140米,阶面常被河谷切割。Ⅳ级阶地高出水面200~240米,阶面呈浅丘状起伏。Ⅴ级阶地高出水面340~350米,零星分布于两岸浅丘包上。其他河谷仅Ⅰ~Ⅱ级阶地较为发育。
蚀余台地主要有粉砂质泥岩和泥岩组成。零星分布于金沙江南岸斜坡及山间凹陷地带。台地呈浅丘状,顶平或浑圆而围陡,为滑坡形成的主要地段。
二、剥蚀构造地貌
褶皱中山即剥蚀中山类型,主要分布在碎屑沉积岩区,由向斜山、背斜山、单面山等构成,一般山脊海拔2000米,切割深度1000米。山脊呈尖棱状、浑圆状,山体多为单面山地貌。
断块中山主要分布在大河一带,由岩浆岩和变质岩构成。山脊海拔大于200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多为高中山。金沙江与大河之间山脊海拔小于2000米,切割深度500~1000米,为中山。
地质
攀枝花市东区地质构造复杂,岩体分布广泛,地质历史上岩浆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一、地层
攀枝花市东区出露地层较全,远古界、前古生界、中生界及第四系较发育,新生界分布较零星。地层分布面积占全区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以巨厚的中生界地层为主。远古界的变质岩,震旦系的白云岩、透灰石大理岩主要分布在纳拉河至倮果一带。中生界的碎屑沉积岩类似三迭系的砂砾岩夹煤层、侏罗系的砂岩夹泥岩等陆相盆地沉积物,分布于金沙江以南江边至山顶。中生界之分布范围相当广泛。新生界的沉积以第三系昔格达组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南岸炳草岗一带,分布零星,一般沿古剥蚀之凹陷地带,是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主要灾害性地质柔软地质体。第四系现代堆积物分布于剥蚀面、河谷及河流阶地上,且分布面积较大。
二、岩浆岩
东区岩浆岩分布较发育,分布面积占全区面积之半。种类较多,从酸性—基性—超基性均有分布。
晋宁期岩浆岩酸性岩浆混杂,主要分布在炳草岗一带。基性岩分浅色基性岩和深色基性岩二种,是岩浆岩中分布面积最多的一类。超基性岩常分布于基性岩的底部和下部地段,是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后的岩浆溶离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岩相带,主要分布于大渡口至炳草岗一带。
华力西期岩浆岩主要分布于纳拉箐以东一带,形成北东走向的岩浆岩带,与晋宁期岩浆岩平行分布,剖面处于其上部。钒钛磁铁矿即产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之中,主要分布于境内东北部的倒马坎、尖包包、兰家火山、朱家包包一带,蕴藏量大。
自晋宁至燕山期,境内均有酸性岩浆的侵入,形成于各个不同时期的花岗岩混合岩化岩体。
三、断裂构造
川滇南北向构造经东区东侧过往,对东区的影响较大,其次级构造与派生的北东向新构造是地震构造活动的根源。东区的主要次级构造有两条:
纳拉箐断裂南起云南阿拉地向北东经纳拉箐入东区炳草岗往西出东区。全长80公里,走向北15°~35°东,倾向南东,倾角40°~80°,破碎带宽12米至27米,最大达200米,常与其交叉断裂呈分支复合产出。
大弯子——荷花池断裂南从邻图进入东区图幅,经大弯子至荷花池西出东区。全长大于8公里,走向北15°~35°东,倾向南东,倾角52°左右,与纳拉箐断裂大致呈平行状产出。同样与其次级小断裂呈交叉状有分支复合现象。
气候水文
气候
气候特征东区属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冬半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干燥;夏半年受热带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全年只分干、雨两季:6~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的5月为干季。90%以上降水集中在雨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小气候复杂多样,在同纬度地区形成一个独特的高温区。
气温与光照本区域年平均温度20.9℃,平均气温和总热量在全市属于偏高区域,最热月一般出现在5月至6月(炳草岗1987年6月22日极端最高温度达41℃),最冷月出现在12月或1月(1983年12月28日极端最低温度为-1℃)。全年以1月和2月的温度日较差最大,月平均值为13℃左右,最大日较差可达20℃以上。
境内年日照时数为2640小时左右,年平均晴天约240天,雨天约60天,阴天约65天。年平均太阳总辐射约632100焦瓦/平方厘米,辖区太阳能利用率高,利用前景广阔。
降水与湿度区境内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为2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9%。阿署达村、五道河村等与炳草岗片区海拔区域相比,降水量相对增加,蒸发量减少,气温降低,有利于作物生长。
气压与风东区年平均气压值为878.0毫巴,6月最低,11月最高。高低之差9毫巴左右。全年主导风向:夏季和冬季均为东南风。年最大风速达18.3米/秒,年平均风速夏季2米/秒,冬季1.1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2.2天,年静风频率为46%,2~5月上旬为风季,秋季风速最小,大风日数最少,静风频率最高。
雪、霜、雾东区年无霜期在300天以上,海拔1400米以下基本无冬季,夏季长达半年左右。1983年12月降大雪为历年罕见,2000年冬季阿署达村独降小雪。
境内平均霜日在14.2天,初霜期在12月中旬,终霜期一般在2月,无霜期平均287.6~308.1天。一天中霜的持续时间很短,阿署达村霜期稍长,一天中霜的持续时间也较低海拨地区稍长。
东区雾日十分少见,年均2.9天。
水文
以金沙江水系为主,另有大河支流发源于方山,经仁和区进入东区境内,以仁和沟段与仁和区为界,在渡口大桥西侧汇入金沙江。金沙江在东区境内流经炳草岗、倮果,在雅江桥与雅砻江交汇后流出*,境内江水段长约24公里,年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
地下水补给较少,主要类型为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弄弄沟,双龙滩等区域。
6、自然资源
土壤
土壤类型与分布
东区幅员面积167平方公里,按自然土壤垂直带谱全区可分为:海拔937~1200米为燥红土分布区,1200~1400米为赤红壤分布区,1800~2200米为棕红壤分布区。按地带性及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可分为:
燥红土其成土母质主要有第三系昔格达组疏松的黄色砂岩、粘土岩和古老的石英闪长岩、浑长岩、片麻岩、砂页岩等坡积、残积风化体以及第四系更新统沉积物。分布于金沙江南岸河谷阶地的炳草岗一带。
赤红壤土壤质地粘重,剖面发育层次明显,粘粒下移,铁锰淀积,酸性反应,土壤脱硅富铅化作用较强,分布于东区北部。
红壤为境内分布最广泛的主要自然土。成土母质以残积、坡积物为主,部分是更新统洪积冲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根据不同水热条件及土壤侵蚀情况,又可分为两个亚类:山地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拨1300~1800米的低中山地区。其成土母质复杂,主要有第四级更新统洪积冲积物及变质岩残积、坡积物。土层厚薄不一,土地呈红棕到红色,小块到棱块状结构,土壤发育较深。棕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拨1700~2200米的中山地区。境内含量少,分布散乱。成土母质为三迭系、侏罗系、陆相碎屑岩、板岩、玄武岩、辉长岩、闪长岩及变质岩的残积、坡积物。
黄棕壤分布在海拔2200~2700米的中山水地,境内分布较少。
中性紫色土主要由震旦纪、奥陶纪、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等时期的紫色砂面岩发育而成,分布在境内北部。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境内的河谷和半山地带。境内水稻土起源土壤多属红壤性母质,在长期耕作、施肥和淹水种稻条件下,土体处于特殊的理化和生物环境,土地有机质含量比旱作土高,养分含量较多,其肥力的有效性和发展速度较相应的旱作土高而且快。
土地资源
东区建区时,农村土地面积为286.64平方公里(30.6万亩),1975年6月行政区划调整,将东区的银江公社、前进公社划归郊区(后更名仁和区),东区农村土地为零(当时城市区面积未勘定,均属仁和区)。1994年3月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将仁和区的银江乡大部分和前进乡的炳草岗村及渡口村的3个村民小组划归东区管辖,同时,将东区的大可中路、金江两个街道办事处划归仁和区后,东区的土地面积勘定为167平方公里(25.05万亩)。
一、耕地
全区土地资源以荒草地、林地为主,仅的耕地面积3.5万亩,用地面积共5.04万亩,除去矿山渣场和不可用地面积1.54万亩外,人均用地仅有0.131亩,其中可耕地面积更少。东区质量较好且成片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阿署达村,中部的沙坝、攀枝花村以及东部的倮果村,共占耕地总面积的62.17%;其它村耕地较零星且质量较差,占耕地面积的37.83%。
二、园地
包括果园和桑园。面积2854亩,占幅员的1.18%,其中果园1608亩,占56.34%;桑园1246亩,占43.66%。果园主要分布在倮果、炳草岗、阿署达等村。桑园分布在炳草岗村(1994年因城市建设用地需要被统征)。
三、林地及牧草地
面积为62355亩,占幅员的25.73%,其中有林地26235亩,占42.07%。主要分布于区境周缘,林地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村有沙坝村和双龙滩村,草地65645亩。
四、城镇村庄工矿用地
东区城镇、村庄、独立工矿用地和特殊用地面积为5.97万亩,占幅员的24.65%,其中城市用地5.04万亩,占84.39%。城市建成区包括炳草岗、弄弄坪、攀密和大渡口四大片区,主要在炳草岗、密地、弄弄沟、攀枝花、五道河、双龙滩6个村。城市用地结构:工业用地1.15万亩(不包括矿山、渣场占地9380亩),占22.91%;村庄用地2333亩,占3.90%;独立工矿用地4736亩,占7.93%;特殊用地2256亩,占3.77%。
五、交通用地
铁路、公路、农村道路用地面积为1791亩,占幅员的0.74%。其中铁路用地381亩,占21.28%;公路用地866亩,占48.35%;农村道路用地544亩,占30.37%。
六、水域
包括河流、水库、坑塘、滩涂和沟渠,面积6102亩,占幅员的0.74%。其中河流水面4654亩,占76.27%;水库水面92亩,占1.51%;坑塘水面371亩,占6.08%;滩涂689亩,占11.29%;沟渠296亩,占4.85%。
七、未利用土地
包括荒草地、裸土裸岩石砾地和田坎。面积1653亩,占幅员的0.68%。其中荒草地82亩,占4.96%;裸土裸岩石砾地95亩,占5.75%;田坎1476亩,占89.29%。
矿藏
东区境内主要分布岩浆成因的矿产,矿产资源储量丰富。
金属矿主要分为黑色金属矿和有色金属矿。铁矿首数钒钛磁铁矿,其次有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钒钛磁铁矿以铁为主,伴生有钛、钒、铜、钴、镍、硫、铬、磷、镓、钪、铂等10余种有益矿石,储量大,分布集中,伴生组分丰富,开采条件好。境内主要有朱家包包、兰家火山、尖山、倒马坎、公山五大矿区,表内、表外已探明。钒钛磁铁矿工业储量8.1亿吨,国务院批准工业储量6.64亿吨,可利用工业储量4.78亿吨;二氧化钛储量2.76亿吨;五氧化二钒储量615.8万吨。铁、钛及钒已被开发利用,成为攀枝花市的支柱产业。
非金属矿主要为饰面石材资源,可作为饰面石材开发利用的岩浆岩有太古至下元古代中粗粒石英闪长岩和海西期二辉辉长岩、角闪辉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绿粒正长岩、中粒正长岩、斑状粗面岩、辉斑玄武岩等。另外可作为饰面大理石和板石开采的有砾岩、石英岩状砂岩、大理岩等。粘土岩、砂石是境内分布较广的矿产,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多已被掩盖。
梅花玉花岗石境内储量较丰且块度大,不仅可做玉石开采利用,还可加工成板材,有较高市场价值。经勘探,东区境内有一定储量的宝玉石资源。
建筑石料正长--闪长岩分布在弄弄沟,保有储量418.9万立方米;大理石分布在炳草岗,保有储量382万立方米,都是境内主要的建筑石料。此外,蛭石、硅石在倮果还有一定储量。
7、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干旱东区10月下旬到翌年6月初为干季,降水量稀少,同期年平均为95.2毫米。期间旱作农田蒸散力为665.3~758.3毫米,亏缺约470毫米,干季中、后期土壤表层水分几乎完全丧失,土壤干旱严重。1993年3~7月,降水持续偏少,只有常年同期的46~50%,加上高温蒸发量大,造成大部分塘坝、水库干涸,大春作物无法按季节播种或栽插,部分水稻、玉米、红薯、蔬菜等枯死。雨季期间也时有干旱发生。
高温 东区河谷地带3月底进入夏季,至5月气温升至最高,成为全年最热月。1983年5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旬平均气温比常年高4.1~5.3℃,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5月至7月上旬,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达44天,其中12天达39℃以上。期间有90余人中暑昏倒,还有不少人由于高温引起或诱发其它疾病。
弄弄坪地区的“暑热日”、“炎热日”、“酷热日”(日最高气温高于32℃、35℃、37℃)均超过全国“三大火炉”(武汉、重庆、南京),分别是108天、41天、15天。
高温与干旱等危害综合发生时段主要是4月至6月,对农林威胁较大,在蔬菜、粮食、果树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暴雨洪灾暴雨来势急骤,主要集中在6~9月。1983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攀枝花各地多大雨、暴雨。市区暴雨成灾,多处发生泥石流、滑坡、塌方,致使攀钢的烧结、焦化、炼铁、运输部等工厂的车间、设备、原材料被水淹或泥沙淤积,*停产;厂区铁路被泥石流和大塌方掩埋,运输中断。这次灾害造成攀钢经济损失约l000万元。至2000年,每年雨季均有程度不同的暴雨洪灾发生。
冰雹境内气候特殊,常发生突然变化。东区全年都可能降冰雹,多出现于4月至9月。山区多于河谷平坝,海拔l400米以上地区出现灾情较多,有“雹打半山腰”之说。1982年4月10日下午,市区遭强雹袭击,受损蔬菜面积197.4公顷,小麦面积247.9公顷,打死黄牛1头、鸡34只、水果损失65万斤,直接经济损失50多万元。
雪害东区属于热河谷地带,很少降雪。1983年12月27日降大雪,辖区平均积雪厚度达17厘米,城区气温下降至-1℃。直径20厘米的桉树、凤凰树的树枝普遍被雪压断,小春作物受害严重,6条1.5万伏供电线路和电视塔主干线中断,部分企业停产、公路阻断。
地质灾害
地震东区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岩浆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处在著名的川滇地震带。川滇南北向构造地带是由具有强烈新构造运动的深大断裂组成,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市区正处于该地震带中断西侧,受地震带影响,境内及周围地区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中强震,属强震区。据史书或碑文记载,1467~1964年攀枝花及其邻区共发生地震39次,4.2~6.7级地震8次,东区境内均有震感。
1944年8月12日红石岩5.2级地震,震中在市区西南位于北纬26°30′,东经101°30′。极震区6度。
1955年6月7日华坪6级地震。震中在市区西南北纬26°30′,东经101°06′。
1955年9月23日会理县鱼鱼乍发生6.7级地震。
1964年9月5日红石岩4.2级地震。震中在市区西南位于北纬26°30′,东经101°30′。
1995年10月24日云南武定县发生6.5级地震。
历次地震东区境内均有程度不同的震感,但未造成破坏性灾害。
泥石流东区泥石流的形成与复杂的地质地貌、干湿季分明、热物理作用强烈、集中降雨和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等因素有关,其中地质地貌因素及较频繁的地震是泥石流发育的内在因素;而热物理作用强烈和集中降雨则是泥石流发生的诱发因素。近10年在东区兰尖铁矿、攀钢倒渣场、三堆子火车站、市造纸厂、攀枝花水厂等处多次发生泥石流,冲垮设施,淤埋道路,中断交通,损坏民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995年一次泥石流给渡口水厂造成经济损失30多万元。
滑坡市区编录在册的滑坡116次,其中东区弄弄坪至枣子坪片区24次,大型滑坡7次;炳草岗至马家田片区24次,大型滑坡4次;攀密地区41次,大型滑坡6次。
滑坡多为工程建设引起,60年代大规模工业建设开始后,由于工程建设切割自然边坡,导致边坡*固性受到破坏而发生较大滑坡达60余次,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1979年倮果三社由于切割边坡坡脚而诱发滑坡,造成两幢家属楼倒塌;1980年因修公路开挖边坡下切2米,每次爆破后发生滑坡,使炳草岗变电所受损。自然滑坡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雨季。地震也是产生滑坡的诱因。
8、交通枢纽
机场路
9、经济发展
工业
象牙微雕钢城(弄弄坪)夜景
1973年东区成立时,攀钢一期工程基本达产,并从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为发展地方工业提供优越条件。东区抓住机遇,发动群众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兴办一批“依托攀钢,服务攀钢”的街道工业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安置了大批待业人员、返城知青和迁入职工家属。攀钢在原有“五七”(注)连基础上成立企业公司,集体工业生产形成规模,成为东区最大的地方工业企业和第一税源大户。1979年街道工业企业已发展到70多家,区属工业总产值连续4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80年代工业企业步入改革开放时期,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增强了企业的自我发展和应变能力,钢铁、钒钛、建材、化工等工业生产已成为东区的支柱产业。以攀钢废次材、渣铁等为原料的加工业和为攀钢生产需要的辅助材料行业迅速发展,形成二级、三层次的工业格局和国营、大集体、小集体三种所有制并存的地方工业体系,区属工业生产进入持续、稳定发展时期。
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全区工业企业推进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区属工业适应市场化和发展都市型工业的要求,改善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促进优势企业发展,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期间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民营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东区区属工业发展速度与规模均居全市区县前列。
东区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钢铁冶炼为主、钒钛工业为特色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境内攀钢(集团)公司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中国最大、世界排名第三的钒制品基地,中国最大的钛制品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铁路用钢生产基地,具有年产铁410万吨、钢360万吨、钢材260万吨、钒制品14.5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2000年东区全部工业生产总值128.86亿元,占全市工业产总值的70.75%,比1975年工业总产值增长7.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8.90%。区属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37家,年总产值达10.16亿元,占东区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88%。
注:1966年5月7日,*指示: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工人以工为主、农民以农为主,也要学军事、学政治、学文化;学生以学为主,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以这样做。全国全军贯彻以上指示兴办和教育、生产单位皆以“五七”命名,如“五七干校”、“五七连”、“五七农场”等。
商贸旅游
大桥夜景
80年代初期成立东区集体商业企业公司,接管辖区集体商业企业和厂办商店200余家。90年代集体商业企业迅速发展,占全区商业销售收入的40%以上。个体商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至2000年发展到6000余户,从业人员1.8万人,销售额突破10亿元,纳税1300余万元。
东区境内除五大百货商场以外,70年代开始由市、区投资兴建集贸市场,至2000年已发展到29个,其中18个主要市场建筑面积共2.6万平方米,年成交金额达3.4亿元。此外还兴建建材、汽车配件、电脑、文化、家具、灯具等专业市场20个,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加上商铺林立的街道市场,东区已形成全市和周边地区的购物消费中心。
东区境内仅有4家对外贸易企业,外贸商品由畜产品、农副产品发展到钢材(坯)、钒渣、钒铁、钢轨等。2000年出口产品18种,建立长期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有29个。
东区境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城市风貌、历史文物、民族风情,加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商贸繁荣,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越条件,特别是冬季旅游得天独厚。除规划建设市内旅游景点线路以外,还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开辟有省内旅游线路5条、滇西北旅游线路8条以及港澳与东南亚旅游常线4条。旅游服务接待有旅行社9家、宾馆(酒店)24家。旅游产业逐步发展成为东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10、社会发展
教育
60年代中后期开发建设攀枝花工业基地,各路建设大军汇集境内,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为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境内各大企业(单位)自力更生开办幼儿园和中、小学校。东区成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区党委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辟多种办学渠道,基础教育迅速发展,形成具有新兴工业城市特色的办学格局,即由区属、市属及大企业办学相对独立的教育系统组成,以企业办学为主。80年代中期,区委、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健康发展。1985年基本普及初等教育达到国家一类地区标准,1992年成为全省第一批实现“普九”县级单位之一,1996年又启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至2000年境内幼儿入园率达98%以上;小学完成率达99.78%,毕业率100%;初中完成率达99.6%,毕业率99%;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6%(要求达到90%),境内各中学共向大专院校输送新生1.4万余人。同时发展中等专业技术教育,为市内企事业单位输送各类适用人才近5万人。攀枝花大学为地方兴办的全日制综合大学,已有10个系19个专业,在校学生5000余人;还有各类广播、函授等成人高等教育分院(站)招生1.2万余人。
科学技术
1973年东区成立以前,境内已有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攀钢钢铁研究所和十九冶建筑研究所。以后陆续迁入和新建一批*部属企业研究所和市属研究所,至1985年境内共有14所研究院、所,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50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主要分布于部、省属的重工业企业及其科研院、所。1973~2000年境内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共获得市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近500项。
文化
攀枝花工业基地开发建设初期,特区指挥部和各企事业单位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相继组建各类文化团体,因陋就简地开展演出放映活动。*和各省、市文艺团队深入艰苦的建设工地慰问演出,给早期的建设大军以巨大的鼓舞。特别是几位著名的文化艺术大师前来访问讲学并留下高雅的诗词书画,均为难得的文化财富。随着城市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各种固定的文化娱乐场馆与设施先后在境内兴起并不断现代化。同时各文艺团体也以东区为基地蓬勃发展并向周边地区辐射,文学艺术创作逐渐繁荣,影视广播、图书报刊等文化宣传载体的覆盖率与拥有率已达到或超过省内同等城市区的水平。
卫生
1981年市卫生防疫站即对境内游泳池进行卫生监测,1982年又监测各家影剧院,均建立卫生管理档案。1987年东区卫生防疫站依照国家《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开始对辖区的公共场所经营单位进行办证、监督。当年共办证124户,其中旅馆(招待所)67户、文娱业4户、理发业53户。日常监督251户次,监督覆盖面为100%。1992年开始配合市卫生防疫站对辖区内的公共场所经营单位进行日常监测,全年共监测71项次,合格65项次。1995年首次对辖区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实施日常监测,全年监测235户次、2280项次,合格2102项次。同时制定东区文化娱乐场所、美容美发、旅游招待业基本卫生要求和管理规定,对生产经营环境进行卫生监督监测,公共场所卫生质量明显改善。1996年东区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接受国家终末审评,其公共场所卫生情况得到检查评审小组的充分肯定。1999年在四川省公共场所卫生大检查中,东区的公共场所卫生得到检查小组的好评。2000年由东区管理的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增加到444户,从业人员1452人,年体检率98%、办证率100%、监督覆盖率100%、监测率100%,监测频率、监测合格率都达到国家公共场所管理条例规定标准。
11、旅游资源
灵秀阿署达
地质博览境内地处攀西裂谷,地质构造复杂,地史演变古老,地形地貌特殊,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可观察到海西早期层状长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层状岩体发育良好的层状和韵律层结构及其赋存钒钛磁铁层和世界上最大的钒钛磁铁露天采场。还可远眺晋宁造山运动形成的基底与盖层之间的区域角度不整合面,在荷花池观察由钠铁闪石、霓石花岗岩及英碱正长岩组成的A型花岗岩及金云火山等。
岩溶奇观兰尖铁矿至大黑山一带属岩浆喷溢造山的典型地带。在兰尖铁矿,可看到冷凝的层状辉长岩、橄榄辉长岩等钒钛磁铁矿岩。在光头山上可看到火山喷发的遗迹,突兀挺立,四周峭壁悬崖,山锥上部有一颈状内收,乃岩浆充塞火山喷口冷凝的结晶。山锥外围有环形分布的喷流火山角砾岩、熔结凝灰岩,皆若巨柱直擎主锥。在喷流火山角砾岩和熔结凝灰岩外还有梅花玉形若梅花,干枝清晰,实属罕见。
金沙夜月金沙江削山劈岭横贯境内。“金沙水拍云崖暖”,境内江段水势平稳,旅游泛舟饱览万里长江上游的钢城雄姿,体味“金沙夜月”、“金沙夜渡”的意境。在月光、水波的衬托下色彩迥异,与两岸灯火辉映,夜渡陡增奇异神秘。
钢城灯火东区城市建设布局错落有致,分中有聚,独具一格,楼房鳞次栉比,夜暮降临时万家灯火,自上而下宛如光的瀑布,五彩缤纷,绚丽壮观。境内炳草岗公园、南山观景台可俯瞰市区,更是观赏钢城灯火景观的最佳位置。
大黑山风景区位于金沙江之北,东区弄弄坪片区和攀枝花至密地片区之上,与仁和区务本乡接壤,面积3300余公顷。景区内森林茂密,藤蔓缠绕,间有局部草地,多悬崖奇峰,并有石林1处,溶洞3处。最高处老鹰岩海拔2920米,攀枝花电视转播台和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建于此地,铁塔高耸入云甚为壮观,风景区气候凉爽,距市区较近,到此避暑休闲的市民和游客甚众。
南山观景台设于大渡口片区金沙江南岸前进村台地上,与弄弄坪片区隔江相峙,可眺望攀钢及十九冶生产区、生活区,大渡口、炳草岗、攀枝花至密地片区亦尽收眼底。夜晚各片区灯火通明,重叠交错,江中倒影,与两岸浑然一体,是观赏钢城夜景的最佳去处。
奇果名花境内四季有花期。果品除芒果、石榴、葡萄、西瓜、荔枝、桂圆、番木瓜、香蕉外,还有3000亩枇杷、300亩*青枣和120亩花卉基地。
民族采风东区境内共有35个少数民族,包括彝族、傣族、苗族、白族、回族、傈傈族、纳西族等。各民族多有自己的语言,有的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宗教、信仰、住房、服饰、习俗风尚亦各有特征,民间传说、音乐舞蹈别具风采,还可参加和观赏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
攀枝花旅游一条街位于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倮果,集美食、购物、娱乐、接待、住宿和咨询等功能为一体,共占地1.2万平方米、开发商屋72套。
东区与泸沽湖、海螺沟、大理、丽江、昆明、瑞丽等国内著名风景区毗邻,一两天之内皆可到达。从攀枝花出发北去西昌可游览邛海、螺髻山,参观卫星发射基地;南下滇池、洱海,可观赏六诏风物;西去丽江、大理,可漫游泸沽湖,了解国内仅存的母系社会文化;转道中缅边境,还可领略异国风情。
12、民族情况
一、民族关系
攀枝花市第五届山城啤酒节活动现场
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1980年*给硫磺沟12户傈僳族每户500元的建房专项补助,把人字形窝棚改建成土木结构瓦房。*尊重民族习俗,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彝族聚居村每年举办火把节。1998年*出资78万元,村民出劳力把通往阿署达彝族村的4.7公里公路改造成水泥路面,还办起农家乐、度假民俗村。2000年*又出资80万元,把阿署达通往农纲水库4.9公里公路改造成水泥路面,推动了彝族村的农业开发和经济繁荣。倮果、密地村550名彝族村民因开发建设征地后住进了城市安置楼。
二、主要少数民族
彝族据彝族文献《六祖史诗》及《西南彝志》记载,彝族始祖阿普都木原居云南滇池一带,后因洪水泛滥,其六子为避难,迁徙繁衍于各地,形成多个支系。攀枝花境内的彝族,按其来源分为诺苏、理泼、水彝三个支系。诺苏也称黑彝,居住在米易麻陇和仁和区务本乡大火山等高寒山区,是彝族中的贵族(奴隶主)。水彝也叫白彝,多为黑彝的世代娃子(奴隶)。黑白彝等级森严,彼此不通婚。理泼又称红彝,历来与汉族混居,受汉族人影响较大。境内居住的彝族人,全部是彝族中的理泼支系,主要分布在阿署达村、倮果村和密地村,分别占该村总人口数的73%、56%和38%。彝族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受右所土司(彝族地方自治头领)和地方*的双重管辖,生活困苦,社会地位低下。彝族只有简单的生产、生活单词用语,不能独立完整地表达思想,无独立的文字,通用汉语言文字。解放以后与汉族混居的彝族,逐步与汉族通婚,与汉族人在生产、生活上的联系更加紧密,生活习俗、民族心理与汉族人大同小异。
红彝族喜歌善舞,文化生活独具特色。在劳作之余,节庆、婚嫁、丧葬以及青年男女相互倾慕等不同场合,均能用歌舞传情达意。境内红彝族常用的乐器有笛子、葫芦笙等。山歌在境内彝寨盛行,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
傈僳族傈僳族与彝族同源于氐族,古称“尼苏”、“力苏”、“离苏”,唐代《蛮书》称为“傈僳”沿用至今,傈僳族人自称为“傈僳扒”。境内金沙江两岸均有傈僳族分布。先年主要靠狩猎、采集生存,到40年代逐步改为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傈僳族分为“黑傈僳”和“花傈僳”两个支系。
境内傈僳族属于“黑傈僳”支系,主要居住在攀枝花村硫磺沟一带。住房为木板人字形窝棚或土墙茅顶房。傈僳族以玉米为主食,没有本民族文字,民族内交谈用傈僳语,与汉族交往用汉语。
*,傈僳族人刀耕火种,半农业半狩猎,常受外族和头人的压迫剥削,生产能力低下,生活极其艰难。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傈僳族靠*扶持解决了温饱,住上瓦房,适龄儿童都上学读书,和其他民族一起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东区地势由南往北倾斜,金沙江以北片区则向南倾斜,南北高,中间(金沙江)低,西高东低,地形起伏、高差悬殊500~1000米。
13、地方人物
张保纯(1932~2004)原籍辽宁省本溪市,中*员。1949年11月参加工作,在鞍山钢铁公司弓长岭铁矿当工人,后任矿团委组织干事、部长,鞍山钢铁公司团委组织组组长,弓长岭铁矿团委副书记,包头钢铁公司白云鄂博铁矿团委书记,矿党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务。
刘元鞍老师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并将作为优秀典型,进一步激励东区教职工为努力打造区域性教育高地、办人民满意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14、友好县区
鞍山市立山区
昆明市盘龙区
云南安宁市
上海市宝山区
北京市石景山区
泸洲市泸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