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百科

蚌埠市淮上区

科普小知识 2022-10-07 13:28:29
...

淮上区位于蚌埠市区北部、淮河以北,成立于2004年3月,东与固镇县的王庄镇接壤,北与固镇县的新马桥镇毗邻,西与怀远县魏庄镇和五岔镇相连,南以淮河为界,与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隔河相望。区境东西最长距离20.61千米,南北跨度16.34千米,总面积231.53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全区辖4个镇、1个社区,小蚌埠镇、吴小街镇、曹老集镇、梅桥镇。2013年6月份,蚌埠市实施新一轮区划调整,淮上区又托管了沫河口镇,人口7万人,面积167平方公里。

中文名称:淮上区

英文名称:HuaishangDistrict

行政级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安徽省蚌埠市

下辖地区:4个乡镇、1个街道

*驻地:滨淮大道

行政代码:340311

电话区号:0552

邮政编码:233000

地理位置:安徽东北部,蚌埠市区中南部

面积:245平方公里

人口:20.26万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皖C

GDP:65亿元(2013年)

1、淮上区概况


地图

淮上区成立于2004年3月,总面积245平方公里,辖4个乡镇、1个街道,总人口20.26万人。

淮上区处于北京至福州、上海至西安高速公路的交汇处,新区与合肥、徐州、宿州、阜阳、淮北、淮南、南京、滁州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已经建成的京沪高铁,蚌埠是重要的中转站,区内还拥有曹老集铁路货运站和淮河货运码头,新区地理及交通优势极为优越。新区还是承载蚌埠市商贸中心地位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将来的发展辐射重点是皖北和豫、苏、鲁交界地区。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淮上区成为中外客商的投资热土,淮上区广阔的发展前景还吸引了大批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商前来参观考察,使得蚌埠市发展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得以改善,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延伸产业链结构,使蚌埠市的产业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发展得以优化;淮上区的开发建设还将使蚌埠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大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提供强有力保障。

2、自然地理

2004年3月,区划调整,划怀远县的梅桥乡、固镇县的曹老集镇、中市区的淮滨街道与郊区的小蚌埠镇、吴小街镇组成淮上区。全区辖2镇2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区境地处淮河北岸,北纬32057′至33005′,东经117014′。东与五河县沫河口镇和固镇县的王庄镇接壤;北与固镇县的新马桥镇毗邻;西与怀远县魏庄镇和五岔镇相连;南以淮河为界;与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隔河相望。区境东西最长距离20.61公里,南北跨度16.34公里,总面积243平方公里。

淮上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南邻淮河,西接合(肥)徐(州)高速,北连南(京)洛(阳)高速,区境内101(省道)、307(省道)和206(国道)穿境而过。区境内规划建设中的蚌埠北岸淮上码头,设有6-8个千吨级泊位,年货物吞吐量可达120万吨。这里有优越的交通运输网络,即将通行的京泸高铁半小时即可到达南京,1小时20分钟即可到达上海,2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北京。便捷的区位优势将促使蚌埠——淮上发展成为东南沿海的经济技术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等优势互补和传接融合的“接力站”。

3、自然气候

气候特征

我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所以兼有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特点。全区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水等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因处在中纬度,冷暖风团活动交锋频繁,且变化大,加上隆雨集中,常有旱、涝灾害发生,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年平均气温摄氏15度,最低气温摄氏零下19.4度(1969年2月5日),最高气温摄氏41.3度(1959年8月21日)、年平均无霜期为216.8天、太阳辐射总量为119.1卡/平方厘米,夏热多雨、秋旱少雨、冬寒晴燥、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常年干燥度为1.05。暴雨天气系统主要受涡切变和台风影响,大多出现6至9月份,期间约占全年的60%至80%,隆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平均隆雨量为837.8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565毫米(1956年),最小年降雨量为376毫米(1922年)。汛期暴雨集中,成灾暴雨多发生在7至8月份。降雨年际、年内分配不均,是造成本区洼地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春季:约始于3月26日,止于5月20日,历时56天。这是风向转换交替的季节,西北风随着大陆增温,蒙古高压*减弱而衰退,天气忽冷忽暖,常有寒潮、大风、晚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夏季:约始于5月21日,止于9月20日,历时123天。常受到东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多刮东南风、南风,炎热、潮湿、多雨,暴雨中伴有雷电,雨量集中,淮河、北淝河水位陡涨,易造成洪涝灾害。入伏后,日照足,地面蒸发量大,时有伏旱出现。

秋季:约始于9月21日,止于11月15日,历时56天。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逐渐减退,北方冷高压*增强南下,气温日渐降低,常有秋高气爽天气。但异常年份也出现夹秋旱或阴雨边绵天气,形成渍涝。

冬季:约始于11月16日,止于次年3月25日,历时130天或者131天。主要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多西北风,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偶尔寒潮南下侵袭,气温骤降,伴有雨雪,常有12月至次年2月间造成灾害。

4、历史文化


双墩文化遗址

淮上区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淮河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中华文字起源的源头之一双墩文化遗址。区辖小蚌埠镇双墩村出土的双墩遗址,距今已有7300多年,被列入2008年度中国10大考古新发现第一名,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双墩文化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遗址发现的陶器刻划符号已具有表意的功能,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佐证了淮河先民的灿烂文化,可与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相媲美。区境内还有叱咤三国的风云人物曹操的遗迹——曹操屯兵场、曹操点将台、三步两桥、七十二井等名胜古迹和建于500年前至今香火盛行的龙华禅寺以及三汊河*自然湿地公园。

5、产业发展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亿元(沫河口12亿元),增长15.5%,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3%、19%、11%;实现财政收入7.06亿元(沫河口0.16亿元),增长3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5亿元(沫河口0.09亿元),增长39.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沫河口50亿元),增长6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25元,增长0.6%。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园区承载能力提升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23家(沫河口48家),新增14家(沫河口5家),实现增加值68亿元(沫河口23.2亿元),增长21.5%。完成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6000万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家,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工业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累计入驻企业245家,新增10家,实现产值165亿元,增长21%,占全区经济总量的34.1%。沫河口工业园区发展步伐加快,累计入驻企业127家,新增5家,实现产值95亿元,增长18.8%,占全区经济总量的19.6%。两大园区已成为全区工业发展的大平台、招商引资的主载体。

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曹老集镇龙虾养殖基地

曹老集镇龙虾养殖基地全年实现粮食总产19.83万吨(沫河口10.76万吨),增长0.84%。蔬菜种植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升。新增蔬菜标准化棚室4600亩以上,新增良种繁育面积1万亩。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成片造林8000亩。苗台、双墩、九台、三铺等8个村跃入人均收入超万元村行列。美好乡村建设推进顺利,全年投入9550万元,启动了蚌埠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完成村庄道路26.1公里,铺设管网27.51公里,新(改)建卫生、教育、体育等村级公共服务项目25个。全年累计整理土地3.95万亩,复垦土地2868.6亩,新增耕地开发500亩,流转土地2.97万亩。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9000多万元,新(改)建中小型泵站13座,加固北淝河防洪堤31.1公里,新建配套大中小沟桥涵闸108座,改善除涝灌溉面积4.98万亩。全年培训新型农民3000余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6.7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9亿元。

三产发展后劲增强,商贸物流彰显活力

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10.5%。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国购广场、凤凰城、绿恒?春江明月开工建设,通成紫都铭苑、陶然北岸二期、丽景天成二期、怡康外滩花园交付使用,全年完成投资55.3亿元,开发总面积302万平方米,销售面积达74.6万平方米。商贸物流园区发展加快,共引进项目22个,当年完成投资20亿元。中石化石油中心、义乌加工区等项目启动建设,通成城市综合体、中华玉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义乌国际商贸城主体市场、海吉星一、二期等项目投入运营,义乌国际商贸城承接二马路、太平街划行归市圆满完成,华运市场搬迁安置顺利结束,园区集聚加快,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实现交易额达80亿元,被正式获批为全市首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招商引资成效凸显,项目带动势头强劲

围绕园区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深入推进驻点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中小企业园区招商,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7个,实际到位内资6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5个,成功签约中港TC产业园、高桥电缆等亿元以上项目12个。全年实施重点项目22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5个。实施省“861”项目41个,完成投资46.5亿元。实施市“3461”项目70个,完成投资80亿元。天津宝岛电动车、中小企业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新谋划亿元以上项目136个,项目储备规模达400亿元以上。

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市容村貌明显改观

探索实施征迁工作新机制,强力推进“十大工程百日攻坚”和“年终大会战”活动,全年实施拆迁项目128个,拆迁面积134.2万平方米,交付净地7300亩。城乡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加快,9.1公里金山湖县乡道路改建基本完成,双墩路桥、龙华路桥建成通车,昌隆街等7条主干支道路建设加快,主城区天然气管道、两个园区自来水干支管网、盛世玻璃10KV专用输电线路铺设完毕,6.1公里长昌盛路等11条道路建成通车。城市新形象提升工程加快实施,淮河景观带、国购广场启动建设,明珠广场、五源港口码头有序推进,淮上大道、解放北路、龙华路东段、蚌固路提升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城市管理属地化、环境保洁市场化成效显著,28条城乡主要道路纳入市场化保洁。大建设各项指标继续位居全市前列,实施项目26个,完成投资22亿元,投资额较去年翻一番。全年开工建设84万平方米安置房,建成41万平方米,安置回迁群众3766户。全面完成三年棚户区改造任务,棚户区改造157万平方米,15280户。防违控违整村推进工作启动,新增违建图斑应拆尽拆,违法建筑得到有效控制。深入开展征迁“纠偏纠错”活动,全年纠偏221户补交房款488万元,收回门面房18套,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财税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首次突破七亿元大关,达7.06亿元,财政收入质量较高,结构不断优化。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三公经费”得到从严控制,民生工程、重大项目、美好乡村建设、公共服务等支出保障有力,全年支出5.3亿元,较去年增长36%。教师绩效工资、政法经费改革全面落实。完成对达实、*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争取省级财政担保资金3000万元,协调企业贷款8亿余元。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吸筹社会资金6亿多元投入城市建设。

6、民生工程


中医院鸟瞰图

35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累计投入资金2.98亿元,增长35.5%。六类生活补助保障项目累计发放保障金770.6万元,9301名城乡居民、1133名五保户、394户享受计生奖扶家庭和952名享受医疗救助居民的各项保障落到实处,136名生活无着人员、1032名重度残疾人得到救助。三类社会保险项目累计拨付资金1.03亿元,15.9万人参加新农合,14.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73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类教育培训项目稳步实施,累计拨付资金1018.8万元,1.25万名学生享受义务教育制度,300余人次完成教育就业技能培训,吴小街镇公办幼儿园建成使用。三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累计投入资金541.2万元,15.6万人享受基本卫生覆盖,3562人免费享受婚前医学检查,1470名农村孕产妇获得住院分娩补助,148名贫困重症精神病人得到救治费用补助。六类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扎实推进,累计投入资金3669.6万元,28万亩农田参加政策性保险,580户农村居民享受清洁能源服务,基本建成公租房386套、廉租房2684套,100户农村居民危房得到改造,4座农村公路危桥加固完成,1万人饮水安全得到保障,18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圆满完成。三类文化建设项目深入推进,累计投入资金99万元,小蚌埠公共电子阅览室建成,5个文化馆(站)免费对外开放,52个农家书屋出版物全部更新。九类市级民生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累计投入资金1634.1万元,各项民生工程提前一个月全面完成。


安徽科技贸易学校效果图

义务教育工作有序推进,全年拨付专项经费2094万元。成功组建蚌埠三中教育集团淮上实验学校和二十中校区、蚌埠第一实验小学淮上分校、市直机关二幼和蚌山幼儿园教育集团淮上分园,教育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偏远地区学校教师交通津贴机制实施,新聘教师64名,培训教师2000余人次,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升。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蚌医二附院、蚌埠肿瘤医院开工建设,区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区卫生服务综合楼、梅桥镇卫生院建成即将运营,区急救中心、吴小街镇卫生院投入使用。积极推进“诚信计生”,创建“幸福生活e站”,深入开展“四新”创建活动,全年人口出生率15‰,政策符合率88.2%。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民创业行动深入开展,全年新增私营企业208家、个体工商户2344户。“六五”普法荣获“全省‘六五’普法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依法治区得到进一步加强,“*平安区”创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环境明显好转。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下降7%。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全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有序推进,妇女儿童、残疾*益有力维护,人事、环保、消防、国防动员、民族宗教、机关事务、老龄、档案、侨务等工作均取得了可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