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战争是怎样的?为何说七年战争也是一场世界大战?
说起欧洲历史上的七年战争,这是发生在1756年到1763年期间的战争,当时欧洲各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群雄崛起,利益争夺家具,世界格局重新组合,争斗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一场以整个欧洲为核心,波及到海外殖民地之间的战争也在悄然酝酿着,而最终战争爆发。那么为何说七年战争也被称得上是世界大战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七年战争之前的欧洲格局,可以用群雄跃跃欲试,个个剑拔弩张来形容。这时曾经称霸于欧洲大陆的法国已经大不如从前,再没有实力和精力掌起欧洲大陆群雄崛起的局面,路易十五统治下的法国陷入财政危机而不能自拔,国家内外交困。而此时以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的新兴国家正在迅猛崛起。
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1740年上台后,建立和加强集权统治,强化国家机器建设,废除农奴制,鼓励移民,完善交通,推动工商业,发展教育、标榜科学和理性,建立普鲁士科学院。军队从8万扩张到了20多万,成为欧洲大陆强国之一。
奥地利的特雷西亚女皇在1740年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通过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击败了普鲁士、英国、法国等干预者,不仅巩固了统治地位,还采取加强*集权,实行征兵制度,推行土地改革,没收教会财产,奖励工商业等手段,让奄奄一息的哈布斯堡王朝恢复了元气,走上了复兴之路。
作为欧洲领土最大的俄罗斯也不甘落后。1689年,彼得大帝*后,开始学习西方,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支持发展工商业,发展西方式教育。还通过21年的战争,打通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之后的几代沙皇继续推行改革和对外扩张,在欧洲大陆的强国地位一直未变。
此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8世纪早期英国的工商业已经雄踞欧洲首位。又改革农业使粮食等农产品丰富起来。经济发展的高速,国家实力的增强,使英国难以抑制向海外扩张的冲动,而前任霸主法国挡住了它向海外扩张的道路。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8年的结束让欧洲迎来了8年的平静。然而,这种平静的背后却暗流涌动。因为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的崛起,已经打破了欧陆均势,各国都有盘算,都在积蓄力量,准备新一轮扩张。而此时英法殖民扩张的竞争,普鲁士和奥地利对德意志霸权的争夺,俄国和普鲁士在波兰扩张上的纠纷,等等都在尖锐激化。
这就促使了欧洲各国关系的重组。因有共同利益的存在,普鲁士与英国结盟,法国和奥地利、瑞典、萨克森和俄罗斯逐渐联手。英普结盟后陆续有德意志小邦汉诺威,以及葡萄牙参与,而法奥同盟则包括瑞典、萨克森和后来加入进来的西班牙。
平静背后的战争准备一切就绪,只待有人来挑起战火。1756年8月,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首先出兵德意志的萨克森,欧洲大陆战火就此点燃。紧接着,奥地利特雷西亚女皇宣布参战。按照法国和俄罗斯缔结同盟的约定,法国的路易十五和俄国伊丽莎白一世最后也决定加入了对普鲁士的战争。
一时间普鲁士陷入以一抵四的被动局面,面对如此情况,英国并不急于加入。而是在腓特烈疲于应付,几近绝望,甚至两次想要自杀的危难时刻,英国才出了手,给予普鲁士大量定期的资金援助。以保证普鲁士不至于倒下。
同时俄国突然退出战争,让普鲁士有了喘息之机。这是因为腓特烈崇拜者彼得三世在1762年接替伊丽莎白一世之位,俄国转而支持普鲁士,并与瑞典联合进攻奥地利。没几个月叶卡捷琳娜二世政变上台后也选择了退出战争,因为毕竟当年她与彼得三世的联姻得到过腓特烈二世的大力支持。此时的法国被英国的海外扩张搞得焦头烂额,早已无心再战。最后只剩下执着的奥地利,胜利开始向英国和普鲁士招手。
在海外战场英国完胜法国,至此英国和普鲁士的胜利已成定局。1763年英法签订了《巴黎和约》,英国获得了法国割让的大片海外殖民地,而普鲁士与奥地利也签订了《胡贝图斯堡条约》,获得西里西亚。最终,七年战争以英国和普鲁士的巨大胜利而结束。
七年战争,英国收获巨大。在岛内,完成了合并苏格兰,此后不久又吞并爱尔兰,建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在亚洲,控制了印度全境;在北美,也几乎一家独占,一举奠定了世界性大国的地位,使其安安静静地保持近一个半世纪的世界霸权。
七年战争,也让普鲁士成为欧洲真正大国。使其在德意志诸邦中的地位更加巩固,并有能力与奥地利相抗衡,为最终统一德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七年战争,让曾经的世界霸主法国成为最大的失败者。战争使本就十分拮据的财政雪上加霜,无奈大借外债,提高税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酿成1789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大革命。
从上述介绍的战前格局、战争过程和结果来看,七年战争确实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法相比,但却有近似类同之处。
从参战国家的数量看,七年战争直接的交战的两大阵营,一方是英国、普鲁士、荷兰、汉诺威、葡萄牙,另一方是法国、奥地利、萨克森、西班牙,还有打了一半撂挑子不干了的瑞典,后半截子倒戈的沙俄。还有间接参战的美国、中国、印度、菲律宾。这样算起来参战国家的数量达15个之多。虽然不能与一战的30个国家参战、二战的60个国家相提并论,但在当时参战国的数量也是空前的。
从战争波及的范围看,七年战争波及到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说到波及范围,前文提到了间接参战的美国和中国。
其实,美国的独立七年战争是有一份功劳的。是它让美国产生了独立的觉醒。由于战争消耗巨大致使英国财政拮据,就通过向北美增加税收来弥补。结果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在法国和西班牙支持下的美国,终于在1783年获得独立。英国还为了钱,把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广大土地卖给美国,让美国有了发展成为大国的基础。
中国被扯了进来,是因为沙俄参与七年战争时,担心东边这头大清国乘机收复领土,于是就挑唆、煽动准葛尔部屡次*,害得大清从雍正九年也就1731年出兵,到乾隆二十二年就是1757年,前后用了26年的时间,花了大把的银子才搞定西北。
以上可以看出,虽然七年战争覆盖欧洲、北美及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但除北美易洛魁联盟被沙俄拉下水间接参与战争的清王朝之外,其余参战方都是欧洲国家及其殖民地。因此,七年战争充其量也只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洲际战争”。不过虽然只是洲际战争,但其对参战各国及世界局势的影响,并不亚于二十世纪爆发的两场世界大战。
从战争的宣传动员看,七年战争之所以被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是因为它在很大意义上,不是一场“全面战争”,而是“有限战争”。就是说参战各国都是君主制国家,无论是战争宣传、社会动员,都无法达到第两次世界大战的全民动员程度。
你像当时有一位英国作家去法国,过海峡时才想起来两国正在打仗,而自己已经忘了带上护照。结果他到了巴黎非但没有遭受责难,反而受到热烈欢迎,而且法国*很快就给补发了护照。还像当时的普鲁士柏林人举行集会游行,向王室表达他们坚决拥护战争的想法,而腓特烈二世对此非常不满意,并告诉他们守好一个普鲁士人的本分,该干啥干啥去,不要多管闲事。这样的事情,在一战和二战时是不可能发生的。
从交战双方力避消耗看,七年战争时尽管各国生产力水平较高,武器也在更新换代,但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仍让交战双方对大量的国力消耗和惨重伤亡惊心动魄,这让双方不约而同地开始避免会战,力避过量的消耗和伤亡。这样一来,交战双方玩起了用少量的军队不停的机动到后方,以切断对手补给线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伤亡。正是由于欧陆国家惊心于战争的消耗,刻意的回避会战,使得这场战争在欧陆陷入迟迟不能分出胜负的僵局。而一战、二战根本没有这样的顾忌,为了消灭对方不遗余力、不择手段,所以七年战争只能算是零次世界大战。
从战争的伤亡数量看,七年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著称。战争总共造成了大约90万至140万人死亡。一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而且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造成了严重损失。二战约有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战争中军民共伤亡约9000余万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所以七年战争在伤亡数量也无法与两次世界大战相比拟。
其实,说到底七年战争是欧洲大陆上,君主制时期最后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此后大革命时代来临,战争的形态开始改变,“全面战争”、“全民动员”的开始兴起,也就是说七年战争的战争宣传、社会动员和波及范围根本达不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程度,战争的空间、血腥、残暴都没有像两次世界大战那样。但其时间之长、参战国之多、波及面之广、损失之重、消耗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仅次于两次世界大战。因此有人把七年战争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