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大雨必涝 专家呼吁排水防涝体系不能看天建设
暴雨过后,第二年将非常重视排水和防涝。干旱过后,第二年人们开始关注水资源。
■我们的记者周希坦
6月4日,北京的天空阴云密布。早上,北京北部延庆县天很黑,下着倾盆大雨。11点,北京气象台发布蓝色暴雨预警信号。
6月1日,北京正式进入汛期。三天后,大雨接踵而至,城市内涝问题再次袭来。
暴雨内涝已成为许多大城市的常见病。为此,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排水和防涝系统。2011年**一号文件也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防洪、抗旱和减灾体系。这两个时间节点基本重合。
然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至恺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难题,而目前我国存在一个问题,“暴雨过后,第二年我们将高度重视排水防涝”干旱过后,第二年人们开始关注水资源问题。“如果我们不真正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就很难在10年内实现修建排水和防涝系统的计划。
防涝工程体系欠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排水系统的改善逐渐成为*公共支出的亮点。为了应对今年的汛期,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哈尔滨等城市加大了对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改造的投入。
然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汛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项认为,单纯强调增加排涝能力是不科学的。“以北京为例,清河和通惠河的排水能力有限。如果我们只增加城市的排水能力,一旦超过河流限制,将导致更大的灾难。”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周宇文表示,城市排水和防涝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但中国大多数城市没有实用的城市防涝系统,这是许多地方遭受水涝灾害的根本原因。
国务院通知提出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排水防涝体系。那么,它怎么会更完美呢?
向告诉记者,在合理提高城市排涝能力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入渗、蓄水等措施就地消化雨水,这是控制城市内涝最有效的方法。
局部消化可以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减少公共投资,重建排水管网。这样,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可以有效补充地下水,真正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很少有蓄水和防渗措施的计划,更不用说已经实施的计划,也缺乏相关的法规。
快速的城市化不能逃脱指责。
早在2004年,陈至恺就指出,在洪灾损失中,增长最快的是城市和城市化地区。同一降雨条件下,城市内涝损失呈上升趋势,损失约为河流洪水的两倍。
2010年,住房和建设部组织了一次对351个城市的全国性调查。调查发现,在2008年至2010年的三年中,全国62%的城市经历了内涝。其中,有137个城市发生了3次以上的内涝。
去年的“7月21日”暴雨是北京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对此,周宇文表示,最直接的原因是城市化进程过快,原有的排水设施无法再承担目前的责任。
陈至恺还说,这与城市建设注重表面文章,排水防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城市建设的发展已经取代了原有的自然排水系统,而没有考虑与自然排水系统相结合的问题。现在内涝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五年前,深圳计划建设一座具有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城市。结果,它陷入了排涝的问题。作为专家组成员,陈至恺在参加*后发现,深圳有50多个村庄占领了这条河道。
"为了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排水和防涝系统,我们必须清除城市中的村庄."然而,这些建议无疑给当地*带来了难题,最终被搁置。
防涝体系建设需要科学规划
为了消除汛期可能出现的危险,北京今年将建造19个新的储油罐。目前,北京凤仪大桥西南侧一座总库容11000立方米的下沉式水库正在紧张施工。
事实上,很多年前,一些专家提出通过修建水库来解决下沉式立交桥的排水问题。然而,直到去年的“7月21日”暴雨,北京才开始采取行动。
“暴雨过后,明年将高度重视排水和防涝;干旱过后,第二年人们开始关注水资源。多年来一直如此,只有抓住这样的机会才能促进科学研究。”陈至恺无奈地说道。
他认为,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的建设需要科学全面的前期规划,“只有把握全局,局部措施才能奏效”。
同时,我国在排水管道的建设或改造方面一直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虽然我国于1998年颁布了《防洪法》,但仍没有《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 "向表示,这导致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缺乏相应的防洪评价,在洪水灾害中难以避免占用或阻碍泄洪通道的工程损失。
“事实上,只要提高地铁门槛,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在地铁里看瀑布’的情况。然而,如果没有相应的规定,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李云说。
中国科学新闻(2013-06-05,第一版集锦)
上一篇: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