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大学应该回归其本义
编者按:我们一度担心大学是否会坚守“象牙塔”。然而,今天,当大学向社会张开双臂,不再脱离现实生活时,一些社会氛围的侵入使我们再次寻找大学的真正意义。从大学学术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文如民教授简洁生动的语言,值得我们深思大学的本义回归。
如果我们不正确理解和坚持大学的“本义”,不在本科教育的“大盘”上下大力气,只想投资一些钱,培养出见效快的人才,那么所谓的“创新型人才”就什么也不是了。
大学的原意是培养人才。本科生的培养是整个大学教育的基础。这个年龄的学生正进入成年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学术兴趣、知识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一个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能否形成良好的人格心理,能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模式,能否具备未来职业发展或进入科研院所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科阶段。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本科教育无疑是所有教育阶段中最重要的。与以专业为主的研究生教育相比,本科教育更为基础,是以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学科规模要求更加完善,对教师和其他教育方面的投入更多,需要各方面的合作,需要相当多的学术积累和“小环境气候”。总的来说,它的教育成本更高,也更难显示“结果”。一个专业要有一两个有很强学术实力和相应教学条件的老师,几年内招收有潜力写好论文或赢得重要项目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并不难。然而,要想在某个本科部门做好工作,需要大量的学术积累来培养学生中的一些优秀人才,这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做到的。人们通常更关注本科,而不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大学的研究生。一所大学获得了哪些奖项,有多少论文,有哪些项目?人们可能不记得了,但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杰出人才来自哪个大学或系。因此,本科教学应该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核心标准。
问题是这个事实现在被普遍忽视了。浮躁和欣喜的心态让许多大学管理人员仰视。他们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博士项目、重点学科和项目。他们在互相竞争。大多数大学可以培养研究生,甚至有博士项目。几乎所有大学的精力都集中在博士项目和科研项目上。因此,本科教学越来越不受重视。结果,越来越多的博士和硕士项目被招收,“萝卜比泥快”。从数量上看,种植质量下降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本科教育,据说是通识教育。事实上,教师们大多在努力获取科研数据。很少有人关心大学生的培养。大学的“本义”就这样被抛弃了。目前,人们一直呼吁培养“创新型人才”。如果他们不正确理解和坚持大学的“本义”,不在本科教育的“大盘”上下功夫,只想着投资一些钱,培养出见效快的人才,那么所谓的“创新型人才”就什么也不是了。
如何改变大学急功近利的风气,重视本科教育?关键是教育和学术管理部门必须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不要去评判论文和项目的数量,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让重视本科教育并有自己特色的学校和部门有前途,有成就感和效益。这个问题已经争论多年了。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并下定决心推进改革。
大学正被所谓的“评价文化”所阻碍,学术评价符合“人类情感”。大家好,大家好,活着很好,但是学习将毫无意义。
二十年前,对硕士或博士论文的评价是非常严肃的。当时,评估体系没有现在那么严格。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自我意识。当时,大多数教授仍然害怕学术尊严,不敢轻易“放水”。我记得我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中国文学硕士学位。在该系的19名学生中,有3名没有通过答辩。在辩护会上批评和争论是正常的。当时,论文的总体水平很高。原因之一是有严格的评估检查。
然而,虽然有评估系统,如匿名评估博士论文,他们往往是无用的。一些学校为博士论文提供外部评审。评审员名单可由讲师本人指定。他们都邀请了一些“友好”的同事。受邀评审的专家都知道论文是谁写的。他们只能对论文说赞美的话,很少因为质量差而被卡住。这个级别只是名义上的。在第二个层次,我进入了论文答辩。这一次,我面对面地遇到了我的导师。我甚至更有礼貌。即使有批评,那也是“一点责骂和一大帮助”。很少有人敢坚持原则,投票反对不合格的论文。一些老师认为辩护实际上是为了帮助人们。如果你坚持原则,投票反对不合格的论文,或者批评太多,甚至你的学生的辩护也会受到影响。我们必须使学术评价符合“人情”。你好,我很好,每个人都很好。因此,很少有博士论文在审查和答辩期间未获批准。评估系统就在那里,参与评估的专家也可以从中学习。然而,每个人都被这种“人性化”的氛围所限制,即使面对非常糟糕的文件,他们最终还是让它过去了。专家只能随大流。如果他们在学习上竞争,这似乎是不合适的,所以越少认真学习的人邀请他复习。对于学生来说,当他们看到所谓的复习和辩护时,他们的学术尊严感就消失了。这就是所谓的“评价文化”。
事实上,它不仅仅是学位论文评价,还包括教学评价、项目评价、职称评价等其他方面。,它们彼此相似,都被这种“评价文化”所阻碍。
在这种充满和解与妥协的“评价文化”的氛围中,无论这个体系有多好,它仍然只是名义上的。有没有办法从制度上遏制这种不健康的趋势?大家好,大家好,活着很好,但是学习会很无聊。不久前,我读了北京大学何怀宏先生的一篇题为《知识分子,以独立为第一义》的文章,呼吁探索和保护知识。已经有很多类似的提醒,读了之后我仍然有一些感觉。多年来,许多学者都高度赞扬陈寅恪的“独立精神”,但独立在哪里呢?这仅仅是在反抗真正的权力话语的想象中吗?还是只是在《愤怒的青春》快乐篇里?在我们可以“独立”的空间里,我们都放弃了必要的“独立”了吗?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原本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甚至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然而,人们学会谋生的势利观念正在掏空大学文化的基石。
与五六十年代相比,甚至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学生相比,今天的大学生都太世故和精明了。可以说,现在流行着“四大主义”,包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庸俗现实主义,这些都充斥着许多大学校园。为什么?当然,这与整体气候和环境有关,但也有直接的原因来审查学校教育。
为什么要上大学?入学教育也可能把一些主要原则放在正确的位置,但事实上,办学的理念是务实的,这不能不影响学生的成长。当我在南方的一所大学讲课时,一名新生向我抱怨说,“就业办公室”的老师给他们上了第一堂如何准备找工作的课。这位同学说,天啊,我被高中的高考逼得上气不接下气,所以我很轻松地就上了大学,马上就有了就业的压力!这位同学的抱怨值得我们大学管理者深思。虽然大学生就业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学校也不能忽视,但大学教育都是由“就业”这一指标和需求所控制的,因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在这样一个充满实际和实际利益的氛围下,理想主义能在哪里生存?
此外,我们多年来一直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方法僵化。它不能回答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疑问,更难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那些上学的人可能会在课后立即被庸俗的空气解构和颠覆。学生有必要了解国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我们的*国家,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它不能是僵化的、强迫的“灌输”,也不能是高尚的、脱离现实的。必须充分考虑被新一代学生接受的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教育还需要增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分量和内容,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食粮。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对整个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价值的基本看法,包括生命的意义、真、善、美、生与死的本质、人与自然、人性与社会性、社会公平的标准、伦理道德的底线等。这些问题有其根源,涉及对生活和社会的基本看法,其中一些问题充满哲学意义,涉及终极关怀。对这些原创性问题的探讨和探索也将导致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这可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追求和思想行为方式。这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本来就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比知识的获取更重要。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思想教育,寻找提高思想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大力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也许我们不能改变整个社会时尚,但至少大学应该有一些理想,一些追求,并能够承担起精神高地的责任。(作者是著名学者,山东大学杰出的一级文科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前任系主任)
下一篇:辟谣;塑料袋制紫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