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院士亲率“IPCC”作者团队授课国科大
“IPCC专家回答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惨痛教训(秦大河院士现在发言)!!”2017年6月2日,这是“气候变化科学导论”的最后一堂课。资源与环境学院2016级研究生陈宫在他的朋友圈中表达了这一感叹,并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家科技大学”)博士后秦大河的照片,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在讲台的另一边,有10名教师坐在两排等待学生提问。
自2015年以来,时任气专委第一工作组(即“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共同主席的秦大河,带领气专委中国作者团队在国立科技大学开设了“气候变化科学导论”研究生课程。由20名成员组成的教学团队都是参与编写气专委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中国作者,也是一名在一线从事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
“气候变化”通识课程
当前,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此外,气候变化不仅局限于地球科学领域的自然科学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涉及国家政治和经济利益、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
什么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我们,我们如何应对?中国在气候谈判游戏中的态度是什么?
为了科学和系统地传播这一知识,让学生了解气专委的背景和影响,秦大河与20名“重量级”教授在国立科技大学开设了研究生专业课程,整合了气候变化的科学理论基础、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及如何减缓气候变化。“每个老师只负责解释他或她最好的研究领域。我们希望互补优势,并认识到气候变化科学所教授的知识并不短缺。”秦大河说。
据他介绍,本课程主要讲授气候变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当前世界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熟悉政策措施、技术选择和国际治理体系,培养敬畏自然、珍惜资源和节约能源的意识。"重点是培养国际视野、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作者注意到,除了有地质、科学和工程背景的学生外,这些课程也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系,以及任何对气候变化感兴趣的研究生。“多学科背景的学生的参与对形成国际视野、培养全球观念和跨学科思维方式大有裨益。”秦大河欢迎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学生参与并相互激励。
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同时开设“气候变化科学导论”课程。
强大的专家团队。
秦大河是这门课程的首席教授。此外,中国科协首席气象科学传播专家翟攀茂作了题为“气候变化观测事实”的演讲;南京信息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廖宏负责“气候变化与全球碳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作了题为“减缓气候变化战略”的演讲;中国气象局科学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高云做了题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演讲;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罗勇做了题为“气候变化的影响”的演讲...教学团队包括学术权威、科普专家和*官员。
”秦上校一喊,我们就齐心协力地准备课程,改进学科体系。“团队中的一名教师说,他们和秦大河冒着雪崩的危险在冰川上吃饭、睡觉。”他们不是战友,比战友好。"
肖存德,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讲师,秦大河第一位博士生。在课堂上,他更愿意成为一个启蒙者,“激励学生去探索,让他们明白,在思考中没有束缚,任何知识都有空间。”
在罗勇看来,师生平等交流对于学术研究非常重要。在建立学科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与该领域的其他学者进行交流,还要与其他领域的学者进行讨论
同行交流和与学生分享更多的思想和知识也是这种“重量级”团队教学的主要优势和特点之一。
秦大河还要求,当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上课时,与模块相关的教师也应该上课并相互提出建议,以便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每学期结束时,秦大河仍然需要添加一个新的链接——“问答”。在问答课上,每个人都随机提问,教师给出他们对相关问题的专业意见。与一个老师回答所有问题相比,这种方法更科学、更客观。秦大河说。
他不仅是科学家,还是教育家。
忙碌的秦大河通常会在飞机于凌晨4点抵达北京时赶到学校,并在食堂吃完早餐。然后,它很早就来到教室与学生“交谈”,以便在上课前了解他们的学科背景。几年来,这已经成为秦院士讲课的习惯,以便在讲课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使学生更好地消化课堂内容。
在从国家气象局局长的职位上退休,并在社会上切断了许多兼职工作后,秦大河为班级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时间。
他认为,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生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广博知识”和“广博知识”方面下功夫。“我们必须让他们既是科学家又是领导者,”秦大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资源和环境领域,有一些决策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年轻的学生将在未来的专业和管理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除了“气候变化科学导论”,秦大河还有另一个“小组教学”课程“冰冻圈科学导论”。
1989年7月,秦大河参加了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国际科学考察。他穿越了5986公里的南极点和“人迹罕至的地区”。1990年3月3日,他到达了远征的终点——苏联和平站。他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人,收集了800多个雪样本。特别是,他在南极洲的“人迹罕至的地区”收集了一整套珍贵的冰雪样本,填补了冰川学研究的空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位拥有南极表面1米以下冰雪样本的科学家。
长期从事冰冻圈与气候变化研究的秦大河,通过多年的工作和努力,拓展了“冰冻圈”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提出并初步构建了冰冻圈科学的理论框架,领导建立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冰冻圈科学学会,编纂了冰冻圈科学词典、词汇和系列冰冻圈科学书籍,发展了冰冻圈科学。
"这些都是在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就."国家科技大学副校长说:“秦院士仍然是首都环境领域学位委员会的主席,负责制定首都环境领域的学位授予标准和培养方案。”在国立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之初,秦大河是首任校长。
采访结束后,他应国家科技大学本科生的邀请,作为嘉宾在“院士报告厅”发表题为“气候变化与冰冻圈科学的发展”的演讲。讲座结束后,秦大河再次去北极进行科学考察...
(作者是国家科技大学记者团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