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传播角度看英国“佛系抗疫”
3月12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英国已进入流行病“延迟”的第二阶段,并将利用“集体免疫”来抗击这一流行病。后来,英国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爵士(Sir Patrick Vallance)也为*的防疫政策进行了辩护,指出英国的“群体免疫”方法是为了减缓疫情的发展,增强民众的免疫力。
这一政策出台后,国内的自媒体也明显分成了两派。其中一个小组由科学家饶毅代表。他们认为这种所谓的“群体免疫”方法是谎言。没有疫苗,“群体免疫”只会导致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这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另一组由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团体免疫的前世”来代表。他们支持英国*和科学顾问的政策,指出这是最适合英国情况的方法,也是最高水平的人道主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英国的防疫政策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回到科学传播的核心理念来分析这个问题。
英国应该是研究科学传播最早、最深入的国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j d .伯纳德就在他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提出了科学传播的概念。他认为科学交流的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的交流,还包括与公众的交流”。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也发表了《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强调科学传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科学传播。
现代科学传播概念最重要的一点是将传播引入科学,这也不同于传统的科普概念。传统的科普观认为,科学的普及是单向的,即科学界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的方向是单向的,即从掌握科学知识的人到不掌握科学知识的人,而隐含的前提是科学必须是好的。这也是我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所看到的。只有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向我们介绍了科学知识。
但是今天,这种流行科学的方式已经改变了。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新的自我媒体的出现也使公众参与科学传播成为可能。因此,我们更迫切需要将传播引入科学,发挥*、科学界、媒体、公众、非*组织和其他力量的共同参与,让公众了解科学,参与科学传播。因此,相应地产生了三种科学传播的应用模式:缺陷模式、*模式和反身性模式。
英国科学家约翰·杜兰特是第一个提出科学传播“缺失模式”的人。“缺失模式”的主要思想是“公众缺乏科学知识,因此他们需要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传统的科普概念相比,“缺失模式”不仅考虑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还希望公众通过这种科学传播来理解科学,并做出支持科学的决定。英国目前的“群体免疫”策略应该是一个使用这种模式的政治决策。首先,让我们了解为什么需要“群体免疫”,看到*资源和能力的局限性,并尽最大努力争取媒体和公众对这一政策的支持。目前,有消息称,这项政策实施后,英国社会相对稳定。虽然人们有不同的意见,但它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问题。
然而,这够了吗?英国学者布赖恩·温也对“缺失模式”,即“内省模式”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科学界还会在一系列不利于*的问题上对公众隐瞒一些事实(阴谋论),或者不同的科学机构不承认科学理论的局限性(傲慢论),因此必须将内省引入科学,以便公众和科学界能够加强互动和交流来理解科学。
从现状来看,英国*的反思明显不足,对“群体豁免”的理论研究也不全面。198位数学和科学领域的学者在一封公开信中也对所谓的“群体免疫”提出质疑,称“在此关头寻求“群体免疫”似乎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这会给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带来更大的压力,让更多的人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另一封由164名英国行为科学家联署的公开信对“行为疲劳”的概念提出了担忧。信中指出,“行为疲劳”是英国当前应对新发传染病政策的基石,但其背后的证据值得怀疑。
事实上,目前“群体免疫”理论在防疫方面是否有效,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讨论,还没有得到科学实验或历史的验证。通过实验和历史检验的所谓“群体免疫”方法是指应用疫苗产生群体免疫。一种没有被实践过的科学方法被直接应用于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并且存在许多科学和伦理问题。此外,至少有100,000人可能死于这种方法(100,000人的数据估计有60%的英国人可能被感染)。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主编查德·霍顿也对此提出了质疑。他批评英国的防疫政策是与公众玩“轮盘赌”游戏。
回顾国内的反应,我认为一些媒体过于相信英国*的解释。此外,这个解释还没有得到科学界的同意。这只是一个人的谈话。如果英国真的想这么做,可能会导致数千人丧生。我认为这不是人道主义,而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回到最后一种*模式的概念,*模式意味着公众和科学界处于平等地位。公众应积极参与科学决策讨论。公众有权了解科学带来的利弊,也有权监督和限制*和科学家的研究。如果我们从这一模式开始,不难理解为什么10万人会在英国议会网站上*这一政策。
我相信,面对疑问,英国*会勇敢地审视自己的政策,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调整。目前,据报道,英国卫生大臣马修·汉考克也说,“团体免疫不是我们的目标或政策,它只是一个科学概念。我们的目标是保护生命和战胜病毒。”根据他所说的,我认为一段时间后,英国的防疫政策应该回归保护生命,积极应对佛教的废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