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激光器的发明

科普小知识2022-10-19 09:59:21
...

物理学家在研究原子结构时发现了激光。自从激光出现以来,激光的应用已经扩展到工业、农业、科学研究和国防的各个领域。激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可以以一系列不同能级的状态存在,并且只能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低能级的原子吸收能量后会变成高能级。当高能级的原子变成低能级时,多余的能量将以辐射(自发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当原子从较高的能级跃迁到较低的能级时,它们可以通过自发辐射或受激辐射来实现。普通光源的发光主要是自发发射。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在其他作用下,如光照,会引起原子跃迁。原子*发光。这种发光方式被称为受激辐射。

受激辐射理论提出后,并未受到重视。三十年后,直到1951年,美国物理学家托马斯开始对它感兴趣。一天,散步后,他坐在长凳上,静静地思考这个问题。突然,他想出了一个新主意: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物质分子都处于低能状态。这可以改变吗?几个分子处于高能状态,然后用微波照射这些分子,使它们受到刺激而发出能量,这就产生了放大效应。将容器中的大多数原子或分子转移到高能的过程称为粒子数反转,这是量子放大器和激光的必要条件。他立即在信封背面概述了一些基本的设计要求。经过3年的实验,微波受激放大器(量子放大器)终于研制成功。早期的微波受激放大器是一个装满受激氨分子的小金属盒子。当微波进入装有受激氨分子的盒子时,会发出一束纯净而强烈的高频微波束。

苏联科学家巴索夫和普罗奇·哈罗兹已经独立完成了类似的工作,并取得了成功。1964年,托马斯、巴索夫和曾·洛克·哈洛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随着量子放大器的发展,人们开始考虑将这些原理从微波波段扩展到光波波段的可能性。

1958年,托马斯和肖洛提出了第一个激光理论方案。他们建议由放大材料制成的细长圆柱体两端应该有相等的镜子。反射器的一侧是全反射器,另一侧是部分反射器,因此光沿圆柱体来回反射,形成光频谐振腔。

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是由美国的满妹博士于1960年研制的。他使用红宝石单一产品作为工作物质,两端面抛光和镀银。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其晶格中的一小部分铝原子被铬原子取代。当氙灯作为激发源发出强光照射红宝石时,红宝石中的铬原子吸收绿光和蓝光,并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导致粒子数反转。第一台激光器的输出功率为10,000瓦,晶体棒非常纯净,是手工制作的。发射的激光强度是阳光的1000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