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谦院士:科技成果转化难是一个伪命题
“第一,科技成果不好,创新性、独创性、实用性和成熟度不好。出发点是写论文,而不是去市场。第二是过多地考虑结果属于谁,就像考虑如何在得到之前烤鸭子一样。”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经常遇到企业到高校来搞项目,却空手而归。在遗憾的同时,他也承认:“我们的大学产生了太多无用的结果。”
通过对成果转化失败案例的逐一研究,他得出结论:“科技成果转化难。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主张!”
“我们目前对科技成果的认可是错误的。什么是科技成果?除了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成果外,它是由市场决定的应用成果。这种成果,市场认为你有用,那就是科技成果;为了评估职称和写论文,这是不正确的。这对市场没有用。”在王光谦看来,真正的科研成果应该是可转化的,即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成果。
在实践中,他发现这样的成就太少了,“我想,只有几个百分点,一位数。”
“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该企业希望取得与洗涤剂配方相同的成就。他会交钱,我会交配方。然而,大多数结果并不那么简单。双方都应该为市场培养一种新的想法,并在最终生产出实际产品之前,在实验中逐步扩大这种想法。”
除了“假命题”,王光谦还有一个“真正的难题”。他谈到了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例子。一般专利收入的2/3分配给发明人,超过30万美元的1/3归发明人所有这是夏威夷大学关于知识产权管理的规定。它代表了一些外国科研机构对成果转化的态度——给予发明者丰厚的物质奖励,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他认为,国外重视成果转化,有一套成熟的利益分配机制。“我们的成果转化过分强调成果归单位所有,科技人员不能从中赚钱。事实上,单位或个人拥有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转移它并获得利润。弄清楚如何赚这笔钱,而不是和别人争吵。研究小组内部的争议分布不均匀,单位分布也不均匀,因此不容易转变。”
(北京,3月6日,科技日报)(原标题:“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是一个错误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