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香山科学会议创办二十周年回顾

科普小知识2022-10-20 10:15:06
...

张先恩,刘明华,孟宪平·杨冰心,象山科学大会组委会

1993年4月9日至11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会议的主题是21世纪初的基础科学展望和“九五”国家基础研究发展战略。周、、朱光亚、朱立兰、惠永正、张存浩、、陈能宽、马俊如等22名科技管理部门的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张导代表组委会提出了香山科学大会年的宗旨、总体构想和活动计划。胡文瑞向美国戈登会议介绍了情况。我们应该学习戈登的会议模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会议,倡导学术*,*讨论。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观点发表意见,讨论科学发展的未来方向和政策。会议还分析了基础研究的一些战略思想、战略重点和前沿领域。会上,每个人都以科学家的身份发言,气氛非常活跃。

会议正式命名为象山科学会议(以下简称象山会议)。迄今为止,象山会议已经作为一个科学前沿论坛进入科学领域。截至2013年7月10日,共举办香山会议481场,其中国际会议41场,小型专业会议(S座谈会)16场,参会人员19033人,其中外国学者751人。

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组织会议的品牌。

香山会议得到了包括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国家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国家卫生部)在内的各部委的联合支持。2000年,香山科学大会由上述支持部门组成,并成立了一个领导机构——香山科学大会理事会。执行机构是组委会(组委会),学术秘书组和象山科学会议办公室作为日常组织机构。自2004年以来,香山会议法规和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并建立了中英文网站(http://www.xssc.ac.cn/)。

香山会议是一个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约40人)的常设学术会议,包括学术报告和研讨会等不同形式。会议在探索科学前沿、促进跨学科和科学合作以及提出中国的重大科学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会议的直接成果,编辑了《香山科学会议简报》和《香山科学会议情况报告》,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科学前沿与未来》的专著和《年度报告》,并分发给与会学者、*国务院和*科技管理部门。

象山会议试图为学术交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科学家讨论学术问题创造一个*的论坛。在这里,没有讲台,没有开幕式,直接进入会议的主题;参加会议的专家不分职位、资格和资历都是平等的。出席会议的专家仅代表个人对科学和问题的理解,不代表部门和单位的利益,也不在会议上讨论项目启动和资金问题。因此,会议的气氛非常轻松,与会专家能够畅所欲言,畅所欲言。会议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发表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为了使会议充分交流,根据积累的经验,报告和讨论之间的总时间比例至少应为1:1。在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和政策问题上,鼓励集思广益,启发创新思维。

香山会议成为青年科学家向往的地方。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科技事业一度被人才缺口耗尽。香山会议作为一个科学前沿,努力促进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会议需要一定比例的年轻科学家参加,特别是鼓励他们的创造力和质疑精神。1994年和1995年,为青年学者举行了两次象山特别会议。当时还很年轻的白春礼和李静海、裴钢、李晓光分别担任执行主席,讨论了许多科学前沿课题。周参加了这两次会议。除了参加学术讨论之外,他还恳切地说,中国应该从你们这一代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的科学水平。近20年过去了,这些人已经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领导者、战略科学家甚至国际知名学者。

早年曾多次担任执行主席的史长旭认为,象山会议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创新的学风,有利于言论*和讨论*。第二个是由许多部门支持的非正式科学会议。它不设立项目,也不争夺资金,这有利于学术交流和高度集中的辩论。香山会议的发起人之一惠永正认为,香山会议在许多国家科学政策的制定和决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鼓励香山会议更加开放,真正成为科学家*交流学术和意识形态观点的论坛。

有鉴于此,香山会议制定了目标:为学术交流创造宽松的环境,促进学术*的氛围,面向科学前沿和未来,促进跨学科和整合,促进全面综合研究,激发创新思维,促进知识创新。多年来,根据其宗旨和实践,它在中国学术界种下了“一片绿地”,并形成了中国科学会议的典范。

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

20年来,香山会议围绕前沿科学领域和方向选择了大量的会议主题。

基础科学前沿一直是香山会议的最大主题,总体比例为35%,主要包括数学与系统科学、凝聚态物理、高能物理、分子科学、空间科学与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等。20世纪90年代,香山会议成为研究和制定这些领域学科发展战略的主要平台。有些课题非常先进,如飞秒化学、单分子、单原子操纵、高温超导、强磁场科学、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压电电子学、有机电子学、极端环境科学、深层科学、暗物质探测、生物进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南极冰穹天文学和物理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举行的象山会议“中微子振荡和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该项目于2006年获得批准。第三类中微子振荡于2012年首次在世界范围内被发现,这将对中微子物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象山会议还就基础科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举行了纪念性学术讨论,如相对论物理学的100年发展和前景(2005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400周年学术活动(与美国国家天文台和邓普顿基金会联合举办)、国际极地年和未来极地研究的科学前沿(2008年)等。

生命科学是象山会议中非常活跃的领域,约占20%,涉及基础生物学、生物医学和农业科学。例如,在人类基因组绘图完成期间和完成时,香山会议组织了一系列专题讨论,如基因组信息结构的复杂性(1994);人类基因组计划和21世纪医学(1997),遗传语言(2000);结构基因组(2002);基因组学和生命进化(2003)等。目前,中国的基因组学研究处于国际前沿。

同时,香山会议密切关注中医药发展,召开了15次中医药专题会议。以中医基础理论、经络问题、中西医结合、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材组、中药组分、道地中药质量、量效关系、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针刀用药、穴位组织学等为基础。,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思路。

纳米科技是香山会议中较早也是最热门的话题,共召开了18次会议。讨论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纳米材料、纳米系统、纳米器件、纳米生物效应、纳米医学、纳米安全、纳米设施等。象山会议制定了中国纳米科技十年发展战略,推动了纳米国家研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994年,叶杜正主持了以“全球变化”为主题的香山会议,并前瞻性地提出了一些今后需要研究的前瞻性问题。今后共举行约10次象山会议。讨论的主题包括全球变化的过程、机制、影响和对策。香山会议的成果推动了“973”计划中全球变化重大科学计划的确立,极大地推进了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也为中国气候谈判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6月,徐冠华、刘艳华和马燕主持召开了第465次象山会议,组织专家对第三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提炼和评判。香山会议无疑是讨论全球变化等复杂科学问题的合适平台。

信息科学主题约占10%。会议主题包括复杂材料系统和计算物理的微观模拟、高性能计算、微电子前沿、纳米信息功能器件系统、老年健康信息服务、心理生理计算等。在过去两年中,香山召开了两次大数据科学会议,并就大数据科学技术问题和应用挑战进行了深入讨论。

材料科学也是香山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碳纳米材料(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碳电子学和有机电子学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在朱道本的推动下,香山会议组织了“分子与塑料光电子学”、“富勒烯科学的发展与研究”、“碳基半导体界面科学与工程”、“新型二维晶体材料及其在未来信息器件中的应用”等多场香山会议,推动了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目前,中国的材料科学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交叉科学是象山会议的另一个特点,包括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和其他学科,正电子发射与生命科学)、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如合成生物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数学、物理和其他自然科学和经济学、音乐声学)等之间的交叉。2012年,美国国际基金会的白、张先恩和米哈伊尔博士主持了香山会议,主题是“纳米技术、生物、信息和认知领域的新兴融合技术(NBIC)”。NBIC融合技术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在这次会议上,来自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学者讨论了其方法、平台、应用和影响。会议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NBIC国际学会,每两年组织一次会议,为*部门和学术机构提供咨询和参考。

香山会议还鼓励组织特别国际会议,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实质性交流。目前,已经举行了41次会议。例如,自1994年5月第一届香山“功能超分子系统”会议成功召开以来,已经组织了五个系列的会议,其中四个是国际会议。诺贝尔奖获得者让-玛丽·莱曼参加了许多会议,为推动中国超分子科学和分子自组装研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象山会议办公室统计,过去20年来,象山会议的议题被划分为多个学科,比例如下: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传统科学)35%,资源、环境和地球科学18%,健康科学13%,信息科学10%,材料科学7%,交叉科学5%,农业科学4%,制造和工程科学3%,能源科学2%,其余3%。

香山会议有一个基本要求:不讨论项目设立和资金问题。有些会议确实有功利主义倾向,不被鼓励。但是,这一要求与管理部门吸收香山会议讨论的成果并不矛盾。例如,纳米技术、量子、干细胞、蛋白质、全球变化、基础研究和发展战略与计划、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医药理论研究和传染病基础研究等国家重大科学项目的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些重大项目或重大研究项目的设立,以及中国科学院一些领先项目的设立,都参考了香山会议的意见。

立足科学基础,服务国家战略

在战略科学家的倡议下,香山会议对一些国家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发展重点领域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并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重要建议。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战略性高技术及产业主题,包括: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发展战略、中国高速信息网络战略、跨世纪航空发动机发展科学战略、西部跨流域调水及其高技术、电动汽车产业关键技术(电池)现状及未来、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中国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等。

第二个主题是社会发展和民生工程,如西部开发中的能源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国的天然气资源与发展战略,中国的海洋科技工程战略,中国的干旱形势和水的储存与输送问题,以及遏制艾滋病在中国流行的战略。围绕中国医疗卫生*改革,召开了两次象山会议,讨论改革的科学决策和中国特色生物医学的发展。诸宸在他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生物医学研究的三个趋势:从还原论到整体论,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以及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医学(转化医学)。同时,他提出转化医学成果应通过政策和循证决策进入制度安排,成为健康政策,从而造福大众。

第三,科技发展规划的主题。我国的一些国家科技计划,如基础研究发展战略、高技术(S863)计划发展战略、科学数据共享项目、大型科学工程项目等。,已经利用香山会议平台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确定了计划的框架。

此外,象山会议还启动了应急机制,组织科学家研究非典疫情、汶川地震、湖泊富营养化和煤矿瓦斯灾害等重大公共灾害的成因,并提出科技对策。

科学政策研究与促进制度创新

近30年来,中国发展迅速,改革成为主旋律。科学和技术也不例外。

1997年,周、担任执行主席,主持香山“中国科学政策”会议。当时,中国正计划推进第二次科技*改革。与会者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一些相互矛盾的观点,并提出了许多建议。同时指出,在制定政策时,要从宏观发展成果喜人的画面中看到科技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各级研究机构处于“求生存、求发展”的盲目无序竞争中,孕育着“边界模糊、功能趋同、结构失衡”的倾向。在讨论中,每个人都同意基础研究应该服从国家目标的一般原则。然而,关键学科的提法颇有争议,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讨论。会议的结论是“没有不同想法的影响,政策将会偏离”。会议聚集了科学家、科学政策研究人员和科学技术管理人员,讨论科学政策,这非常有益,并在科学技术*改革政策的合理制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4年,“国家创新体系中研发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问题”香山会议召开。执行主席为、许、、杨百龄、周继忠。来自商界、*部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以R&D企业资源配置为技术创新主体”、“R&D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和“R&D资源配置中的产学研合作”等主题。相信当务之急是加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调整和完善相关保障和激励政策,切实做好企业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为此,专家和企业家提出了7项建议,并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决策。

如何评价科学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缺乏可靠的方法。然而,近年来,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研究问题,已经开始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并正式纳入*文件。2012年,受万钢委托,王元、吕薇、穆荣平主持召开了象山“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会议。会议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各种计算方法,提出了“主因子分析”模型,计算出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2%。但是,会上的讨论认为,学术界不同的计算模型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必须给出不同的计算条件。*行政部门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估计应该不同于学术界的估计。它不适合无限制的*探索,但必须坚持公开、客观、稳定和可持续的原则。专家还建议,*层面的衡量应侧重于纵向比较,因为纵向比较能够反映历史变化,不适合横向比较,更不适合作为地方*的绩效评估指标。

弘扬科学精神香山红叶灿烂

什么是科学精神?周在第50届象山大会主题总结报告中指出,科学精神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是不同的。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中各种物质的形式、结构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由人们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观察和实验以及严格的推理获得。科学精神是严肃、客观、公正的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独立思考、尊重证据、坚持真理、纠正错误,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完整内涵。

成思危在第100届象山大会上说,象山科学大会给我们的科学界和科学事业带来了新鲜的风和新鲜的空气。针对我国科技界存在的一些问题,象山会议弘扬了创新、求实、竞争、融合四种精神。通过简报向相关部门推荐重要的科学信息和科学人才。

作为香山科学大会的倡导者之一,钱学森在第100届香山科学大会召开前夕,以“学术*、青老平等、多学科*碰撞、*讨论、求实创新”的笔调发表演讲,这是香山科学大会的预期目标和持续目标。然而,旧习惯难改。我希望你继续努力工作。

象山大会就像象山的一片红叶,凝聚了众多学者的智慧和奉献,承载着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希望。它*地飘向各方,传播科学精神。

红叶盛开,拥抱秋天的收获。五月香山科学大会,立足20年发展,继续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学术*,激发创新思维,不断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科学新闻》(第六版,2013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