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
*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质量改进项目实施纲要的通知
交大[〔2017〕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部门,教育厅(教委),*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校党委,部内各部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改进工程实施纲要》已经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请及时向我部思想政治工作部报告执行情况。
*教育部党组
2017年12月4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改进工程实施纲要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化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党*、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为大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制定《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
一、目标原则
1.总体目标。新时期坚持以*中国特色*为指导,紧密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位一体”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教育优势,以道德修养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重点。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操作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完整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素质教育格局,有效提高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力培养负责民族振兴的新型人才,不断开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2.基本原则。(1)坚持育人,突出价值导向。全面协调学校办学管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各个领域的教育资源和力量。推进知识转移和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教育长效机制。(2)坚持依法办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的规律,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生动力。(3)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政策的精确实施。围绕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优势,弥补短板,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材施教,着力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足,不断提高师生的主人翁意识。(4)坚持协同联动,加强责任落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全员协调参与的机制。加强监督和评估,认真追究责任和问责,变“软指标”为“硬约束”。
二。基本任务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学、管理、服务、经费、组织等方面工作的教育功能,挖掘教育要素,完善教育机制,优化评价和激励,加强实施保障,有效构建“十大”教育体系。
1.课程教育质量改进体系。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改进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专业课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及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科研教育质量提升体系。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提高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取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取向,培养师生真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创业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3.实践教育质量提升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培养相结合,整合各种实践资源,加强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提升实践能力,在个人参与中建立家乡情怀。
4.文化教育质量提升体系。注重文化育人,深入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教育,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繁荣,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地位,践行和弘扬*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营造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陶冶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5.网络教育质量提升系统。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打造强大的网络团队,净化网络空间,优化评价结果,促进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打造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保护网络精神家园。
6.心理教育质量提升系统。坚持德育与德育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建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养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7.管理教育质量提升体系。我们将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与让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立法,遵守校规校纪,完善校规校纪,完善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推进教育管理能力和管理*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德育的保障作用,大力营造管理好、管理好、清正廉洁的教育环境。
8.服务与教育质量提升体系。要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以师生为中心,关心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的合理需求,教育引导人们关心、帮助和服务人民。
9.支持教育质量改进系统。我们将“扶贫”与“助智”、“扶贫”与“助志愿者”相结合,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励、社会捐赠和学生自助的“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建立物质援助、精神渗透、能力培养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长效资助教育机制。实现无偿援助与有偿援助、显性援助与隐性援助的有机结合,形成“扶贫-育人-有用-回报”的良性循环。我们将注重培养受助学生的良好素质,如自立、诚实、守信、感恩和勇于承担责任。
10.组织教育质量提升体系。组织建设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教育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面,提高辐射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高校和部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场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会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和师生桥梁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
1.全面推进课程教育。我们要进一步把*的中国特色*新时代推进到教材、课堂和头脑中去。完善课程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体系,实施大学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推进面向全体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和认知能力,创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修订各类专业教材,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的编写和修订,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制定课程教育指导意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的必要章节、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学生评价的关键知识。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课程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完善课程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把课程教育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加强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目录,制定引进教材评选管理办法,建立优秀教材评选国家奖励制度,制定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课堂教学的学科要求。培育和选择一批“学科教育示范课程”,建立一批“思想政治研究中心”。
2.注重加强科研和育人。完善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观贯穿于选题设计、科研项目、项目研究和成果应用的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完善中国特色科研成果的学术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构建教育、预防、监督、惩罚相结合的学术诚信体系,控制和遏制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中的不正之风,组织编写面向师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材,为本科生开设相关专题讲座,为研究生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完善优秀成果评选和推广机制,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推进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养支持计划、科教合作教育计划、产学研合作教育计划等项目。一、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培训,及时掌握科技最新动态,培养集体攻关、共同攻关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加强对著名学术专家和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大力培养国立黄大年大学教师队伍,培养一批科研和教育示范项目、示范队伍。
3.扎实推进实践教育。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大学生暑期“三农”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和经典项目,组织实施“牢记时代使命,谱写人生美好篇章”、“千百万师生追随*总书记成长足迹”、“千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和“千百万师生社会实践特别行动”等新时代社会实践优秀项目,探索师生志愿服务的评价和认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适当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应低于总学分(课时)的15%,科学、技术、农业和医学专业不应低于2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业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完善支持机制,推进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的有机融合,形成实践教育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构建“党委统筹、*扎实推进、社会广泛参与、高校强力实施”的实践教育合作体系。培育和建设一批实践教育、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4.深化文化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读经工程”和“振兴中华传统节日工程”,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展示一批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师生领略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挖掘革命文化的教育内涵,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振兴重任”主题的教育活动,组织并展示一批以革命先锋为题材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题材的歌舞音乐和以革命文化为题材的网络作品;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文化基础设施的机遇,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开展*先进文化教育,开展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活动,宣传和展示一批*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评选宣传一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的教育功能,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支持教师和学生通过原创歌剧、舞蹈、音乐、电影和其他文学艺术杰作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评选和展示一批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建设美丽校园,制作出版优秀人文自然景观名录,促进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在使用、美学、教育功能上的和谐统一。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选择“全国文明校园”,把高校建设到*精神文明的高度。
5.创新促进网络教育。加强工作统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搭建信息传播、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共建共享。增强网络意识,提高网络建设的网络管理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编写《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拓展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的作用,推动“易地转”和中国大学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在线,选择和展示多个校园网名称栏目,引领校园网新媒体矩阵建设。丰富网络内容,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教育精品评选展示”、“网络文明走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宣传展示一批“网络名作”。优化成果评估,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估中心”,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估认证体系,推动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条件,作为教师和学生评聘的依据。培养网络实力,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养支持计划”和“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拔计划”,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工作勤奋的网络队伍。
6.大力推进心理教育。加强知识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网络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高师生心理健康能力。加强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按照不低于1: 4000的师生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所学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加强预防和干预,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评估系统》,提高心理健康质量评估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学校、部门、班级、宿舍“四级”预警和预防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计划,建立转诊和诊断机制,加强前瞻性和针对性工作。加强就业保障,开展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确保普通学生经费和心理咨询专用空间,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拓展培训基地,培育和建设一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7.加强管理,教育人民。完善教育法规体系,加快教育法规的制定(修订),保护教师、学生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完善依法治校和管理育人体系。修改和完善学校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研究梳理高校各类管理岗位的教育要素,编写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教育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和完善不同岗位和群体的约定制度,引导师生培养自我意识,加强自律。加强*队伍管理,按照*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和良好的*标准,选拔和加强各级领导*和领导班子,制定管理*培训五年计划,提高各类管理*的教育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控制教师招聘和人才引进,依法加大对各类师德违规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正之风和问题。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科学编制预算,确保教育经费的投资导向。强化保障功能,完善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依法治校活动。将育人功能纳入管理岗位的考核和评价范围,将作为奖励和评价优秀学生的条件。培育一批“管理教育示范点”,引导管理*影响和培养具有良好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的学生。
8.继续深化服务教育。强化教育要求,研究和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教育职能,并作为工作的职责要求,体现在就业、培训、考核等方面。明确教育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继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和“节能宣传周”等专题教育活动,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教育能力。在图书情报服务方面,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制定健康教育和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和急救等专项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在安全服务方面,加强人民防空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效率,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供给能力,构建校园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合理需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教育效果作为评估服务岗位有效性的依据和标准。选择一批服务教育先进典型,培育一批高校“服务教育示范点”。
9.全面推进财政资助和教育。加强资金工作顶层设计,建立资金管理标准,完善勤工助学项目管理方法,构建资金目标、资金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分配协调衔接的精确资金体系。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善四级资助认定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坚持以资助育人为导向,在奖学金的选拔和分配中,全面考察学生在学业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和道德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申请国家助学金的过程中,将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党意识、爱国意识和*意识。在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要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俭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自我完善和创新的创业精神。在基层就业和征费助学贷款工作环节,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培养计划",开展"生、梦、铸人"和"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培育和建设一批“发展型资助教育示范工程”,评选和展示资助教育的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10.积极优化组织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教育保障功能,进一步理顺高校党委的领导*和机制,明确高校党委的职责和决策机制,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促进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承担治党、办学、育人的主要责任。开展高校党建工作评估,要充分推开高校(部门)党组织书记,开展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领导”培训工程,在*和地方两级开展示范培训。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自上而下”计划,开展“不忘主动精神,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国100所高校(系)评选和培育党建标竿,培育和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育和选拔一批优秀*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网络党建示范园区,评选和展示一批党建优秀案例。要充分发挥各种群众组织的教育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和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种群众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 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和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和服务功能。 培育和建设一批文明社会、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
四.实施保证
1.加强改革力度。推进“三位一体教育”综合改革,选择一些工作基础好的省(区、市)和高校作为“三位一体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在省级层面,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校内外企事业单位资源的教育功能,促进和支持区域“三位一体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调教育机制。在学校层面,以《实施纲要》所涵盖的“十大教育体系”为基础,对各群体、各岗位的教育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到整体体系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中,促使全体教师把工作重点和目标放在教育成果上,有效开辟“三全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一个可转化、可扩展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和模式。
2.搭建一个工作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的建设,依靠一些省(区、市)和高校的一批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心的建设,促进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工作、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建设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支持各省(区、市)建设本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推进网络建设管理资源整合,深入开展网络思想分析、网络舆情研究和引导、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和制作工作,统筹推进“易地转”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究中心的建设依托部分省(区、市)教育部门和高校建设队伍培训研究中心,以加强理论武装、提升政治领导力为重点,组织网上和网下培训、高级访问培训、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研发、思想政治图书馆建设等。,不断提高培训研究的覆盖率和受益率,促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建立一个强大的工作团队。完善教师评聘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价、功绩评价和奖励中,以思想政治表现和教育功能为主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要忘记修身养性,牢记人才培养的使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推进落实*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大力培养领军人才,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大培训力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全国示范培训,选择重点队伍赴海外考察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加强项目支持和指导,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出版理论和实践研究专著,培育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项目,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教师工作室。
4.加强组织保障。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加强整体工作、决策咨询和评估监督。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确保《实施纲要》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估机制,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创新评估方法,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包括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检查范围,“双一流”建设和教学科研评价,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工作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高校已将《实施纲要》的实施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