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科普

诗中物理现象

科普小知识2022-10-23 17:40:49
...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独特的诗歌文化。有趣的是,许多诗歌中都有物理现象。除了欣赏文学和人性之美,我们还可以引发物理思维。近年来,以诗歌形式考查物理知识的内容也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本文以唐诗为例,分析诗歌中的物理现象。

声学现象

余士南的《蝉》、李商隐的《蝉》和罗宾的《蝉吟》被称为唐代文坛上三首独特的《蝉吟》诗,都是以蝉为载体来表达思想的。有趣的是,这三首诗都涉及到声学现象。于说,“当你喝清露的时候,声音就会从树上流出来。不是秋风使高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跳”是古人系在下巴下的帽带的下垂部分,类似于蝉头上伸出的触角。因此,蝉的形状表面上写着“条”,这实际上意味着官方的地位(在古代,“条缨”经常用来指你的官员)。“树洞”可以看出梧桐的枝干很高,而“刘胜”可以写成表达无尽而悠扬的蝉鸣。结合前一句“饮清甘露”,读者可以感受到蝉的清华风采。后两句是结尾。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强调“高”是达到目标的原因。言下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清廉的人是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外界的支持。它表达了对一个人内在品质的高度赞扬。从物理角度来看,蝉是这里的声源。声源位于高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较少被障碍物反射和吸收。因此,它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可以看出“远声高”是有科学依据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不乘秋风”是不科学的。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平时能听到声音,通常是通过空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与电磁波不同。什么是“风”?这是流动的空气。没有“风”这个媒介,声源“蝉”再高也是徒劳的。然而,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也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声波的传播与弹性模量、密度、内摩擦和形状(折射、反射、衍射等)有关。)的媒体。当空气分布不均匀,风速和温度发生变化时,声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当有强风时,即使对面的两个人靠得很近,他们也听不见或听不清楚对方的声音。这种现象在罗宾的《咏蝉》中有所提及,即“他的飞行是在大雾中进行的,他纯净的声音淹没在风的世界里”,而“风”导致声音“容易下沉”。从字面上讲,露水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得它很难飞起来,而且风又大又频繁,使得声音传播不远。事实上,它用“重露”和“多风”来形容环境的压力,“难飞”来形容政治不满,“响亮而容易下沉”来形容言论的压制。蝉也是我,我也是蝉,我融在一起,可以说是“遥相呼应”!阿清人陈锡进曾说,罗宾的悲剧人生大致可以概括为“青年落魄,官员落魄,开始受贡赋委屈,被草赶流放”。李商隐的《蝉》也可以从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话是“心灵纯洁,所以饥肠辘辘,一整夜你都在徒劳地歌唱”当知了歌唱的时候。栖息的高大树木很难通过吸入风和喝露水来填饱肚子。哭只会浪费精力。这是无用的。声音产生消耗声源的能量,但不能以足够的能量补充。声音本身不能补充声源的能量,这当然是“徒劳的”。这首诗和前两首一样。诗中的蝉是作者的影子。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做职员。他是个小官员,生活水平很高。因此,他贫穷并且“难以满足”是很自然的。尽管他向有权有势的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并希望得到帮助,但他最终还是“讨厌这笔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