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2014中国科学传播十大热词

科普小知识2022-10-24 10:30:29
...

这份报纸的编辑部

2015年的第一天,回顾2014年,科技传播领域并不平静。

中国科学院“第一行动”项目的启动,互联网上横扫和尚的李小文院士的意外走红,崔永元给农业大学校长的关于转基因生物的辩论信,以及《星际迷航》引发的天文学和科普的流行,都表明了一个共同的趋势——科学传播在中国舆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带头]

2013年7月17日,*总书记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明确提出了“四个一”的要求。2014年8月1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科学院“一个行动”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的具体内容,并宣布“一个行动”计划正式启动。

“率先行动”计划从5个方面提出了25项重大改革发展措施,重点推进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为突破口。10月,中国科学院确定了首批创新研究机构和卓越中心建设试点项目,并正式启动了研究机构分类改革试点工作。

评论:对于中国的科技界来说,过去的一年无疑是准备变革的一年。在行动计划中起带头作用,给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案例和传播样本,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决心、信心、勇气和活力,加深我们对作为国家关键词的科技创新具体内涵的理解。

[转基因]

2014年,“回头”和“逆转”之战尤为激烈。年初,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透露,他正在进行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这引起了关注。今年3月,知名媒体人崔永元和学者方因受到责骂而出庭受审。今年4月,绿色和平组织的人员在海南南部的育种基地偷走了转基因水稻。7月,央视播出《追踪转基因大米》,声称在随机购买的3袋5袋大米中发现了转基因大米,引起公众强烈*。今年8月,中国仅有的两份转基因大米安全证书到期。是否申请以及申请是否能够获得批准是一个猜测的问题。与此同时,一些已经“转身”的人邀请公众尝试转基因食品。10月,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现状与未来展望”国际研讨会上,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宏在内的主流科学家终于公开表示,转基因作物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所有的科学证据表明,用于特定作物改良的转基因方法对人类和动物没有负面影响...

评论:公众对转基因的看法在过去一年发生了逆转:主流科学家终于敢于反驳和澄清“逆转”的谬误。*不再含糊不清,向行业和市场发出了清晰而严格的信号。然而,媒体在关于转基因的辩论中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转基因仍然涉及的各种科学和非科学问题,以及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都要求媒体在各个领域和不同阶层之间继续发挥穿针引线和消除疑虑的作用。

[埃博拉病毒]

2014年,“埃博拉”无疑是卫生领域最伤脑筋的词。这种来自非洲的致命传染病在2014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瘟疫灾难。自2014年7月以来,埃博拉疫情一直持续到今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截至12月17日,该流行病已造成18,603人感染,其中6,915人死亡。

幸运的是,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规模,埃博拉的预防和医学研究终于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实验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开始积极推进。

评论:病毒没有国界,主要埃博拉传染病的爆发使所有国家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不堪重负。通过媒体对疫情、病毒传播途径和最新科研成果的逐步深入报道,国内公众对埃博拉的认识也从最初的无知和恐慌转变为后来的平静。人们希望,在未来发生另一场重大疫情时,公众仍将“相信科学,而不是谣言”。

[扫地和尚]

2014年4月,互联网上的一张照片变得非常受欢迎。一个丑陋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给学生上课。这位留着胡子的老人,穿着黑色的布鞋,没有穿袜子,被评价为“像《天巴龙步》中的扫地和尚,一个沉默寡言、不引人注目的小角色,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无与伦比的魔力”。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晓文。

随后,媒体对他进行了报道,但李小文并不以为然,称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对科学一丝不苟。他说科学是对简单原则的追求。

“扫地和尚”李小文的走红很快引起了国内知名科技企业的关注。今年6月,包括《人民日报》、《参考新闻》和《中国青年报》在内的几家报纸刊登了华为的广告。图片左侧是网上流行的“扫地和尚”的院士李小文。图片旁边有两条醒目的红线:华为坚持什么精神?是真心向李小文学习。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家之一任似乎在强调华为的英雄观:即能忍受孤独的科技英雄。

点评:事实上,凭借其学术修养和勤奋,李小文被誉为遥感领域的领军专家。李小文让公众感受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朴实、自然、专注和低调所带来的震撼。套用互联网上的一句话:丹尼尔太任性了。

[亚太经合组织蓝色]

2014年11月7日至11日,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这几天里,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平均为81,优良率接近80%。公众享受了一周的蓝天白云,称“人民努力工作,天助”的结果为亚太经合组织蓝色。会后,北京的天气状况恢复了雾霾笼罩城市的旧现象。如何保持蓝天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亚太经合组织蓝”被《全球科学》中文版《科学美国人》选为2014年十大科技热点词汇。2014年12月19日,“亚太经合组织蓝”再次被列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和商务印书馆主办的“2014年中国清单”年度词汇。

点评:“亚太经合组织蓝”的舆论焦点主要在于*非常规管理的结果。因此,“亚太经合组织蓝”已经成为未来类似简单暴力行为的贬义词。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个词所代表的内涵可能会超过会议本身带来的影响,这也是舆论传播意想不到、需要关注的地方。

[冰桶挑战]

2014年夏天,一场旨在引起人们对“逐渐冰冻的人”疾病的关注的“冰桶挑战”从美国迅速涌入中国。“冰桶挑战”要求参与者在互联网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浸湿的视频,然后指定其他人参与或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捐款。在国内网络上,许多娱乐界和商界的名人和普通人都参与其中,引发了“冰桶挑战”的热潮。

“冰桶挑战”公益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并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获得了近40亿次阅读。媒体的关注点也从“无症状”扩展到“瓷娃娃病”和其他罕见疾病。

点评:在在线社交媒体平台上,“冰桶挑战”模式像核裂变一样在社会中蔓延。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名人效应”是其流行的核心因素。多媒体参与和交流环境共同推动了这项活动的推广。从科学交流的角度来看,“冰桶挑战”利用有趣的互动体验来推广关爱罕见疾病患者的理念和相关医学知识。这也再次证明了社交媒体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权力的使用和管理仍将是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睡觉]

2014年9月,92岁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院士坚持要站起来,做一个关于“设定高目标,实践高目标”的报告。然而,半个小时后,看着观众,后排的许多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倒在桌子上睡着了。有图片和真相,媒体记者在现场的生动报道展开,引发了公众舆论的热烈讨论。

点评:院士平台和学生都昏昏欲睡。这是科学教育的形式主义,还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偏差,不能简单地用是与非来解释。但是,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科学家和青年学生之间一定存在“代沟”。传统报告应该考虑到许多方面的需要,包括形式和内容。此外,媒体炒作实际上给了该事件一个不可预测的宣传效果。事件发生后几天,多家党报、期刊和网络媒体刊登了吴院士的报告全文,传播效果更加广泛。

[虫洞]

当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科幻大片《星际穿越》上映时,黑洞、虫洞、高维空间和逆增长,这些专业术语在互联网上以前所未有的流行程度普及开来。

在《星际穿越》的热映过程中,一群专业组织和人士在看完电影后争相评论。各种媒体邀请科学家用专业的科学知识解释这些名词,分析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和知识点,并在微博、微信、豆瓣、智虎等大型平台上广泛分享,帮助“脑损伤”观众理解这部大片。

点评:凭借超强的想象力、震撼的视觉和积极的能量情感,美国科幻大片再次推动媒体自发开展最有效的天体物理学传播。《星际穿越》中关于黑洞、虫洞和五维空间等科学问题的热烈讨论反映了公众对科普的需求。或许,中国需要更有效、更有趣的方式来促进科学普及和传播科学,以便将科学知识与公众利益完美结合。

[月球车玉兔]

2014年1月25日,微博号码“月球车玉兔”发布了一条信息:“啊...我破产了。”这个只有几个号码的微博已经转发了46000多次。在宣布自己破产的第四天,“今天是我登上月球后的第42个地球日。刚才有人问我睡觉前能不能唱首歌...晚安,地球!”这个微博仍然赢得了近10,000个帖子,许多网民声称受到了折磨和哭泣。似乎随着这个拟人化的微博,现实受到了“玉兔”独自在月球上破裂的经历的影响。

“月球车於菟”的微博号码由果壳网和新华社联合运营。它用拟人化的语气赋予於菟“谦逊的英雄人格”。它用一种热爱科学、冒险和科幻小说的小英雄主义口吻,通过讲故事来科学地推广“高塔上”的太空项目。

点评:微博“月球车玉兔”的运营是中国科技传播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在这个微博中,它不再是冰冷的科学工具,而是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正是这种对“地气”的解读,在玉兔散架时,得到了国内外媒体和网民的善意鼓励。它将探月工程等充满高科技内容的国家行为演绎到一个更加务实的层面,不仅向公众传播最新信息,还取得了良好的知识传播效果。

赛先生]

2014年7月21日上午,中国许多科学家的微信朋友圈被一个天蓝色图标“刷”了一下。一个名为“赛先生”的微信公众账号一经推出,就成为科学界的热门话题。与大多数媒体人创建并转变为纸质媒体的自我媒体不同,赛生于象牙塔,由饶毅、、三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编辑,旨在“与科学同行”。

“科学进入中国已经有数百年了,但只是在过去的十年左右,我们才告别了‘强口号、弱行动’的阶段。然而,旧的科学研究体系和文化仍然制约着科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饶毅在撰写“赛先生”就职演说时指出。编辑们希望“赛先生”不仅是科学家们向国家和社会建言献策的平台,也是最具可读性的科学读物。在未来,它还希望成为一个强大的数据库和社交平台。

点评:虽然起步有点仓促,运营前景也不明朗,但这些新网络媒体的通病并不妨碍业内人士对它的热爱和期待。无论是关注科普还是传播科学精神和理念,这个传播平台无疑为现有科技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