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科协发布2015十大科学传播人及事件

科普小知识2022-10-24 10:35:28
...

中国科协发布2015年“十大科学传播者”

12月30日,中国科协发布了2015年“十大科学传播者”。经过专家初选、网上投票和专家最终评审,评选出“十大科学传播者”。以下是10位科学传播者的最终名单。

(按姓名拼音的首字母排序)

1.陈君石

身份: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领域:食品安全

陈君石是国内外著名的营养和食品安全专家。作为中国食品毒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食品安全领域备受尊敬。他一直致力于建立*、科学家和媒体之间的良好沟通机制,是中国最早的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的倡导者和引导者。在当前我国复杂的食品安全环境下,他意识到食品安全信息与公众获取的食品安全科学知识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因此,从反对食品添加剂的“妖魔化”,到解释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再到支持转基因食品,他多年来通过各种媒体和科普讲座回答了公众对热点食品安全事件的质疑,并勇于还原事件的真相。他敢于说话,并且以他敏锐的视角,展示了科学家在时代中应有的责任。

2.邓涛

身份: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

领域:生物学

在深厚的科学研究背景下,邓涛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在开展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科普工作。他们将以简单、科学、严谨的方式,迅速、及时地向公众传播近年来在古生物学、进化和地质学方面获得的新知识。他积极参与世界各地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建设,如中国古代动物博物馆和上海科技馆。两本科普读物《追踪古代哺乳动物的踪迹》和《发现冰川动物的西行赞达高原祖先》以独立作品的形式出版,在杂志、报纸和书籍上发表了90多篇科普文章。他发表了大量科普报告,并直接向公众传播古生物学、地质学、进化论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此同时,他通过作家、科学顾问和客座采访者的角色参与了一系列关于古生物学的特别科学和教育电影的创作。他的科普活动以化石研究为主要载体,倡导科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范志红

身份: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

领域:食品健康

她是10多家报纸和杂志的特别专家和专栏作家,为40多家报纸和杂志撰写了600多篇关于食物营养的文章。她在近200集的几个国家健康电视节目中客串演讲,如《健康北京》和《万家灯火》。哪里有食物的谣言,哪里就有范志红的战争。她出版的15本关于食品营养的科普书籍,从营养专家和消费者的双重立场出发,结合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了公众关心的日常饮食问题。从大蒜到植物油再到关东烹饪,从飞行场地到海里游泳,她解释了食物中的营养知识。她还以最健康的形象练习和展示了“合理饮食”,并默默地润物细无声,让人们改变饮食习惯。

4.李光

身份:黑龙江省知名校外科技顾问

领域:航空航天

从事科学传播工作20多年,从事基层青少年科普工作10年。李光是中国航天学会科普部认可的年轻航天技术人员高级培训讲师。他组织并主持了四次针对年轻航天技术人员的全国培训。他培养了2000多名科技指导员和30000多名年轻的航天技术人员。他带领中小学生参加了三次全国青年航天科技体验活动,获得了1000多个个人奖项。自费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社区空间科技体验馆,作为当地社区空间火箭模型竞赛的赛前指导,组织社区空间科学讲座,向青少年讲解中国“神舟”系列火箭模型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对接的知识,组织空间火箭模型制作竞赛和飞行实践竞赛等。由于他对太空火箭的痴迷,他在互联网上也被称为“火箭李广”。

5.李苗

身份: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所长

领域:物理

他可能是物理学中最好的诗人。他在网上有成千上万的粉丝,从博客“聊物理”到微博,再到专栏文章。唯一不变的是,他通过讲故事甚至八卦来讲述科学真理。他谈论热点问题,喜欢在网络平台上与网友互动,并愿意向公众传播他的物理思想。在他的文章中,学术术语可能不常见,但他总是以生动有趣的语气谈论物理。他出版了《三体物理学》,让读者享受科幻小说中有趣而深刻的物理学,而另一部科普作品《越弱、越黑、越美》则从生命的最小角度讲述了物质世界中简洁而美丽的规律。他向公众展示了物理学家情感和感性的一面。李苗,用才华为科学说话。

6.马冠生

身份: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

领域:食品健康

作为一名专业学者,马冠生的食品营养与健康科普具有权威性和“知识性”。作为中国营养学会的理事,他对流行科学充满热情,并以此为基础。马冠生一直站在普及营养和健康知识的前沿。他利用媒体和自我媒体来普及营养和食品安全科学。他坚持更新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每日上升营养态势”,向公众解释各种营养谣言,成立“马博士谈营养专栏”,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科普文章。在六年多的时间里,他创作了数百篇科普文章,每一篇都是各大媒体的热门文章。他出版了许多流行的营养和健康书籍,如《健康百科全书》和《儿童营养午餐100例》。他还在各种场合举办科普讲座,并向公众慷慨赠送书籍。他是公众心目中真正的营养大王。

7.饶毅

身份: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领域:生命科学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饶毅的工作不仅限于实验室。他长期在互联网甚至新媒体上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他参与创建的“知识分子”微信号,使“知识分子”成为科学共同体的良好平台,引进高质量的科普文章,以改善中国的科学文化环境,让“科学精神走进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各种科学讲座和论坛上,他敢于传达科学家对转基因生物等社会热点话题的立场和观点。在接受各种媒体采访时,他多次就中国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体系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给予科技工作者发言权,并重新确立科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8.Tunyazishavuti

身份:**自治区地震局副局长

领域:防震减灾

何精通维、汉、英三种语言,是《汉英*地震词典》、《汉英*地球物理词典》和《*防震减灾法》*语译本的第一作者或审稿人。除了工作之外,他不仅到自治区党校、*军区、自治区人大、*大学、*等*机关和高校进行了汉维双语地震科普讲座,还提出要推动*地震局和CDPF系统联合开发面向特殊群体的科普文化产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增强这项事业的民族特色。他为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地震科普提供了一个空间,那里的科普资源极其匮乏。

9.王乃彦

身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领域:核能

王乃彦院士是第一位获得世界核科学理事会全球奖的中国人,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地下核试验。现在,80岁的他不仅没有从科研前线退下来,而且还非常热衷于科学普及和年轻人的培养。他是北京青年科技活动俱乐部的副主任。多年来,他经常向全国的大学生、中学生和核工人普及核能知识。他曾担任过重大青年科技竞赛的评委,为提高青年人的科学素质和能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接受媒体采访,在“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等活动中传播科学理念,提出用“大手和小手”等科普理念培养创新人才。今年8月24日,在第30届全国青年科技创新大赛闭幕式上,连续10年担任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为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王乃彦院士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10.朱鼎珍

身份: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

领域:天气

朱鼎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令人信服的天气大使,向全国观众。他主持了*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和凤凰卫视的“设定真实的科普时间”,让大家都熟悉他。作为一名气象学家,他仍然是银幕上最老的“气象学家”。他的出现意味着权威、重要性和警告。每次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他都会受邀在各种主流媒体上解释天气并回答问题。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影响力。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气象科学的普及。多年来,他坚持深入学校和贫困地区,与九三学社*院士和专家科普组一起开展科普工作。2011年,他是大型科普电影《地球变暖》的总策划人,并获得了第28届最佳科教电影金鸡奖。由他策划的另一部宣传电影《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被翻译成四种语言,并在历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播放。

中国科协发布2015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12月30日,中国科协发布了2015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经过专家初选、网上投票和专家最终评审,最终评选出“十大科学传播事件”。以下是最终入选的10个科学交流活动的列表。

(按事件时间排序)

1.“阳光动力2”中国巡展,公众对未来能源应用的直观体验

3月9日,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开始了环球飞行,在重庆和南京短暂停留,创下了名古屋和夏威夷之间118小时不间断飞行的记录。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为宣传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相关知识和节能环保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阳光动力二号”中国之旅还倡导探索精神,激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兴趣。

2.MERS疫情传播到中国,及时科学传播,减少公众恐慌

今年5月,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从西亚传入韩国,并由一名逃脱隔离的患者的家人带到中国。面对死亡率高达40%的致命疾病,中国比12年前非典来袭时有更多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在中东有关呼吸综合征的大量科普作品中,相关插图、漫画和视频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其可读性和科学性,涵盖了病毒来源、症状、对策等各个方面。在新媒体中有效传播相关知识,使公众能够充分掌握这一流行病的信息,避免不透明信息造成的恐慌。

3.《三体》获雨果奖,科幻成为公众关注科学的独特方式

8月23日,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领军人物刘因其代表作《三体》获得世界科幻界最高奖项之一的“雨果奖”。刘的瑰丽想象力促使人们仰望星空。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科普形式,已经成为引导公众关注科学的一种独特方式。另一方面,科幻小说更大的价值可能在于通过意识形态实验探索人类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可能关系,这为思考科学技术提供了另一个维度。

4.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令人鼓舞。

9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了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根据调查,2015年中国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0%,比2010年的3.27%上升了近90%。“十二五”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趋势也表明,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为中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个结果激起了社会,尤其是科普工作者。调查结果已在新媒体的各个层面上得到广泛传播和解释,这也使整个社会更加意识到科学普及的重要性。

5.火星发现“盐水”和太空探索的新成果让公众仰望星空

9月2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现有证据显示火星上液体盐水间歇流动。虽然这个结果被许多人预测到了,但它仍然相当轰动。中国媒体甚至将浓盐水翻译成中文名字“盐水”。从美国宇航局在火星上发现流动的“盐水”,到今年年底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再到中国计划在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这颗红色星球成功地吸引了中国公众的注意力,激起了人们对宇宙无尽的遐想。2015年,类似的科学事件也引起了中国公众的好奇,包括发现了地球的“大表亲”,开普勒452b,这是迄今为止与地球最相似的外行星,以及“新视野”号在冥王星附近飞行,冥王星是一颗神秘的深空行星。

6.药剂师涂有友获得诺贝尔奖,激励中国人民在科技创新上再上新台阶。

10月5日,药理学家涂有友女士凭借40多年前发现的青蒿素提取方法,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女科学家。也正是因为这个奖项,中国的“青蒿素”研究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自1967年以来,“523”工程堪比“两颗炸弹一颗星”的研究已经逐渐“浮出水面”。她在“523项目”的研究工作拯救了千千数百万受疟疾威胁的人的生命。她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她身后漫长而艰辛的科学研究道路也使公众认识到科学的伟大价值和科学精神的不朽内涵。涂有友获得诺贝尔奖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攀登科技创新高峰的信心,激发了公众理解和支持中国科学研究和发展的热情。

7.发布“二孩”政策和孕产妇知识已成为科普的热门话题。

在十月下旬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第二个孩子的释放”正式从谣言中降落。消息一出来,就引发了各行各业的热烈讨论。为了更好地倡导和实践优生学政策,许多医生和专家通过讲课、撰写专栏、接受媒体采访和与互联网用户互动来开展科普教育。从老年孕产妇的安全、孕前体检到大儿子或大女儿的心理安慰,在“二孩”政策颁布后,相关群体在短时间内掀起了学习相关医学知识的热潮。可以说,新政策还没有出台,科学普及是第一步。

8.随着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召开,机器人为社会服务的步伐越来越近。

11月下旬,世界机器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从12个国际机器人组织和58个国内科研机构的巨大参与规模中,我们可以看到智能机器人产业对人类科技发展和中国智能制造业的影响。从年初电影《大英雄6》中医疗机器人的“大白鲨”到本次机器人大会上各种卖可爱的真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趋势席卷全球,各种类型的智能机器人(包括智能机械臂、智能无人机等)层出不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随着智能机器人在制造、建筑、服务、娱乐、医疗、军事、空间、教育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公众对智能机器人的好奇心越来越大,机器人服务社会的步伐越来越近。

9.“我们讨厌化学”的广告遭到了科学家的*,商业宣传违反了科学常识,误导了公众。

11月底,《结构化学基础》的作者、北京大学教授周红都批评化妆品品牌“我们讨厌化学”的口号违背了科学常识,在舆论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和共鸣,赢得了相关专业团体的支持。化学是现代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没有化学,就没有化妆品可卖。“我们讨厌化学”的广告违背了常识。近年来,许多商家为了标榜“纯天然”和“有机”的概念,不时通过各种媒体发布违背科学常识的宣传和广告,误导消费者,以吸引眼球,获取不正当利益。“我们讨厌化学”的广告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提高他们的辨别力,避免在违背科学常识的误导性宣传面前被“愚弄”。

10.发现号卫星发射前命名为“悟空”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以吸引公众的好奇心

12月17日,中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飞入太空。先前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只能直接看到宇宙的4%。不发出任何光或电磁辐射的暗物质占23%。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看到暗物质的出现,但我们知道它们与宇宙的本质有关。这颗卫星再次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了无垠的天空。发射前,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将向公众征集名字,一些获胜者将有机会现场观看卫星发射。它甚至拥有自己的微博“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与网民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暗物质卫星的关注度,激起了全国公众和海外同胞对空间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