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抗战记忆:茅以升炸毁第一座钱塘江大桥

科普小知识2022-10-24 23:12:40
...

1945年9月2日,参加抗日战争的盟国代表接受了日本的投降,并在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字。日本代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而中国、美国、英国和苏联的代表则一个接一个地签署了。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9月3日,中国*下令全国庆祝,放假一天,悬挂国旗三天。这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第一个值得骄傲的日子,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的日子。每年的9月3日都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毛玉林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小女儿,与父亲相依为命多年。回忆起父亲在抗日战争中的点点滴滴,这位能干而坚强的职业女性眼里充满了泪水。

归国医生肩负重任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落成,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制造的第一座钢桥。“我父亲当时39岁。作为首席设计师,他打算建造中国第一座现代桥梁。”毛玉林说。那时,中国还是一个高度尊重外国工程师的时代。为什么一个年轻的中国人能肩负如此重任?

茅以升1896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20岁时成为康奈尔大学最年轻的研究生。23岁时,他的博士论文中关于桥梁工程的观点被国际桥梁界定义为“毛定律”,成为美国加里理工学院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工程博士。1920年,在完成学业后,他渴望为他的国家建造一座世界闻名的桥梁。当他37岁的时候,这个机会突然来了。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的曾洋洋邀请他修建钱塘江大桥。

“当时,银行财团不相信中国人自己有能力建造现代桥梁。父亲,他们设计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桥梁设计方案,最终打败了美国专家的方案。1934年,我父亲成为钱塘江大桥工程办公室主任。”

钱塘江大桥是中国设计制造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工业项目。在建桥的过程中,茅以升克服了80多个重大困难。仅用了两年半时间,工程师们就在汹涌澎湃的钱塘江上建成了长1453米、高71米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

抗战记忆:茅以升炸毁第一座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和他的妻子戴传辉以及他们的四个女儿

空中打击和水下工作

1937年8月14日,日本飞机对南京、上海和钱塘江大桥进行了首次空袭。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建设的回忆》中写下了当时的第一次进攻:

“当我在轰炸时,我正在6号码头的沉箱里与工程师和监工讨论这个问题。突然,沉箱里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天也黑了...当灯熄灭时,每个人都认为高压空气是不可能的。没有高压空气,河水就会泛滥。不是每个人都说完了吗?那时,没有时间思考,每个人都惊慌失措...半小时后,灯亮了...我跟着走出沉箱,向外看。奇怪的是,所有的工作都停止了,到处都看不到一个人。整条河静悄悄的。只有一名守卫沉箱气闸的工人在那里。他对我说:半小时前,这里有一个空袭警报,要求到处关灯,说日本飞机要炸毁这座桥,每个人都应该尽快逃到山里去。

“后来果然有三架日本飞机飞来投炸弹,但他们都跳入河中,没有击中任何东西。直到那时,我才知道战争的威胁已经来到了这座桥上。桥梁工程尚未完成,战争已经开始。这真是一件坏事。铁道部和浙江省*严格要求完成这项工作,所有工作人员都尽了最大努力。然而,整个桥梁建筑工地一直笼罩在战时的气氛中。事实上,这只是在掠夺日本侵略者的时间。从那以后,日本飞机经常骚扰这座桥,但并没有对这座桥本身造成损害。”

他被命令预设炸药以防危险。

1937年11月16日,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办公室接待了南京*的重要客人。他是南京工程学校的讲师。在出示了南京*的绝密文件后,指导员丁告诉茅以升,如果杭州得不到保护,钱塘江大桥将由日本人建造。指导员丁告诉茅以升,炸药是直接从南京运来的。

“此时此刻,我父亲正经历着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七七事变后,他在14号码头预留了一个大洞。这个大洞是在桥梁爆炸时用来放置炸药的。但没想到,这一天不仅真的来了,而且来得如此之快。他很快平静下来,并确定了钱塘江大桥的所有致命点。”毛玉林说。

当时,炸毁这样一个桥墩和一根五孔钢梁需要100多根导线连接到放置炸药的各个地方,完成这项工作需要12个小时。如果等到门口的敌人再来一次已经太晚了,恐怕。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就这样做,敌人12小时内不会到达,而且为时过早,我们该怎么办?他们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首先把炸药放在预留的空腔里,然后把炸药的引线引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然后在炸药要爆炸的时候把每根引线连接到雷管上。在最后的命令下,引爆装置的雷管将被通电点燃,大桥的五个孔和一个桥墩将立即爆炸。

抗战记忆:茅以升炸毁第一座钱塘江大桥

照片:钱塘江大桥第一次爆炸后的照片。(毛玉林提供)

三月份存放的桥梁效果很好

“在他们埋下炸药的第二天,我父亲突然接到浙江省*的命令,要求立即打开大桥。这让我父亲迷惑不解:这座桥的高速公路部分已经修建了很长时间,但是它还没有被打开来防止敌人的攻击。为什么它突然又打开了?省*告诉他,上海战争爆发后,许多人不得不渡河逃离。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过河,渡船是不够的。其中一艘渡轮也发生了倾覆事故。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岸边等待过河,形势严峻。出于必要,省*决定开放这座桥。”

这座桥于11月17日开放。当第一辆车过桥时,河两边成千上万的人鼓掌,许多人冲向桥。这座桥从早到晚挤满了人,形成了钱塘江上前所未有的南渡潮流。但是没有人知道炸药被埋在桥下,人们和汽车在炸药上行走。

12月,日军占领了武康,杭州处于危险之中。不仅越来越多的人过桥,铁路运输也很紧张。根据铁道部的估计,12月22日,有300多辆火车和2000多辆货车过桥撤退。12月23日下午一点钟,炸毁大桥的命令终于下达了。这座桥本可以立即被炸毁,但仍有无数难民从北岸的桥上走过,根本无法启动。

等到下午5点钟,远处已经看到了日本骑兵的烟雾,桥已经关闭,一声巨响,桥被炸掉了。茅以升感慨地回忆道:“在建桥期间,总工程师罗颖曾经创作了一副《钱塘江大桥,五行缺火》。因为前四个字旁边有金、土、水和木头,但没有火。然而,在第一个联赛出来后,第二个联赛没有任何反应。没想到,桥被炸毁后,五行并不缺火,但桥却断了。”钱塘江大桥被刮掉后,心情不好的茅以升写了一首诗:“大地风云变色。当桥被刮掉时,眼泪从路上流了下来。五行中缺少火真的会带来火。如果你不修复这座桥,你就不是丈夫了!”

"如果抗战胜利,这座桥将被修复."

“钱塘江大桥从竣工到通车,再到被毁,历时89天。然而,当它建造这座桥的时候,它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超过了它的总投资500多万银元,更重要的是,100万人逃离了这座桥。毛玉林说。

“桥梁被炸毁后,桥梁办公室被疏散,我父亲的家人跟着逃离的人群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但是我父亲清楚地知道有一天他会回到这里,因为在桥被炸的那天晚上,他在他的桌子前写了八个字:“如果战争赢了,桥将被修复。"

炸毁这座桥在阻止日军南下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日本人对这座桥抱有很高的期望,通过它他们可以到达战争的后方。因此,他们决定立即修复这座桥,但是日本人在1944年不情愿地花了7年时间修复这座桥,当时他们战败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忙碌的茅以升总是盼望着抗日战争胜利和桥梁重建的那一天。然而,钱塘江大桥的命运就像中国的灾难。它的命运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曲折。为了防止日军南侵,抗日游击队两次炸毁了日军修好的桥梁。1946年,茅以升开始修复这座桥。1949年5月3日,也就是杭州解放的那一天,*一个接一个地撤退,在大桥第五孔的钢梁下放置炸药,并再次炸毁大桥。修复工作于1953年完成,花了整整七年时间,远远超过了最初建造这座桥的两年半时间。

“1987年,在钱塘江大桥建成50周年之际,我父亲再次登上了钱塘江大桥。他告诉他周围的人,半个世纪前的过去就像是昨天。回忆起父亲最后一次过桥,毛玉林的眼睛红红的,他哭了。

“当时,我父亲已经90多岁了,他的眼睛不好。他只能看到他身边的东西,只有影子。于是他抚摸着钱塘江大桥的栏杆。他无话可说,只是看着远处。我想他心里一定很激动。也许他知道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他的心情应该很复杂。”

两年后,茅以升去世,享年94岁。

钱塘江上已经有6座桥了。在今天的中国,这些新建的桥梁不再像第一座桥那样需要担心痛苦。

抗战记忆:茅以升炸毁第一座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改造(网络图)

在抗日战争中流汗流血的科学家们,他们:

叶:物理学教授制造地雷

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雷霆战警》曾是一部热门电影,家喻户晓。恐怕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场地雷战背后的主角是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学教授叶和他的学生熊大真。1938年3月,熊大真来到冀中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技术研究所,进行高爆炸药、地雷和雷管的研究。1938年5月,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购买化学原料和制作雷管的铜壳、制作电雷管的铂丝、电雷管等军用物资,冒着生命危险运到冀中抗日根据地。1938年9月,技术研究所的几名技术人员带领士兵在平汉铁路保定方顺桥附近埋设了一个新开发的氯酸钾矿,并成功炸毁了日寇列车的车头。

严济慈:为前线制造望远镜

严济慈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身在国外的严济慈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在昆明黑龙潭建立了物理研究所。由于抗日战争的需要,一些*官员找到严济慈,请他帮忙制作望远镜。后来,另一家工厂要求严济慈为无线电通信提供压电晶体振荡器。严济慈接受了这两项任务,并和他的学徒们一起研磨玻璃和镜片。几年来,严济慈一行为前线制造了500台1500倍的显微镜、1000多个晶体振荡器、300多套五边形测距镜、望远镜等电子设备,为抗战时期的医疗、通讯等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钱:为战地医院制造仪器

钱是我国的物理专家。“九·一八”事件后,钱以每月160美元的价格拒绝了上海市电话技术人员来北平的要求,进入了新成立的国家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他成了一名每月只有40美元的研究助理,后来在英国学习。抗战时期回到北平后,钱设法把物理研究所的56箱仪器和材料经海防运到昆明,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抗战时期,钱主持物理研究所的应用光学研究。他们设计制造的数百台显微镜、经纬仪和望远镜不仅满足了野战医院和许多工厂的需要,而且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光学仪器专家。

邢:从国外归来,走向前线

邢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教育家。他于1936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邢毅然放弃了国外有利的科研工作条件,回到中国,在上海*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员工作。不久,华北沦陷,上海处于危险之中。*研究院*南迁昆明。为了寻找抗疟药物支持抗日战争,兴克服重重困难,在滇边采集金鸡纳树皮进行有效成分分析研究。1944年,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领导下的安徽北部解放区——天长县。他被分配到苏北*军医大学,在为部队准备药品的同时,培养基础药学人才。他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将国家从危险中拯救出来。

朱克真:带领师生参与抗日战争

朱克真是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4月,朱克真成为浙江大学校长。1937年,为了避免战争和继续学习,浙江大学迁到了西方。朱克真带领633名师生像“游击战”一样进行了四次调动,经过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六省,行程2600多公里,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遵义,使整个学校远离炮火和敌机。历史称之为“文君长征”。1944年,日本侵略者入侵贵州,遵义处于危险之中。朱克真向当时的教育部提交了一份报告以获得批准,并从遵义的43家军事制造商那里借了近1000支枪,用来武装学生和抵御日本。这极大地鼓舞了老师和学生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