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到2020年,我国将研制和发射3大类系列海洋卫星共十余颗

科普小知识2022-10-25 11:30:09
...

到2020年,我国将研制和发射3大类系列海洋卫星共十余颗

卫星海景示意图。

(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绘图号)

到2020年,我国将研制和发射3大类系列海洋卫星共十余颗

10月25日6时57分,“海洋2 b”卫星成功发射进入轨道。

(人民的愿景)

10月25日6时57分,“海洋二号乙”卫星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是继9月7日成功发射“海洋1 C”卫星后,中国在一个多月内发射的第二颗海洋卫星。

什么是海洋卫星?这颗卫星携带什么有效载荷?“海洋2 B”卫星和“海洋1 C”卫星分别有什么特点?中国在海洋卫星领域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有什么计划?这些无疑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九天前,我清楚地看到了大海。

海洋卫星是一种人造地球卫星,主要用于海洋色素的探测,服务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监测与预防、海岸带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海洋2 B”卫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庆军指出,占地球表面积70%以上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全球气候的重要调节器和世界贸易的主要渠道。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依赖海洋,这也将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为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我们必须增进对海洋的了解。人造地球卫星为人类大面积、高精度、全方位地了解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开发环境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作为海洋国家,中国在促进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方面负有重要使命。因此,中国致力于拓展海洋卫星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建立海洋卫星系统,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指出,海洋卫星可以大规模、长时间地观测全球海洋,为人类深入了解和理解海洋提供了其他观测方法无法替代的数据源。海洋卫星通过携带各种遥感器探测海洋环境信息。不同类型的遥感器具有不同的海洋卫星功能。具体来说,它们可以分为三类,即海洋水色卫星、海洋动态环境卫星和海洋监测卫星。

蒋兴伟说,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国家,于1978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海洋卫星SEASAT。在过去40年中,美国开发了各种类型的专用海洋卫星,如海洋环境卫星、海洋动态环境卫星和海洋水色卫星,并实现了从空间获取海洋水色和海洋动态环境信息的能力。1979年2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宇宙-1076”,用于海洋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参数的卫星测试和测量。此后,中国发射了四代海洋卫星。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技术,发射了包括“流星-MN3”在内的卫星用于海洋观测。自1991年以来,欧空局先后发射了具有海洋观测能力的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卫星和随后的环境卫星。MetO系列卫星的发射始于2006年10月。目前,世界上有近百颗具有海洋探测功能的海洋卫星或地球观测卫星。

海洋观测卫星星座系统的构建

与2011年8月发射的“海洋2 A”卫星一样,“海洋2 B”卫星刚刚进入轨道,是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其主要任务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获取各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包括海面风场、波高、海流、海面温度等。,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预报提供实测数据,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等提供支持服务。

“海洋2 B”显然是后来者,在两个方面高于“兄弟”和“海洋2 A”。首先,他们有更多的技能。除了装载雷达高度表和微波散射计外,Ocean 2 B还增加了一个船舶识别和数据收集子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全球船舶,并接收、存储和转发中国近海和其他海域的浮标测量数据。第二是更好的系统集成。作为高度集成的航天器,各种系统的集成非常重要。“海洋二号乙”研究团队对整个卫星组件、子系统、载荷、单机和电缆涂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处理,使载荷之间互不影响,对海面高度、风场和温度等海洋动力环境因素的观测更加准确。

“海洋1号”卫星是“海洋1号”系列的第三颗卫星。它在类型上属于海洋彩色卫星,用于观测海水的光学特性、叶绿素浓度、海面温度和海洋污染物,以及观测海水、浅海地形、海流特性等因素。“海洋一号”成功启动后,将提供全球海水颜色和温度业务监测、中国近海水域和岛屿数据服务、海岸带资源和环境调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预警和环境保护,以及气象、农业、水利等行业应用支持。“海洋一号”装载了五个有效载荷,包括海水颜色和温度扫描仪、海岸带成像仪、紫外成像仪、车载校准光谱仪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与“海阳一号甲”和“海阳一号乙”相比,该星的观测精度、观测范围和使用寿命都有很大提高。例如,它携带的海洋颜色和水温扫描仪范围更广,几乎是A星的两倍,A星可以在一天内扫描世界的陆地和海洋。自“海洋一号”进入轨道以来,所有载荷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返回了大量高质量的数据。

2016年8月成功发射的高芬3号是中国第一颗同时考虑陆地和海洋观测的雷达成像卫星。它可以一天24小时、一天24小时监测和监测全球海洋和陆地信息,并通过左右姿态机动扩大地球观测范围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张庆军指出,在卫星研制过程中,中国科学家攻克了整颗卫星机电一体化和热设计、多极化相控阵天线、脉冲大功率电源等许多关键技术,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芬三号”不仅能监测风暴潮、热带气旋、海冰、海面溢油、绿潮等。在中国的邻近水域,还监测沿海地带、海面上的船只、岛礁上的人工设施、海上石油平台等。为灾害监测和评估以及应对重大环境事件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支持。高芬三号的实际应用大大改善了中国民用天基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全部进口的状况。它为中国各行业用户提供了高质量、高精度的地球观测数据,成为中国实施海洋开发、陆地环境资源监测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技术支撑。

宝贵的数据资源服务于世界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以“海洋一号”、“海洋二号”和“高芬三号”系列卫星为代表的海洋水体颜色、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洋监测系列卫星。中国建立了优势互补的海洋遥感卫星观测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张庆军指出,根据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中国应大力发展海洋卫星,以满足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极地海洋管理和海洋权益保护等需要。中国应当为海洋灾害监测和防灾减灾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建设三类海洋卫星系统,建设中国海洋卫星星座。

蒋兴伟表示,根据中国民用航天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三五”海洋卫星服务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开发和发射10多颗上述三类海洋卫星。具体来说,在海洋颜色卫星方面,“海洋-1 C”将在2019年迎来它的弟弟,“海洋-1 D”。它将形成中国第一个开展联网观测的海洋民用卫星星座,从而大大提高海洋彩色卫星的全球覆盖范围。在海洋动力卫星方面,“海洋2 B”将欢迎以下卫星,即“海洋2 C”和“海洋2 D”,以实现探测海面高度、海面风场和海面温度信息的三星级网络。此外,还将发射中法海洋卫星和海洋盐度探测卫星。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动力卫星,它们将获得海面波谱探测数据和海洋盐度信息。在海洋监视和监测方面,高芬3号将与合成孔径雷达的两颗业务卫星携手组成一个监视和观察网络。

三类系列卫星同时在轨运行,可以为海洋环境资源、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安全等领域提供不同分辨率、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丰富多源海洋环境信息。同时,它们还可以服务于气象、环境、交通、农业、水利等行业的一些业务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的海洋卫星星座系统是一个国际空间基础设施。获得的相关数据不仅服务于自身,而且向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使国际社会和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受益。

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海洋2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副设计师张有光表示,“海洋2号”对美国应对2012年10月桑迪飓风做出了巨大贡献。该卫星提前一天成功观测到桑迪,并准确预测其运动方向,为有效预防赢得了宝贵的预警时间。经过分析,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研究人员指出,“海洋2A”是世界上唯一一颗能够在飓风进入轨道期间获取海平面信息的卫星,为飓风桑迪的观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来源。

阅读更多

海洋卫星:来自九天海报的好消息

中国成功发射海洋2 B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