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知识:傣族礼仪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与傣族人生活在一起,你会发现傣族人淳朴、尊老爱幼、和睦相处,所有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把做好事视为社会道德。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礼节和礼貌。
傣族礼仪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佛寺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三者相结合,相辅相成。
傣族儿童从懂事起就接受父母的礼仪教育。从小教育孩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对人要有礼貌,尊重老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孩子们不仅接受长辈的教导,还受到父母的影响,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准则。
傣族人信奉从南方传来的小乘佛教。男孩将离开家,从八岁或九岁开始在寺庙里出家几年。寺庙要求年轻的僧侣严格遵守“五戒”和“十戒”作为所有信徒言行的准则。“五戒”的内容是:不杀人、不偷盗、不强奸妇女、不饮酒、不吸烟。作为一个年轻的和尚,从八、九岁到十岁是一个人礼仪行为形成的重要阶段。佛教教义和教规在他一生道德礼仪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傣族人崇尚以德报怨,人际关系友好和谐。在傣族人民中,他们关心年轻人,尊重老年人,有一个和谐的丈夫和妻子,与邻居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全村的人都会帮助任何有困难的人,一个会建一栋新房子,另一个会帮助全村的人。
傣族老人经常用这样的话来教育他们的孩子:"无论山有多近,无论多远,人们都能相遇。"“不管客人是穷是富,欢迎来到竹屋并不古怪。与其忽视远方的客人,不如省吃俭用。”因此,好客已成为傣族村寨的习俗。当外人来到戴家时,主人会主动向他们打招呼,端茶倒水,用食物招待他们。不管是男人、女人还是孩子,他们总是对他们的客人微笑,轻声细语,从不叫喊、发誓或发誓。这个女人走在客人的前面,穿着裙子轻轻地走着。客人在楼下,不经过客人所在的楼上。一些傣族村寨还在主干道上修建了“萨拉厅”,用于接待客人。
在拜访傣族人时,主人也会把他们当作“泼水”和“牵线”。当客人到达时,门口站着阿呆·小布什,他用银碗盛着浸满花瓣的水,轻轻地把树枝和树叶溅到客人身上。在竹楼里坐下后,米涛会在客人的手腕上系一根绳子,祝客人好运、平安和幸福。
傣族礼仪教育,西双版纳的最高统治者呼吁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如《土司对人民的训令》、《祖父对子女的训令》、《父亲对儿子的训令》和《教女人做媳妇的礼仪》等。,在道德和礼仪的许多方面都有强制性的规范和限制。如果法律规定,儿子不能起诉父亲,也不能被判胜诉。这虽然对法律不公平,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傣族尊老爱老的良好民风。俗话说:“田中丘是山谷的灵魂,村上老人是村庄的瑰宝。”所有生产和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都必须首先听取村上长老的意见。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应由老年人主持。如果农舍之间有纠纷,请请老人解决。走路时让老人走在前面。当老人进入房间时,年轻人必须站起来打招呼。直到老人坐下,他才能坐下。在餐桌上,老年人应该被放在第一位,好的菜肴应该首先给老年人。在傣族村寨中,虐待和遗弃老人的现象很少,家庭充满了团结、友爱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