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发展人工智能,高校有了路线图

科普小知识2022-10-29 10:54:14
...

最近,“人工智能”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词。在教育部最近公布的首批“新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中,人工智能被列入“新工程”专业改革涵盖的19个项目群。4月10日,教育部宣布启动《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对其建设和发展做出明确规划和具体安排。根据该规划,到2020年,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优化布局将基本完成,高校将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到2030年,高校将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沿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发展人工智能,高校的路线图越来越清晰。

路线一: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

人工智能在高校扎根。创新体系是基础。作为回应,该计划提议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研究。关注人工智能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推进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注重大数据智能、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和量子智能计算等基础理论研究,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理论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将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创新。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关键算法、硬件和系统为重点,加快机器学习、知识计算和群体智能计算等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在类脑智能和自主智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体系。

为人工智能搭建一个足够广阔的“舞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是该计划的重点之一。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和公共支持平台的需求,教育部明确要求加快教育部边缘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的建设。以交叉突破、国家和区域发展等重大需求为导向,推进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互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创新基地。鼓励和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研究基地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开展教育、经济、国家安全等重大热点问题的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新型科技智库。

第二条线: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基层学科建设

发展人工智能,人才是支撑,完善学科布局,加强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因此,该计划特别强调加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量子、神经、数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支持高校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人工智能学科,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系统等相关领域建设。同时,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普遍性、流动性和渗透性的特点,积极开展“新工程”研究和实践,探索“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计算机专业的智能科学技术、数据科学、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的调整和整合,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置于符合国家和地区产业需求的位置。

学科和专业,优秀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育部要求加强教材建设,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的转化,推进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网上开放课程建设,推动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标准和国家精品网上开放课程的本科和研究生教材的编写。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人工智能将被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在各方面都有保证后,如何加强人才培养?该文件提出了具体措施:支持建立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工程”,建立产学研联盟,建立一批教育、培训、研究一体化的区域性共享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我们将积极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师搭建培训平台,如行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临时工作培训和合作。促进大学教师和专业人员之间的双向交流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或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引导高校稳步扩大相关学科和专业的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路线三: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形成若干产业集群

为了突出人工智能的特点和特点,在做好“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作为回应,该计划强调加强关键领域的应用,支持大学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等领域开展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并加强应用示范。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的合作,推动医疗、交通、农业、林业、国防等领域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技术龙头企业,推动一批产业集群和示范区的形成。

优秀的应用、学校教育和治理也应该改变。教育部要求探索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教学模式,用于开展教学过程监控、学习情况分析和学术水平诊断,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综合智能评价,准确评价教学绩效,实现个性化教学。支持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变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实现校园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

同时,该计划还鼓励和支持大学、行业组织和科研机构的联合企业在人工智能行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参与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人工智能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支持高等院校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将纳入平台的技术作为科研成果和评价奖励的因素。

此外,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围绕国家重大部署,加强与北京、天津、河北、熊安新区、长江三角洲、广东、香港、澳门、*、东北、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和地方合作。该计划将支持大学、*和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联合建立若干创新平台和新的研发机构,如合作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和原创研究与地方和企业需求对接,加快地方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

(本报北京4月11日电本报记者金浩天)

高校人工智能发展关键词

关键词一:创新

●建立新的人工智能理论模型和方法,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灵活的数据依赖性和很强的泛化和迁移能力,形成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的能力。

●围绕核心技术解决关键问题,如知识计算、跨媒体分析和推理、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和自主无人系统,以形成终端和云之间的协同人工智能服务能力。

●注重提高跨媒体推理能力、群体智能分析能力和人机交互能力,推动构建基于算法、数据和硬件的稳定、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

关键词2:人才

●到2020年建成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

●到2020年,将编写50本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并建设50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

●到2020年,建立50所人工智能学院、研究所或交叉研究中心。

●在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信息管理专业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3:应用

●针对人口老龄化、传染病和慢性病、出生缺陷和出生障碍等重大健康问题,建立智能医疗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和具有识别、筛选和推理功能的创新服务云平台,提升智能医疗的供给能力。

●建设典型的城市智能应用系统,推进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建设智能城市精细管理、知识发现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环境、政务、便民等领域的智能产品和系统。

●充分利用文本分析、语音识别、知识图谱等技术,开发基于大规模历史司法数据、互联网数据等相关数据的自动案件线索发现、智能定罪和辅助量刑等智能辅助工具,提高办案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案件审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来源:本报记者金浩天主编的《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