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学家-王普
王普,1902年出生于山东沂南县,中国核物理学家和教育家。1939年,他发现了核裂变的延迟中子,为和平利用核能铺平了道路。他三次来到青岛,在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他为山东大学物理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青岛的故居现在位于莱阳路5号。
王普第一次来到青岛是在1930年,当时他是新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后来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的讲师。当时,这所学校还处于起步阶段,附属于科学学院的四个系的教员和设备很少。王普是物理系唯一的老师和实验技术员。1931年,两位教授和一位讲师来了。是他们的四位老师承担了他们系和其他系的所有物理课和物理实验课。除了教学,他们还得写讲义。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建造实验室和丰富系图书馆。一切都来自虚无。到1934年,物理系已经招收了四个年级的所有学生,雇佣了更多的老师,并且基本上完成了书籍和设备。直到那时,物理系才有了初步的规模。1935年,他去德国学习核物理,一门新的科学。
在德国期间,王普不仅开展了自己的研究项目,还深入了解了德国物理学的发展,并经常向国内同行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美国也是如此。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他发表了16篇此类文章,其中大部分发表在中国科学学会主办的《科学》杂志上,在国内物理学界起到了相当大的启发作用。他对德国物理学的兴衰做了精辟的分析,并提供了非常好的史料。他还就德国和美国在物理学、科研机构、人员组织、设备、资金和研究方向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并向中国有关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建议。抗日战争胜利后,盟军决定拆除日本的回旋加速器,以防止日本军国主义者使用它。当时,王普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应该让日本交出磁电谐波绕线机》的文章,并大声呼吁南京国民*与美国*谈判,把日本的三个回旋加速器全部交给中国,作为战争赔偿的一部分。这些见解是有远见的和合理的。
1946年,亚历山大在青岛复学。王普回到亚历山大担任物理系系主任和代理系主任。他积极聘请教授,促进学术讨论,使物理系成为当时亚历山大最强大、最有活力的部门。1947年秋,美国国家标准局聘请王普进行辐射物理研究。根据最初的合同,他可以带着家人一起去。但是他认为他要做研究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回来,所以他独自去了美国。
*成立后,他每天听中国国家广播。在与国内朋友的通信中,他总是关心祖国的发展变化,充满爱国主义思想。他一再表示,他将努力回到中国服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将向*海峡派遣海军,并掀起反华浪潮。他对美国的这种行为表示不满,并受到美国情报部门的监视和传唤,这进一步增强了他回国的愿望。1956年8月,他利用在欧洲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冲破重重障碍,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向我们驻荷兰大使馆求助,最终实现了他回归祖国的愿望。
回到中国后,虽然他的家人在北京,但他拒绝了北京有关单位的邀请,毅然返回青岛,在山东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除了教学,王普还积极组织和指导科学研究。他为山东大学物理系购买了设备,组织了人员,建立了一个乳胶实验室。他打算继续这个领域的研究。后来,历次政治运动都对他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本人因高血压和心脏病长期住院,直到“*”期间*害致死。尽管他的愿望未能实现,但他仍为山东大学核乳胶实验室的建立、高能物理的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