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回顾制订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的历史

科普小知识2022-10-30 11:48:07
...

60年前,1956年6月14日,**在*会见了参与制定12年科技远景规划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

回顾制订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的历史

1956年6月14日,**会见了参与制定该计划的科学家。

下图是**与所有参与制定1956年“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的科学家的合影。该计划的历史资料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历史与档案研究所。

回顾制订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的历史

**会见1956年“12年科技远景规划”的所有代表

当*主席在2014年3月访问德国时,他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地记录了每个国家的足迹,并为每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灵感。”今天,我们回顾1956年中国第一个科学发展计划的历史,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为了通过回顾这一历史来了解规划过程和重要经验,对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和未来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多数参与规划工作的成员现在已经离开,但人们不会忘记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贡献了全部精力和智慧的科学家和**。

1.“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的制定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党*号召“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密切关注。

1956年1月25日,*在最高国务委员会上说:“我们的人民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计划,改变我们落后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在几十年内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立即成立了一个10人的科学规划工作组。

1956年3月,国务院正式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陈毅副总理任主任,李富春、聂同志具体组织领导,中国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任规划委员会秘书长,下设办公室。这表明中国*非常重视国家科技的发展,这个课题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2、制定“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的目的

聂荣臻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了*总理制定这一计划的目的:“这一长期计划的出发点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尽快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的成果引进我国,尽快把我国科学事业中最紧缺和最迫切需要的类别补上, 根据世界科学的成就,安排和规划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使我们最迫切需要的科学部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这表明,制定第一个科学发展计划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即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出最需要和最缺乏的类别,通过“填补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空白和空白”,改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落后局面。

谁参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制定?

1956年1月31日,国务院召开动员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规划。中国科学院、国务院有关部门、高等院校领导和科技人员参加了会议。来自各个领域的数百名杰出的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该计划的制定。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回国的杰出科学家。根据*文献研究室“*研究组”的记录,来自23个单位的787人参加了“12年科技远景规划”。

第二,借鉴“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的历史经验

“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的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个计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在*成立初期,它对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当前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1、了解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重要趋势

周总理说:“过去是十年的变化,现在可能是五年、三年的变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17年中,原子、电子和超音速的发展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比过去一个世纪都要快。可以说,它们每天都在变化。”他希望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变化,密切关注国家一级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确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急需的若干科学领域和需要完成的重点建设项目,并有效管理建设项目的实施。

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我们首先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当时,我们还提出要建立“上天入地下海”的军事发展战略,建立海(潜)、陆(导弹)、空(巡航)的战备体系。然而,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新的科学,如计算机、电子学、自动控制和光学。当时,我国在这些科学领域基本处于空白或薄弱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迅速增强实力。

2.对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1955年9月15日,中国科学院第三十九届学术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制定中国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远景规划的指示》。所有的研究机构都制定了15年计划。在国家“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制定之前,中国科学院的四个分院已经制定了学科规划,各部门也提出了部门规划。副总理聂组织军工系统各单位制定武器装备计划。这些都为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奠定了基础。规划委员会对各领域的重点发展项目和研究课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包括13个领域的57项任务和616个核心问题。这个绘图练习非常有意义。它明确了中国科技发展体系中的差距和不足,也明确了哪些领域和项目急需发展和关键支持。

3.规划的指导原则是“着眼发展,迎头赶上”

有这么多的课题要研究,有这么多的建设任务要完成,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确立了“以发展为中心,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要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局面,赶上和缩短与世界科技发展先进水平的差距,必须抓住关键点和关键环节,从发展急需的科技入手,推动和促进我国科技的全面发展。

首先,选择了12个“关键任务”。

由于当时国家条件和资金有限,规划小组从13个对科学技术发展更为关键的领域中提出的57项任务和616个课题中选择了以下12项“关键任务”:

⑴和平利用原子能;

(2)电子新技术(超高频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仪器和遥控技术);

(3)喷射技术;

(4)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精密仪器;

(五)石油和其他特别稀缺资源的勘探,矿产原料基地的勘探和确定;

(6)结合我国资源,建立合金体系,寻求新的冶金工艺;

(7)燃料的综合利用和重有机合成的发展;

(八)新型动力机械和大型机械;

(九)黄河、长江综合开发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10)农业化学、机械化和电气化的重大科学问题;

(11)预防、治疗和消除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主要疾病;

(12)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国家在人力和物质资源方面优先考虑这些关键任务。

5.规划委员会提出优先发展的四项紧急措施

规划初步完成后,向周总理汇报了600万字的情况。当时,周总理问:“这么多的信息,这么多的重点,国务院要抓什么?”作为规划委员会的秘书长,张劲夫实际上已经认识到,规划的内容不仅广泛,而且还有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项目。为了回答周总理的问题,他与专家们举行了会议进行讨论。

科学家认为有六个项目是最重要和最紧迫的,即原子弹、导弹、计算技术、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和自动化、遥控技术。前两项属于军事科学的发展,国家已经作了特别安排。后四个领域当时在世界上发展迅速,但在我国仍处于空白状态。然而,这些技术是发展“两枚炸弹一颗卫星”和其他尖端技术所迫切需要的工具和基础。因此,必须首先采取紧急措施来促进这些领域的科学和技术。规划小组起草了“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自动化和遥控技术的应急措施计划”,简称“四项应急措施”。该报告已提交国务院,并很快获得批准。接到指示后,科学院迅速组织科技力量着手筹建这些研究所。

1956年7月28日,学会第20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计算技术研究所、自动化与远程控制研究所和电子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华、、钱伟长、李强分别担任三届筹委会主任委员。华作为计算机技术规划组组长,提出了“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集中力量打硬仗。结果,计算机的发展很快取得了重要成果。

该计划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提前五年完成了计划中规定的建设任务。

由于制定了正确的“12年科技长期规划”的政策和战略战术,该规划达到了预期目标,迅速填补了我国部分科技领域的空白,弥补了一些短板,在计算机、两颗炸弹、一颗卫星等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研制成功,1959年,大型通用计算机“104”研制成功。1960年,中国第一台完全自主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被成功设计和制造。

历史证明,“四项紧急措施”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如果不优先发展计算机,“两枚炸弹一颗卫星”的研究工作将会推迟。重点领域为“两弹一星”等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半导体和电子学的研究与计算机的发展有关,这些逻辑相关的科学需要同步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科技体系和产业链。

在各方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该规划提出的建设任务提前五年完成,可以说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一个非常成功的规划。

3.国家对中国科学院有什么要求?

希望科学院“成为引领国家提高科学水平和培养新力量的火车头”

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初,周总理就提出要“以最大的力量加强中国科学院,使之成为引领国家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力量的火车头”中国科学院在制定“12年科技远景规划”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据统计,在“十二五”规划的57项重大任务中,科学院作为“主要负责人”、“联合负责人”和“主要合作单位”参与的项目数量占项目总数的87.7%,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火车头和主力军。

2.*主席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四个率先”和“三个面向”的要求。

2013年7月17日,习主席在视察科学院工作时,向科学院提出了“四个率先”的要求,即“率先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率先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2014年8月8日,他对中国科学院“率先”计划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是中国科学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要求。它也成为中国科学院在新时代的指导原则。

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目标

在2016年5月30日举行的国家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上,习主席说:“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这个盛会,是为了把科技创新放在中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吹响号角。”我国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并使我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后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他强调,“我们不应该坐等科技创新。我们不应该效仿。我们应该有抓住每一个时刻的动力。”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及时制定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比较60年前和60年后中国两次科学大游行的出发点、基础、目标、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战略,可以看出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表1近60年两个历史时期科技发展的基础、目标和战略比较

回顾制订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的历史

Xi指出,“从现在到新中国成立的100年,只过去了30年。我们的前景非常光明,我们的任务非常繁重。”在这样的形势下,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应该“思国家之所思,急国家之所急”,为建设“科技强国”做出贡献。

四、思考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

60年前,面对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和一些亟待发展的领域,老一辈科学家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选择了优先发展的领域,确定了12项重点任务,提出了“四大应急措施”,从而使总体发展规划得到全面推进,提前5年完成了任务。

60年后,我们在制定“十三五”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时,需要吸取历史经验,对当前科技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由于我对信息化相关领域比较熟悉,我想以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为例,谈谈规划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1、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需要根据形势和技术的变化及时调整

人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是最快和最大的。2006年,中国制定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2006年后15年的国家信息化发展。然而,2006年后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和重要发展趋势,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6年制定的计划没有涵盖这些内容,因此发展目标、思路和方法应根据变化进行调整。当然,新的内容可以写入国家“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2.国家云计算发展战略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在5月18日举行的第八届云计算大会上,人们对云计算的重要性和价值做了大量的总结。从本质上说,云计算技术是一场信息化革命,是一种推动信息化发展战略转型的技术。它提供了一个实现数据共享的解决方案或从管理到服务的载体。然而,仍有一些重要问题没有被提及和认真对待。云计算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管理的模式。迫切需要有一个国家一级的总体发展计划来指导总体发展和应用。下列问题需要仔细研究和考虑。

(1)云数据中心的建设应该是*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云数据中心是构建云服务平台和开发云应用的基础。云数据中心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枢纽。云数据中心的建设应该是国家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首先需要研究和确定市场可以构建什么样的云数据中心,以及什么样的云数据中心必须由*主导。在2010年的一次云计算会议上,一些学者提出“云计算数据中心”是国家“两枚炸弹一颗卫星”项目,应该由国家牵头。谁将领导云数据中心建设的问题并不简单。云数据中心的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应该是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不能完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实际上表明人们在等待国家的规划和指导。

(2)国家云数据中心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需要考虑信息安全。

在新技术的发展浪潮中,大公司非常活跃和冲动。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他们自然会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和商业价值。他们可以销售更多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以及更多的软件和服务。抓住这个商机,他们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益。

作为*,需要从国家信息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考虑云数据中心的战略布局。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的信息安全、供求平衡和地区的协调发展。所有数据不能毫无区别地放入同一个数据中心。不仅要考虑应用服务的质量,还要考虑对不同的应用系统和数据采取什么样的安全级别保护措施。由于数据的价值不同,需要采用的安全管理级别和方法也不同。

(3)云数据中心建设的决策需要考虑实际应用的需求

就像城市规划一样,一个城市需要建造几个水厂,在哪里和什么时候建造它们。它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严格的计算和论证,以做出适当的规划。*云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应如此。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没有人能够建造他想要的数量和他想要的数量的云数据中心。

在国家发布的指导云计算发展的相关文件中,虽然有一些具体的指导方针,但是如何根据温度、自然条件和能源状况等来选择站点。然而,云数据中心的建设不仅要考虑温度和能源问题,还要考虑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需求,包括应用和数据分发、数据安全等方面。不实施具体的应用需求,不分析和分级数据,盲目地构建超大型云数据中心是不合理的。

规划滞后和缺乏顶层设计的后果是盲目追求“最大”云数据中心的建设,无论实际应用在哪里,并在完成后找到应用。受资助的电信运营商和信息服务企业已经成为云数据中心发展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者。

国家云数据中心建设的战略布局、数量和规模应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应促进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发展和信息安全、领域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应用的部署和数据的分布、全球和本地应用与数据的分工以及多层次云数据中心的选择。这些问题需要在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时加以解决。

云数据中心的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以及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建立需要尽快研究和颁布。否则,我们不知道会出现多少云数据中心,会出现多少数据安全问题。

3.国家大数据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数据管理

大数据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战略资源。中国还将大数据视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发布《推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国发〔2015〕50号)文件。可以说,《行动纲要》是国家大数据发展的总体规划。

《行动纲要》指出,大数据是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新动力,也是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大数据已经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并确定了以下十个待建项目:

1*数据资源共享与开放项目

2 .国家大数据资源整体开发项目

3*治理大数据项目

4公共服务大数据项目

面向行业和新兴行业的5大数据工程

6现代农业大数据项目

7人创新大数据项目

大数据和产品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的8项关键技术

9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提升项目

10网络和大数据安全项目

《行动纲要》提议,到2018年,将在*一级建立统一的互联网*数据服务平台。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实现了基础信息的集中收集和多种用途、公共服务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处理。还建议依托现有平台资源和地级以上(含地级)*,建设统一的互联网*数据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造福人民。然而,《行动纲要》没有提到以下问题:

1.服务平台是建在新建的云数据中心还是原始数据中心?

2.所选数据是放在原始业务系统的数据库中还是提取到新的可共享数据系统中。

3.大数据工程与其他工程和业务系统之间的关系

大数据是一个独立的项目。通过该项目,原本作为信息化建设重点的12个黄金项目的数据将向公众开放。或者是原始信息项目的后续开发,即收集的数据将提供给公众。实施不同战略所需的资源差异很大。

《行动纲要》提议加强大数据与物联网、智能城市和云计算等相关政策和计划之间的协调。事实上,大数据工程不仅是对原有信息建设系统数据资源的整合,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考虑一些问题的新思路。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如各类项目之间的关系、新系统的建设模式、旧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如何改变信息化发展模式等,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从“大数据”的宣传和应用报道中,人们认识到“数据是像石油一样的核心战略资源”,数据作为核心战略资源不能随便存储。这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问题:

(1)数据所有权;

(2)保护个人隐私;

(3)数据使用权问题,谁决定谁可以共享数据,如何确定共享范围等。

(4)数据价值分析及分级管理和保护问题;

(5)数据质量管理(包括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6)数据存档和保存时间。

大数据的应用需要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来保障,因此必须同时构建相关的制度和法律。

4.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从信息社会指数来看,我国仍处于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但从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来看,我国的信息化发展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领先于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相关理论研究。许多城市想加入建设智慧城市的行列。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涉及到智能管理、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社区、智能环保等多个应用领域。使用信息系统管理城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数据,需要及时保存和处理。

每个智能城市是否都有一个云数据中心,或者根据应用领域是否有多个云数据中心?

建设智能城市需要使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因此,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与这些具体技术的发展规划密切相关,也需要在国家层面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中进行统筹规划。

5、不仅要订购一项国家单项技术发展计划,还要整合多项技术的总体规划。

目前,国家必须为每项技术制定发展计划,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城市。然而,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为了整体考虑和整体规划,集成这些技术可能更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建设云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浪费硬件资源和数据泄露等问题。

六十年的历史证明,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需要的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谁来做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12年的科技长远规划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借鉴“十二五”经验,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首先需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调查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不是由一个部门组织制定具体的技术发展规划,如宽带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可能有必要采取类似“四大应急措施”的措施,使多种技术共同发展。因为这些技术和应用不仅在逻辑上密切相关,而且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方面也至关重要。这里提到的技术都与管理信息化有关,有些新技术也很重要,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没有提到。此外,跨组织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属于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的内容。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些问题。

金雅芬,yfjin@math.ac.cn,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