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花戏楼
亳州花戏楼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花戏楼位于亳州城北关,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重建大关帝庙碑记》称:亳州北关大关帝庙,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大关帝庙碑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新大殿,增置座楼,藻采歌台,固已极规模之宏敞,金碧之辉煌矣。”这当是东西座楼建始,戏楼增加藻井彩绘。又乾隆四十一年碑记:“关帝庙特华内极雕缕藻绘之工,游市廛者每瞻不能去。”戏楼木雕及门墙砖雕,据考证最迟不会晚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现存花戏楼原貌应是这个时期的艺术建筑,可见当时戏剧盛行,舞台与戏院建造都十分讲究。
大关帝庙坐北面南,建筑面积3163.1平方米,院内以大殿为主建筑,戏楼辅衬,坐楼建于两侧,供看戏饮筵用。形成四全院,四围高大,音响不易疏散。大殿两侧各有一深径小院,西为禅堂,东为财神殿戏楼两侧为钟楼、鼓楼,现存钟一,鼓已遗失,钟上铸年号为康熙二年。钟楼外侧各有楼房三间,为山陕商贾所居住,故大关帝庙具有古代娱乐(戏楼)、宗教(帝庙)、商务(会馆)三种性质。大殿分前后殿,前殿券棚是五架结构,雕绘富丽堂皇,是观戏所用;后殿又分前后两部,前部山墙开两便门,西门“便禅门”,“东门”“通神道”。登四步台阶入后殿,殿宇高大宏伟,这是敬关公的所在,正是大关帝庙的主神祭位。
庙门外主有石狮一对,高2.4米;铁旗杆一对,高16米,座上铸铭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岁次辛已秋吉日铸造旗杆一对,重二万四千斤,陕西从药材邦弟子敬献铁杆一对,永保四方平安吉庆有余。”观之琳琅满目。
大关帝庙山门正面墙壁有三门通道,分别是正门、钟楼和鼓楼。整面墙壁遍布各种浮雕,由水磨砖制成,全部手工雕琢,有两百余年的历史。砖雕刻有人物、山水、车马、城池、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等各种事物,组成《李娘娘住寒窑》、《三顾茅庐》、《白蛇传》等各幕戏曲故事和民间典故,雕工娴熟,布局整齐,堪称亳州一宝。
花戏楼,本是大帝庙的一座舞台。因其上面雕刻彩绘绚丽夺目而得名。花戏楼的建筑年代:据《创建戏楼题名》记载:戏楼建于康熙十五年,比庙晚建二十年。
戏楼座南面北,舞台前伸,形如“凸”状,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铺饰,金碧辉煌。舞台用六根立柱顶立,檐角之下立方柱六根,柱础雕有故事图案。舞台正中屏风透雕二龙戏珠,上悬匾额曰“清歌妙舞”,中间上下场门有二额“想当然”、“莫须有”。台前悬挂木对联曰“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0情”。舞台两旁小台有二侧门,额上题“阳春”、“白雪”。舞台上方悬有藻井四围悬枋和徒垂莲。柱间有大枋,大枋与悬枋之间,悬有棚券,柱头悬狮垂鱼。枋之面外皆镶大木透雕,共有三国戏十八出。第出戏的人物,车马风物景色,雕刻工艺立形完善,给人以真实感,其它还有花卉、奇禽异兽。均雕刻玲珑剔透。其余藻井,梁枋之间布满彩绘,有戏文、人物、花鸟、山水等,还有各种图案。由此可见花戏楼的建筑秀丽玲珑,雕绘精湛,别具一格,为请盛世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