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瑞
杨华瑞,女,1931年出生于河南固始县。河南省豫剧三团旦角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理事,河南省儿童福利基金会理事。
1、人物简介
杨华瑞饰演银环妈
2、人物成就
她的主要艺术成就被收入《中国艺术家传集》和《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电视台《东方之子》专访播出过她的艺术成就。
3、追梦朝阳沟
朝阳沟
杨兰春穷苦农民出身,种过地当过和尚干过小炉匠唱过戏三八老*扛过机枪打过仗。行军的路上他常捡起瓦片说快板鼓舞战士英勇抗敌。首长发现他的才华命他转为部队文艺兵,抗战胜利后,他转向洛阳市文工团担任团长,到京城国家文艺最高学府深造,学业有成返回河南自编或与他人合作多部戏本。上世纪50年代,他7天内奇迹般连写带排练出了现代豫剧《朝阳沟》。*、*、朱德等领导观看后,走上舞台合影留念,*对现代戏鼓励说:“你们演得好!”
正在杨兰春出书写戏旺盛之年、省豫剧三团事业步入成熟岁月,“*”风暴袭来。1967年元旦,三团群众纪念*观看《朝阳沟》三周年,文艺界少数人和某大学*派冲入纪念会会场,撕下国旗,大喊口号:“三团保皇派滚出去!三团是文艺黑线修正主义产物,三团是打着红旗反红旗”等口号,省豫剧三团从此停止了一切正常工作。*派批《朝阳沟》“是写落后人物没写阶级敌人”“是阶级斗争熄灭论”。责令编导杨兰春将《朝阳沟》一次次改编,不达标就一次次地*,剧中的演员有下农场劳动的,有多年不能登台的,失去十年的青春年华。
登封县曹村,是杨兰春及三团当年排练《朝阳沟》的生活基地,危难之时,党支部书记荣寿得知此情跑到郑州,找到老杨说:“待不下去就回咱家吧。”朴实的村*啊,他哪里知道那时咱回不了家呢!荣寿支书回村后,向村民们通报老杨和三团的危难,村民们说:“老杨是老革命,带豫剧三团在咱这儿排戏,住到咱们家,排咱自己的戏,是咱自己的团,《朝阳沟》*看过是好戏。”他们要救老杨,保护《朝阳沟》,保护省豫剧三团。经村支部研究,顶风冒险,把当年的曹村更名为朝阳沟村,并得到当时登封县志的认同。
粉碎“*”之后,1978年,三团以河南豫剧团的名义赴京演出。当时文化部的贺敬之、张庚等领导和专家召开了座谈会,肯定了演现代戏的三团和《朝阳沟》,呼吁恢复三团建制。在河南省委的支持下,恢复河南豫剧院三团,《河南日报》登出了消息。
在*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精神指引下,河南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领导带领三团“回娘家”朝阳沟村,并把朝阳沟定为省会文艺单位的生活基地,修建朝阳沟剧院,三团在新时代连连出好戏出新人。
朝阳沟桥的竖起,是朝阳沟故事的延续。有一位诗人写道:“一本《朝阳沟》,形成三团派。人才传三代,品牌越戏外。”戏外的我是三团的绿叶,曾在《朝阳沟》戏里演银环妈。如今虽八旬已过,我为第二故乡朝阳沟水库大桥喝彩!向建设者们致敬!为我曾共同奋斗过的大家庭三团加油!我愿紧跟时代,跃上朝阳沟大桥,追国之梦家之梦,愿把美梦告知我的导师杨兰春、告知力挺《朝阳沟》的村*荣寿在天之灵,天地共享朝阳沟的美好之梦。(作者杨华瑞:河南豫剧院三团离休演员,豫剧《朝阳沟》银环妈扮演者。)
4、晚年生活
夫妇二人
2015年10月22日,记者在豫剧院三团采访,戏曲工作者羡慕地说,王善朴夫妇在多部戏里扮演一家人,舞台上光彩照人,受人喜爱,生活中一家亲依然精彩。夫妻俩同是新中国成立前文工团的新文艺工作者,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转当戏曲演员,因志向相投走到一起。“我们结婚时连个结婚照也没有,我俩最早的合影是一张很小的黑白照。”杨华瑞说。
离休后,王善朴一度卧病在床,本可享受医疗全保,他心疼躺在医院会花掉国家不少钱,硬是坐着轮椅入住老年公寓,坚持锻炼康复。他写得一手好字,同事或戏迷登门索字,他总是热情相迎,有求必应,分文不收。他还经常参与义卖,募集善款,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老伴80岁生日前夕,王善朴本想给她庆贺一下,谁知他突发心脏病,被送至医院抢救。手术前,他跟儿女们交代:“我没给你妈过一次生日,你们要记住给她过八十大寿。”因为老伴对这个家付出太多,身为丈夫他深感歉意。那年,儿女们遵照父亲的嘱咐,给母亲过了一个喜庆的生日。王善朴则书写四句话赠予老伴:“闪光的绿叶,观众的朋友。家庭的功臣,善朴的恩人。”
两位老人生活俭朴,知足常乐,至今尚能牵手外出参加演出。他们的家庭先后荣获全国妇联授予的“五好家庭标兵户”称号,以及河南省“最美家庭”称号。
前几年,两位老人以“华瑞、善朴”之名注册了华善基金,持续量力捐献,支持公益事业。他们还倡议成立了救助智障残疾者的收容中心,起名“启智中心”。如今,已有数十名智障儿童在这里幸福地生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