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社会责任意识

科普小知识2021-09-02 06:50:12
...

2015年10月,中国*第十八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明确提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社会对公民的必然要求

人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规定和使命。良好的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在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程中,着力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一靠教育,二靠法治,三靠社会实践,运用教育手段和法治手段,把自律和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培育良好的公民社会责任意识。

2、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途径

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的教育策略和良好的环境机制。就教育策略而言,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实践三者的有效整合与互动才能逐渐形成。就环境机制而言,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可以为公民有序地参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政策条件和法律保障;建康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弘扬正气,为公民营造一个是非分明、扶正驱邪的社会氛围;诚信友爱的道德环境是公民道德取向获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必要条件。

教育策略

1.家庭教育

传统的家庭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涵义就是家长对于子女的照顾和教导,如:教会子女基本生活技能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指导子女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等。家庭责任意识教育不仅是帮助孩子走向成熟的一种手段,更是造就人才和使家庭幸福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能过分宠爱,不能把孩子当作盆花养护,应改变一切包办代替的做法,要有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应该尽的社会责任。其次,要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研究表明,子女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性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基础教育阶段,家长在品德价值上的倾向性,对子女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甚至对子女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家长要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并通过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是孩子的榜样。

2.学校教育

进入学校后,学校影响相对于家庭影响而言,逐渐成为主要因素。如何加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校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可开设专门的公民责任教育课,并作为重要一环,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等结合起来讲解,也可在各科教学与其它活动中渗透。其次,校园文化要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校园文化是一门隐蔽课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有机载体。学生在校除了接受课堂教学以外,其余全部时间,大都在接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且大多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的。第三,要知与行并重,尤其要突出行的作用,不能搞形式主义。

制度建设

制度的他律作用是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既要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自律作用,也要发挥制度的他律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规范,制度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应该不做什么;同时,制度建设也是抓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对此,*同志曾极其精辟地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在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程中,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法规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和不断推进包括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在内的各方面的制度和法规建设,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

社会实践

公民责任意识的形成是其认识过程、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社会实践是公民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方式。在实践的大课堂中,公民可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远景,树立起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社会实践是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和形成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增强公民的理性认知,让广大公民在认知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诸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推动公益宣传等活动。通过活动培养、激发和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让社区的居民、村镇的村民、单位的员工、家庭的成员时时刻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此外,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国际活动中,众多青年学生亲身参与志愿服务,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公民社会责任意识。

3、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环境机制

要有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单靠简单的诠释,更不能单靠不厌其烦地说教,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根本措施。健全的制度环境,可以为公民有序地参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政策条件和法律保障,使每个公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能明确自己的义务,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多少,怎么做,做到何种程度,达到什么目标。这样公民不但能够积极、有序、不间断地参加到各种社会实践中来,还可以充分调动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扩大参与社会管理的形式和范围,从而使公民在自己的真实体验中逐渐培养起社会责任意识。

要有健康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与文化氛围休戚相关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首先,要加强观念上的引导。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公民对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视,并将这种观念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争取形成社会成员对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追求。其次,要加强大众传媒在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上的舆论导向功能。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帮助人们较好较快地树立责任意识,社会舆论工具,对人们责任意识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

要有诚信友爱的道德环境。诚信友爱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建设应成为社会转型期公民道德取向获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基础道德环境。总之,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当公民把那些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的,公民必须遵守的“你必须”的社会责任或义务,通过社会引导、自我教育及社会实践等环节,以“我愿意”“我应该”的内在、自觉方式表现出来,做到人人知责任、处处尽责任、事事负责任,形成公民责任自觉社会氛围的时候,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目标才算真正实现。

上一篇:事实孤儿

下一篇:杜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