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剩女”深陷恐慌的5大主要原因
中国当前女人比男人要少,应该来说女人不愁嫁,然而,就在中国当前的男女性比例是118:100,这个比率还会因为一胎政策越拉越大,男性更应担心自己的婚姻问题时,有趣的是,在婚姻“市场”上,女性本该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却深陷“剩女恐慌症”的困扰,这是为什么呢?
1、中国传统的反智逻辑是根源
中国的传统社会崇尚“男强女弱”。直至如今,大多数中国男人仍然认为,女人太强,难以“管住”,他们的婚姻观仍旧是喜爱“处女”“不要太高文凭”“不要太能干”。于是现在的大龄“剩女”往往不是因为条件太差,而是因为条件太好。在相亲市场上,女博士们被授意需要刻意将学历降低,精英女性在聊天中被授意最好装白痴,更多以“过来人”身份自居的女性前辈则教育说,如果学不会向男性装傻示弱,就无法在婚姻市场上有所斩获。
高学历、高收入的女强人显得不受欢迎,然而社会舆论却把这个原因归咎于女强人“太挑剔了”。这便形成了一种反智逻辑——知识越多越反动。而在女性的潜意识当中,她们认为女性最大的作用仍然生育价值,她们的智慧仅仅限定在相夫教子这唯一的幸福模式中。
2、主流意识推波助澜
东亚女性在长达三千多年的男强女弱的文化统治下,“以弱为美”已经深深内化到了她们的心灵里。这也就可以理解,在中国,为何“剩女”这一具有绝对侮辱性质的词语的接受度如此之高。再者,主流意识并没有着意提高中国婚恋文化的文明程度,改善男女两性对于婚姻的认识,反而在“剩女恐慌症”上推波助澜,似乎“嫁不出去”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
一个主流婚恋网站可以堂而皇之地在电视上做广告,内容是老人以死相逼让女孩前去相亲。而时下最受欢迎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则深情地描述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为了嫁一个好老公,宁愿放弃上好的大学与工作,去一个偏僻的地方陪着老公守仓库,并成功地为她的男人生了两个儿子,这一切,都是因为“嫁个好老公才是女人最幸福的事”。
3、男女婚姻争论愈演愈烈
时代在进步,中国人却在婚恋问题上陷入死结。男女两性在婚恋问题上各说各话,男人指责女人“拜金”,女人指责男性“好色、劈腿、无能、不负责任”—这比“阶级斗争”更激烈的“男女战争”在“剩女恐慌症”中愈演愈烈,社会价值的失衡与道德体系的崩溃又让这种敌意越来越严重。
4、女性择偶范围在缩小
中国女性的进步越来越快。后工业时代,男女智力几无差别。好在,“聪明”的中国男人把愚味的婚恋文化打造成了架在中国女人脖子上的另一副锁链。
“女博士是恐龙”“考了研究生难找男朋友”“女人太强没人要”……许多本应有所成的女性自觉地止步于家庭,给男性让出了道路。糟糕的是,“男人一定强于女性”的思维定势又让优秀的女性在择偶时范围明显缩小。更可怕的是,女性因此无奈选择比自己经济状况差的男性,这致使女性的自我评价偏低,双方都很难获得幸福感。
5、父母着急“逼嫁”
2007年8月,中国教育部将此词公布为171个新造汉语之一,官方承认了此词的合法与合理性,一举将年过27岁还没结婚的女性钉到了“剩女”的耻辱柱上—嫁不出去成了中国女性身上最大的“红字”。
众多父母认为,“剩女”已到了事关荣辱面子、家庭门楣的地步,许多父母甚至如此威逼女儿:“就算结了马上离,你也得给我结一次!”。于是乎,许多中国女性慌慌张张赶在27岁以前把自己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