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洮州民俗博物馆

科普小知识2021-11-29 08:35:00
...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甘肃省临潭县冶力关镇,2006年6月26日正式向游客开放。作为仅有的洮州民俗文化展馆之一,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不仅填补了冶力关景区缺乏人文景观的空白,而且透过一种全新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理念,对洮州文化所进行的独到剖析也极具研究考察价值。它集中地展示了洮州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江南古洮州迁移文化以及当地的特色民俗艺术,是了解古洮州文化的窗口,展示古洮州文化的平台。

中文名:洮州民俗博物馆

隶属:临潭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

地址:临潭县冶力关镇黄龙山

成立时间:2006年

馆长:冯学俊

联系电话:15109444063

1、博物馆简介


博物馆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展厅面积580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物570件,以民族民俗文物为馆藏特色。举办有“游牧文化展”、“农耕文化展”、“民族文化展”、“馆藏书画展”等四个基本陈列,年接待观众5万人次。

2、洮州民俗文化

多元文化系统


洮州文化,是独立于传统西北文化的另脉文化。洮州,即今甘肃临潭县及岷县部分地区。历史上,汉、回、藏多民族杂居;汉代有中原移民,唐代起边将李晟、李塑“雄于西土”,宋代设“茶马互市”,明代来西征将军沐英并屯边军民,一时江淮之风盛行;史称临潭为“入藏门户”,常为“词人侍望,剑客高歌”之地。

洮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地形西高东低,大多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洮河、冶木河、羊沙河流域切割较深,峰峦重叠。洮州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本是汉、藏民族混居的典型地区。而据史料记载,洮岷的汉族大多来自南方,其祖先大都于明代初年迁自安徽凤阳、江苏南京等地。洪武二年到十二年,明朝**在甘肃先后设立了临洮卫、兰州卫、河州卫、岷州卫、洮州卫。守卫这一带的官兵,仅永充军户就在三万人以上,和其家属,大约不下十万之众。而远征甘肃的部队大部分是明将徐达、常遇春、沐英等人的部下,多属当时应天府、凤阳府人氏。今天生活在临潭县洮州卫城一带的金姓,就是当年和沐英等人平定这一带的大将金朝兴的后裔。

这些半军半民的住户,在洮岷地区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不仅完成了**赋予的重任,而且也将自己家乡的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成为特殊的群落。江南遗风与西北农耕文化相互交融的最突出表现是,现在的洮州人日常生活着装已随汉俗,但到“新娘”出嫁或是隆重节庆活动时,仍然会像江南水乡的人家一样,头戴高髻银饰、足登凤头宫鞋一般梳妆打扮。天池冶海湖畔山头修有一常爷庙,供有明朝开国大将军常遇春的塑像,当地群众视若保护神,信奉有加,所以也将冶海湖称为“常爷池”。可见明代江南移民的说法绝非谣传。

民间艺术


洮州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开发前景极其广阔。近年来,洮州民俗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民间工艺,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洮河两岸妇女的刺绣,统称"洮绣"。岷县妇女们喜爱的针线活,广泛运用于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品种繁多,有花枕头、花荷包、花针插儿、花鞋、花兜兜、花缠腰、花系腰、花膝裤儿、花袜溜根儿等等。做针线绣花,无论藏、汉妇女都把它像做饭一样,作为生活的基本要求。洮绣既要讲究针法,又要讲究绣法。针法有平针、参针、挑针、长短针、空心针等;绣法有锁针绣、错针绣、网地绣等。同时还要看式样,式样有盘花、剁花、贴花、拼花等。不同的针法、绣法,施以不同的式样,共同在色彩搭配中,形成强烈的对比。淡雅中带有娇态,异彩中显露庄重,把农家妇女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趣表露无遗。

洮砚

洮砚是我国三大名砚之一。具有石质坚润,色泽雅丽,古朴典雅,发墨细腻,保湿利笔等特点,深受历代书法家珍爱。因其制作工艺的款式独特,雕刻精细,一直被收藏家视为无价之宝,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高级礼品。洮砚的雕刻造型,因石构图,变死石为活石。雕刻技巧,渗合有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中的篆刻技法,着重镂空。在镂空的基础上,融各种技法于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峰。传统的图案有“龙凤呈祥”、“九龙捧日”、“丹凤朝阳”、“八仙请寿”、“龟鹤延年”等,其中以雕龙刻凤最为突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凤是真善美的化身,光明的使者。洮砚艺术雕塑的工匠们,把自己的心愿通过细致的雕琢,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高度结合,奏出了大气磅礴的交响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洮州“花儿”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开拓,繁衍生息的汉、藏、回等各族人民,在他们长期的文化活动中创造培育了高亢、奔放、山野味浓郁、地方性鲜明的民间山歌——洮州花儿。在洮河流域广袤的山水之间,农民们每年都要自发而定期地举行数百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山歌竞唱会--“花儿会”。较为有名的是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俗称“六月六神会”或“六月六唱山”)。2010年,西北民间艺术“花儿”正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儿”是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高腔山歌,曲调高亢悠扬,歌词淳朴清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洮州“花儿”属于西北“花儿”的一支。泛指流行在甘肃洮河流域的花儿。它又分成两个分支:康乐、临洮等地称为北路,岷县一带称为南路。这一系统花儿的基本特征是:唱词多为7字3句体、6句体和4句体;曲令单一,北路以《莲花山令》为代表,南路以《扎刀令》为代表;演唱时,采取分组对歌的形式,每组有一位专门担负即兴编词的“串把式”。他们边走边唱,群歌互至初六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俗称“六月六神会”或“六月六唱山”)。2010年,西北民间艺术“花儿”正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儿”是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高腔山歌,曲调高亢悠扬,歌词淳朴清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洮州“花儿”属于西北“花儿”的一支。泛指流行在甘肃洮河流域的花儿。它又分成两个分支:康乐、临洮等地称为北路,岷县一带称为南路。这一系统花儿的基本特征是:唱词多为7字3句体、6句体和4句体;曲令单一,北路以《莲花山令》为代表,南路以《扎刀令》为代表;演唱时,采取分组对歌的形式,每组有一位专门担负即兴编词的“串把式”。他们边走边唱,群歌互答;④歌者喜用假嗓演唱,男女同调,听来富有浓厚的山野风味。

3、问题与挑战

当前洮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民俗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加之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步伐。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部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造成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无法修复;其余部分开发力度不够,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利用率不高。三是特色体现得不够鲜明。民俗文化旅游实质上就是一种特色旅游,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与众不同,别的地方没有这种资源。四是旅游硬件设施投入不够。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景点的硬件设施要求越来越高,而各地现有的旅游硬件设施往往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如缺乏快速、便捷的交通设施。通常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方多数分布在地理位臵偏远、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交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相关阅读

多彩多姿的“洮州八景”

游历*多娇的大江南北,或披阅人文荟萃的地方史志,到处都有表现一方山水环境,社会人文的景区景点。他们大多以“八景”、“四大”为当地景观冠名,文载口诵。古称洮州的临潭亦不例外,当地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认识和提炼,也选就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洮州八景,它们是:莲峰耸秀、冶海冰图、朵山玉笋、石门金锁、洮水流珠、迭山横雪、黑岭乔松、玉兔临凡。

洮州八景由来已久,由于地域和时代不同,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时代个别景点说法也各有不同。除上述八景外,另有西凤烟云、临潭李社、西湖晚照、九条社险、石峡飞瀑。莲峰耸秀莲峰耸秀指的是闻名遐迩的莲花山胜景。莲花山座落在地处临潭北路的八角乡境内,她是冶木河、羊沙河、洮河拥抱下的佛教名山,又称西崆峒。海拔3578米,现已是*自然保护区。全峰由裸露的石灰岩构成,并以峰顶形成九瓣莲花似的体形而得名。莲花山以山形奇特,名刹古寺众多,林木秀色卓绝而享誉陇右。

莲峰耸秀,还秀在莲花山花儿会的风韵。一年一度的莲花山花儿会,是临潭县众多的花儿庙会之一,在洮州大地首屈一指。

清末临潭诗人赵维仁有诗赞颂:矗矗莲峰入九霄,青苍一望见岧峣。人绿贯索穿云出,石削芙蓉带雨摇。俯听风雷喧白昼,高扪星汉坐清宵。危楼杰阁来天半,好乘茅龙度玉箫。

冶海冰图

冶海冰图是指天池冶海冬日结冰后冰面呈现的奇异现象。冶海在临潭县冶力关镇北7公里处,当地汉族群众称常爷池,藏族群众称常阿玛周措,是海拔2610米的山峡堰塞淡水湖。当地群众因其神奇而奉其为神湖。冰图是她多种神奇现象之一。冬日湖面结出平滑光洁的覆冰,冰层中呈现出千万种图案,有的象花草树木,有的象山水人物,有的象器具物品,图形多种多样,形态惟妙惟肖,大有水晶龙宫隐现之感。据专家考察,这是冶海特殊的水质气候所致,是湖面在冬日结冰过程中,地下不断冒出气泡,留存冰下,随着冰层加厚,积存的气泡便被层层迭迭的封冻于冰中,故而形成千形万状的冰图。但这种现象在湖光冰图中并不多见,实属奇景。

清末临潭诗人陈钟秀写诗赞颂:茫茫冶海水平堤,万状冰图望眼迷。知是龙宫多妙手,故教呈出待人题。朵山玉笋朵山玉笋景观在临潭县新城镇北朵山之上,朵山又称大石山。其景是在朵山馒头形主峰东侧山坡上,突生出一独立石柱,高约120米,直径40余米,呈上下同径的圆柱形,全由灰白色石灰岩构成。近观耸然直立,如剑刺天,远视如玉笋破土而出,所以称其为朵山玉笋。

诗人陈钟秀写诗赞颂:亭亭玉笋上撑天,砥柱穷荒不计年。想是娲皇来补漏,一根忘插乱峰巅。

石门金锁

石门金锁位于临潭县石门乡与卓尼县洮砚乡相邻的洮水岸边,这里有一石峡,长约250米,从岷县径直北流的洮河在这里结束开阔的步履,冲入石门大峡谷。峡谷东西两岸矗然如削的峭壁如两扇似启非启的石门扇,石门前有一半岛形台地,上建有庙宇一座,从南向北顺洮水流向瞻望峡口,庙宇形如挂在石门上的金锁,给人以锁犹在,门半启,洮水破门而北去的俏然景观。崖上有脚印痕迹数处,传说是大禹用脚所踢而成,刀削处为大禹持斧劈成,而金锁之下洮水缓流,清澈碧透,与下游浪高湍急的九甸峡相比,别具风味。河上原来只横一铁索,供来往行人渡河。1970年修建了公路大桥,2008年大型水利工程九甸峡水库蓄水后,原桥被淹没,又新架设了高架大桥,长虹卧波于高峡平湖之上,使这一景观十分壮观。

诗人陈钟秀有诗赞颂:谁劈石门踞上游,边陲万古作襟喉。任他纵有千金锁,难禁洮河日夜流。

“石门金锁”按地理方位不同,又指从临潭县城南望,横亘南天的迭山所呈现出的一对石门,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1938年考察临潭时曾在旧城八龙山上为迭山石门赋诗一首:

“雪压南山是叠州,石门金锁望中收。白云锁住石门里,添得雪山几个丘。”

洮水流珠

洮水流珠是指洮河冬日冻冰如珠,随河漂浮形成的奇观。因洮河在东流北回中分南、北两股,流往临潭术布、洮滨、陈旗、石门、羊沙五乡地域,故将洮河沿岸各地均称为地域景色的洮水流珠名胜,也揽入洮州八景之一。

洮河发源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她流经地多峡谷并高落差,河水在百折千转的运行中,浪花飞溅。每至冬季,这些飞起的水珠迅速结成晶莹的冰珠浮于水面。同时,沿河岸由于气温下降,溅水处和岸边也结成薄冰,在水流变化中冲离河岸,在河水中碰撞破碎并经远距离流动摩擦,也形成冰珠。这两种冰珠在河中或零散,或结成松散的冰块,漂浮于河面,块状连片的冰珠遇到激流碰撞,纷纷散解,平缓处又连结成块状,这种水流冰珠的现象就叫洮水流珠。冬日的河水蔚兰透彻,漂浮水面的冰珠晶莹透亮,并且在运行中互相碰撞沙沙作响,随波沉浮,实是罕见景致。

当地人说起洮水流珠,还有一段绚丽多彩的神话故事。传说远古朝代大禹治水,来到西北疏导洮河、精诚所至,感动了一位天宫仙女,将天帝的稀世瑰宝玄珠盗出,想籍其灵通神功,臂助禹王。天帝知晓后,震怒追究,令天兵捉拿仙女以索玄珠。仙女被穷追无路,于风雪寒天,纵身跳入洮河。想不到玄珠和仙女入水,顿时幻化出亿万个玉珠在水面漂浮流动的奇迹,河面银光闪烁,水流遇山山开,遇石石破,径向东方流去,从此留下了洮水冬日流珠。美丽的传说更使洮水流珠享誉遐迩。

诗人陈钟秀有诗赞颂:万斛明珠涌浪头,晶莹争赴水东流。珍奇难入俗人眼,抛向洪波不肯收。

迭山横雪

横亘于临潭南部的迭山长年积雪,登高远眺,无论春夏秋冬皆能观赏的远山雪景。迭山就是横亘于古洮州与迭州之间,分划甘南地区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岷山山脉。由于此山脉东西走向,海拔多在4000-4500米以上,峰顶和山阴处多年积雪,四季不化,正好面对洮州方位。从临潭任何一处山颠南望皆可见皑皑白雪,绵垣长达几百里的山巅,在山下黛色和蓝天映衬下,洁白如练,飘然横臵。

诗人陈钟秀有诗赞颂:叠山南望白无边,雪积遥峰远接天。尽可为霖能济旱,春风吹化是何年?

黑岭乔松

黑岭乔松景观在临潭县三岔乡西北的黑松岭。这是临潭大地现存其名,已无其景的消亡之景。据《洮州厅志〃地理名胜》记载,这里原是一处洮水流域的原始森林,缘山长满密密麻麻、经圆过度、高达十几丈的云杉、冷杉等松柏乔木,山高林密,洮岷驿道穿林而过,十分壮观,随有黑岭乔松之景誉。但现在经百年人为破坏,乔木荡然无存,只留秃岭凭吊。

据民间传说,这里还有北宋奸相潘仁美的坟墓,相传潘仁美在其奸臣行为败露后,被宋仁宗贬谪西北边陲,当他经成阶古道到达黑松岭时,被杨家追兵杀死,倒埋于此,现在坟丘尚存,真是荒冢骂名难寂身后。

诗人赵维仁有诗赞颂:层峦名黑岭,郁郁产乔松。孤干岚光霭,深山晚气浓。朔风疏劲节,暮雨洗苍容。合共烟霞老,悠然淡远峰。

玉兔临凡玉兔临凡景观在临潭中部的新城镇北的兔儿石山。这是一处纯天然的景观。是在一道山脊上,由裸露的灰色石灰岩构成的一前一后两座兔形山峰,傍地追逐,扑朔迷离,头躯耳鼻无一不形肖神似,相传这是月宫玉兔,因难耐天上的空寂广寒奔逃人间,被嫦娥点化成石。观其景听其说,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外,使人深感天上人间悲情何以如此相似。真是人神自古推严挹,苍山无情锁愁寒。